姚刚和发行制度编年小史(独家披露讲话录音)

【有言在先】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可以准确还原一个人,甚至自己都无法准确还原自己。

弥达斯的真实想法,是希望通过姚刚,来还原2006年以来的发行制度改革历程。对事不对人。

欢迎读者与我们理性讨论,甚至欢迎拉黑取关,但敬请勿喷。人生苦短,多说有意义的话。

弥达斯对姚刚的总体态度是惋惜,但不仅止于对一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技术官僚的惋惜。

弥达斯原本打算以专题形式回溯姚刚和2006年以来的股票发行改革历程,结果发现可能会达致较为敏感的结果,遂行放弃。目前以编年体形式撰写文稿,冲击力不足,但相对稳妥,算是求权之举,请读者理解。

网友提供姚刚在2008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的录音资料。

姚刚在回答提问时,谈到如何平衡机构和散户新股分配的问题,回应了:1.为何“一人一手”不可行。2.研究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散户中签率。

录音显示:1.姚刚对整个市场情况比较熟悉,业务能力较强,较有主见。2.新股发行改革依托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

【插录音】详情关注“弥达斯”微信公众号收听!

1.引子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尚未建成金融街中心广场

2006年4月2日一大早,弥达斯来到中国证监会所在的富凯大厦,采访一个“金融街中心广场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

跟随证监会的队伍从富凯大厦北行两三百米,就到了这片荒地。

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戴着白棉线手套,一个劲填土,填完这个坑,马上填下一个坑。

这个人是姚刚。

他是弥达斯采访这个本极无聊活动的目的所在。弥达斯并不认识姚刚,不免有些胆怯地走上前去,问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IPO重启有没有时间表?

出乎意料,姚刚放下了铁锹,略一沉吟,仿佛刚刚要回答的样子。这时,旁边一个白皙皮肤、娃娃脸的男孩拦在弥达斯面前,也有点胆怯、不大自然地温言说道:领导今天不接受采访。

这个人叫刘书帆。

然后,刘书帆就一直站在弥达斯身前,双手插在夹克兜里,和弥达斯一起,看着姚刚继续填土,直到太阳升高,活动结束。

那正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轮IPO重启缓缓拉开大幕之际。那正是中国股市新一轮发行改革三大制度(发审制度、保荐制度、询价制度)全面投入运行之际。那正是姚刚膏以隃麋、积器用武之际。

2.事功

如果你知道,你现在面对的股票发行,从品种到规则,从审核到保荐,从定价到配售,每个环节都有姚刚的影子,你或许就会明白,为何弥达斯会对姚刚的陨落扼腕叹息。

随便举几个例子:

此次IPO重启4个月内,证监会一口气推出4个部门规章,分别是IPO办法、再融资办法、发审委办法和发行与承销办法——仅余保荐办法在2009年修订出台——基本奠定了沿袭至今的、部门规章级别的发行监管规则体系。几乎任一与发行监管有关的现行机制,都可从这5个办法中觅得缘由。

姚刚治下的发行部,曾创造了一个月内召开13次发审会(甚至周六开会)、审核22个IPO项目的纪录。与此同时,更创下了“新老划断”后的新IPO项目发行审核全程(从受理申请到核准发行)平均周期仅为79天的历史最快纪录。

此次IPO重启(2006年5月)至年底,股票发行融资2000多亿元,因新股发行增加市值3万亿元,以2005年末两市总市值3.2万亿元计算,相当于7个月再造了一个16年的市场。2007年,A股筹资7728.2亿元,其中IPO筹资额达到4554亿元,位居全球各市场第一。

6124牛市中,A股市场实现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广深铁路、中国人寿、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中国远洋、大秦铁路、北京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中国太保等一大批超级大盘股的A股IPO。市场一度信心满满地自称摆脱了对“扩容”的恐惧。

你可知道,3年连续盈利3000万、3年经营性现金流5000万、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3000万这些耳熟能详的主板首发标准,就是姚刚领导的发行部形成了最初思路?

你可知道,为何在2006年,证监会决定将市值配售改为资金申购?为何在今年,又取消资金申购,改回市值配售?

你可知道,2006年初步实行询价制后,摊薄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只有15.92倍,比此前的20倍行政定价低了20%,但为何又有中国石油的窗口指导,并且证监会背了黑锅?

你可知道,为何中国银行从H股回归A股叫作“闪电上市”?以工商银行A、H股同发为标志,为什么说从“H+A”到“A+H”是“战略安排”、重大跨越?

你可知道,定向增发是怎么来的?绿鞋机制是如何引入的?又是如何暂停的?为什么取消新股上市前1年内不得增资扩股的规定?证监会是怎么“手把手”教保荐人执业的?

