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有好多名師和好多公眾號推文,政治選擇題已過時,分析題已過時,根本不用看,等待肖秀榮押題四套卷。既然肖秀榮四套卷是押題,肯定是概率問題。運氣好的一年押的多運氣不好的一年押的少。新青年告訴你們,考研分析題知識點很簡單,

最關鍵的是你如何答題才是高分,這才是關鍵。最悲催的事情就是好多考生看不懂考試題目問法,這就尷尬了。背的東西都知道,就是寫不到試卷上。

1、幫你把你背的東西寫到試卷上,2讓你寫的東西比別人得分更高。

以下是:考研政治34題馬原分析題(2004~2018真題分析規律),如果要我說,分析題1天就可以搞定,馬原不需要名師押題背會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再加今天的推文看透,馬原分析題就搞定了。史綱知道串線法解答分析題,1個小時搞定,思修知道從小範圍到大範圍解題法,你就搞定了。

5道大題30分不需要名師押題你就搞定了(這個前提不是投機取巧背部分原理,不是隻背書而不分析真題)。

再一個好消息是:最後當代時政肖秀榮100%會押中,因為這個就是考察熱點,熱點就那麼多。這樣說來只要你願意背,40分就已經拿到手了,就剩毛中特押題了。所以說1天搞定分析題不成問題,

政治拉分的永遠是選擇題。



34題考研政治馬原之真題規律


34題【馬原】考研真題規律


通過如下歷年真題總結:2019考研政治馬原答題思路是:【近年其原理一般會具體給出(比較簡單不像以往給個故事,要你自己找原理)請背熟知識點,這10分不需要名師押題,所有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全背完,保證這個分數你絕對不會丟。】

總體原則:(遇見專業名詞(如:真理/價值/認識/矛盾/意識等)就立刻解釋,背的原理方法論意義統統往上寫,一定要結合材料說幾句)

(1)原理+專業名詞解釋+結合材料或原理+專業名詞解釋+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2)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專業名詞解釋或原理+專業名詞解釋+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2018.34

(1)如何理解“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根據矛盾主要方面在事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說明為什麼“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1)答:主要矛盾含義+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意義+方法論意義(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結合材料。

(2)答: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結合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7.34

(1)從真理和價值辯證關係的視覺看,為什麼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看法和評價?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關鍵還在人類自身?

(1)答:真理解釋 +價值解釋+ 真理和價值屬於什麼範疇(認識論/辯證法/唯物論)+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2)答: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下面一系列就是科學技術的回答)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6.34

(1)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視角,分析為什麼說“‘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5分)

(2)“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體現了怎樣的辯證思維?(5分)

(1)答:認識解釋+認識的本質解釋+結合材料+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

原理2: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原理

原理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2)答:辯證思維解釋+體現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5.34

(1)聯繫自身實際,分析為什麼“互聯網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還是潘多拉的魔盒”取決於互聯網的“命運共同體”?(5分)

(2)怎樣以辯證的思維方式認識與處理“螞蟻”與“大象”的關係?(5分)

(1)答:原理+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原理1: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重要力量的原理(科學技術的雙重性)

原理2: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3: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

(2)辯證思維解釋+方法論意義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4.34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1)答:原理+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原理1: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原理2:尊重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3: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4:改變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2)答: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3、34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6分)

(2)“用自己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4分)?

(1)答:認識的解釋+主體的解釋+認識的主體+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材料

原理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意識的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3: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原理

(2)答:認識和實踐的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2、34

(1)從打碎花瓶這一現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論”為什麼能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原貌的物體?(4分)

(2)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錯誤,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1)答:體現什麼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原理2: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必然與偶然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尊重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2)答:體現的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3: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1、34

(1) 從實踐是人和自然關係的基礎的角度說明為什麼“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2)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說明“沒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1)答:實踐+人與自然的關係+先解釋實踐的含義,再寫出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最後強調實踐是自在世界轉化成人化世界的基礎,也是人與自然的基礎+結合材料

(2)矛盾分析方法+結合材料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0、34

(1)為什麼“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2)梅蘭芳為什麼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1)答:原理+結合材料;

(2)答: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4: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係原理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2018~2004年考研政治馬原真題規律分析及答案


2018年34題:

(1)如何理解“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根據矛盾主要方面在事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說明為什麼“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1)答:主要矛盾含義+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意義+方法論意義(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結合材料。

(2)答: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結合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1) 答:(主要矛盾含義)在事物複雜的矛盾體系及其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及其發展。事物矛盾的性質和地位不同,決定了解決矛盾方法的差異。(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意義+方法論意義)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妥善解決主要矛盾,並促進其他矛盾的解決。分析和解決事物發展過程的矛盾,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把握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 答:(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抓住了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瞭解決事物矛盾的關鍵。結合材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2017年34題:

(1)從真理和價值辯證關係的視覺看,為什麼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看法和評價?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關鍵還在人類自身?

(1)答:真理解釋 +價值解釋+ 真理和價值屬於什麼範疇(認識論/辯證法/唯物論)+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2)答: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下面一系列就是科學技術的回答)

(1)答:人們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是不是”與該不該”的問題就是真理與價值的關係問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有著自身的內在技術動力和社會動因。在對人工智能技術評價中,首先要尊重客觀事實,這裡涉及的是主觀符合客觀的真理問題。由於人工智能技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就會存在著因主體及其需要不同而產生的價值問題。人們之所以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和評價,這其中就與價值評價的主體性,多維性和社會歷史性等特點有關。在對人工智能的評價中,我們要處理好真理和價值的關係,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

(2)答:人工智能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都是人類文明進步和創新的成果。在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中,應始終堅持使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讓科技為人類造福。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造福於人類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消極現象和後果。科學技術的作用既受一定客觀條件如社會制度,利益關係的影響,也受到一定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科學技術在運用於社會時所遇到的問題,往往是因為人們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不夠,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後果強有力的控制手段所造成的。無論何種科學技術都是人類自身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產物,如何運用主要取決於人類自己。

2016.34

(1)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視角,分析為什麼說“‘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5分)

(2)“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體現了怎樣的辯證思維?(5分)

(1)答:認識解釋+認識的本質解釋+結合材料+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原理

原理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2)答:辯證思維解釋+體現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答: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實踐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實踐是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結合材料)正如材料1所說的,“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所以,“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來自實踐,這是材料的合理性。但要發揮好它對實踐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還須回到實踐中去經受檢驗,以進一步發展完善,來自於實踐的“四個全面”對新的實踐又具有指導引領作用。我們要反對實踐觀點僵化看不到指導作用的形而上學的錯誤。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過程具有反覆性與無限性。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四個全面”的每一個“全面”都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循環往復的演進過程,正如材料3所說的,“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不僅是因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且它的協調推進也將是一個過程。這是材料的合理性。我們要反對把“四個全面”僵化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此外,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還體現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原理。

綜上所述,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體現了怎樣的辯證思維?(5分)

答:辯證思維要求我們要從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繫;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結合材料】正如材料2所說的,“四個全面”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既有戰略目標和又有戰略舉措。“四個全面”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繫與發展的思想,揭示了“四個全面”之間及各個“全面”戰略目標和舉措之間的聯繫與發展。我們要反對形而上學的觀點。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還體現了矛盾分析方法,它既直指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主要矛盾,抓住了發展中的“牛鼻子”,又對各種矛盾心中有數,以通過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來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我們要反對“

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均衡論的觀點。

此外,“四個全面”還體現了整體地、全面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樹立了全局觀。

綜上所述,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015.34

(1)聯繫自身實際,分析為什麼“互聯網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還是潘多拉的魔盒”取決於互聯網的“