要写姚刚,千头万绪,他和他所在证监会发行业务线,是200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活历史。

弥达斯还是决定以编年的方式,将每一段亲耳所闻的姚刚说话,将与姚刚有关的、有必要提及的体制机制措施调整,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回溯解读。

先回到2006年。

3.2006年

4月——“促进大盘蓝筹发行上市”

4月2号的植树活动中,姚刚在听到弥达斯提问后,之所以放下铁锹,略一沉吟,可能是因为他的确有些话想讲。

20天后,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讲出了这番话,他说,“股改(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市场对于在新机制下恢复融资功能反应积极”。

4月29日,在股改启动整整一周年时,证监会就新IPO办法征求意见。之前两周,新版的再融资办法已经开始征求意见。

新的IPO办法和再融资办法是姚刚施政的重要抓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姚刚曾在证监会一间会议室内,揭秘了新一轮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他说,政策导向之一,就是对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将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环节着手推进:增量上,要促进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大盘蓝筹企业发行上市;存量上,要通过定向增发等手段,支持企业完成整体上市。

为落实这个要求,由姚刚和发行部主导出台的IPO办法,其实是针对IPO并在主板(含中小板)上市的情形。办法大幅提高了财务指标,要求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累计净利润3000万元,最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累计5000万元或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IPO办法中还安排了针对大型优质企业的“照顾”条款。新办法规定,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发行人可以不受成立三年限制IPO并上市,取消发行前12个月内不得增资扩股的限制。这个标准,为已经和即将在海外上市的中行、建行、交行等迅速回归打好了规则基础。

5月——定向增发诞生,“手把手”教保荐人干活

5月7日和9日,证监会先后发布了新版的再融资办法和发审委办法。后者的实质修改不多,显示出对2003年改革后的“新发审委”制度继续试验的态度。而再融资办法提出的定向增发产品,则是其在发行端口,对存量上市公司进行结构调整的最重要手段,没有之一。

定向增发的灵感来源是香港市场的闪电配售。由于市场约束相对较强,不造成对市场的即期扩容压力,在制度安排上给予了定向增发很大的灵活度。比如,定价基准日可灵活选择,亏损企业也可以发行,取消再融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一倍的“死”规定。配合以火爆的市场氛围,到6、7月份,定向增发已经成为大股东注入资产整体上市的首选产品,特别是有色板块,掀起了注入矿山、整体上市的热潮,定向增发股也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概念题材。

5月10日,发审会时隔一年多以后,重新开张,审核了作为股改后续事项的G长电发行权证事宜。5月25日,中工国际启动IPO,标志着IPO重启从中小板开始。

5月30日,一份能够体现证监会发行监管业务线专业能力的文件——《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发布,内容极尽细密,用10号字在报纸上密密刊发了两个整版。既然力推了保荐制度,姚刚和发行部希望保荐人能够通过尽职调查,最低掌握发行人九大方面的情况,甚至列举了尽职调查应采用的具体工作方法,等于“手把手”教保荐人干活,难免给人以机械的感觉,但苦心在于,希望通过加重中介机构责任,为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奠定合格的中介执业基础。

当然,对于这一点苦心,姚刚在几年之后会感到失望。原因在于保荐责任的追究一直不够到位。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时,曾在公开场合谈及这个问题。

6月——中行“闪电上市”,新股创332%首日涨幅

6月10日,证监会在周六罕见地召开了发审会,中国银行A股首发事项过会,两天后,中行马不停蹄地刊登了招股意向书。

6月12日,姚刚在国家会计学院的一次内部培训上解读了中行的“闪电上市”行动,除了再次谈及通过发行环节,在增量和存量角度调整上市公司结构外,特别提到“凡是优质企业,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企业,没上市的,要上市;海外上市的,要回来,这也是国家的战略安排。”

中国银行原本有望成为首家A、H股同时同价发行的上市公司,但因股改,A股发行被迫延后,在完成H股发行上市后,中行迅速转向A股发行。

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恰是现在的证监会主席肖钢。他在5月18日高调表态,中行“将以最快速度”在内地市场发行A股。

先H后A和“A+H”,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弥达斯当时不解,只是感觉到姚刚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多次提及。一段时间以后,经高人点拨,才发现个中原理:

“A+H”其实标志着A股夺回了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回想大型国企境外IPO的总体较低价格,这一意义不难理解。而境外上市优质企业回归,也是当时做大做强本土市场的战略考虑。

此后不久,中国国航也实现了“H+A”,再过不久,“A+H”同时同价发行上市由工商银行成功实现。

6月19日,IPO重启后第一只新股中工国际挂牌上市,首日涨幅高达332%。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当时新股上市首日不似当下有涨幅限制,目的是希望一二级市场价格接轨一步到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社情舆论因行情走势摇摆剧烈,所以首日是否限制涨幅的措施也续有调整,如果说首日涨几倍不好看,那么连续N个一字板好看吗?可见很多争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一二级市场巨大价差。

与此同时,一个富有寓言意味的花絮诞生,即首家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限售股可以流通了,三一重工原法人股东在二级市场象征性抛售了一手股票,如此,为日后严重影响市场心理的“大小非”问题剪了彩。

在天气和行情都入夏的6月份,证监会发行部还做了几件颇显专业性的事情。

一是新股发行采用资金申购而不是市值配售,背后的考虑,将在明天系列文稿中进行详细解释。二是及时发现了“团购新股”的动向,并早在6月14日即以证监会通知形式,叫停了这种行为。

所谓“团购”新股,即指由券商设置虚拟账户,在此账户下集中散户资金参加新股发行网上申购,以提高中签率,并在新股挂牌上市从二级市场获利后,按散户资金比例分发收益,并收取一定费用。

在国泰君安3年的工作经历,一定帮了姚刚不少忙,既帮他贴近了市场,也给予了他丰厚的收入。据说,姚刚从国君回到证监会后,例行申报的财产数字已经超过千万元。

【本日总结】

1.今日文稿可能给人以姚刚过度重视融资的感觉,换个角度考虑,那既是国家宏观的既定安排,也是证券市场合法性的具体体现。

2.明日将继续谈姚刚操盘的发行改革工作。编年小史写完后,如各方面条件满足,可能会做些总结性、由面及点的撰写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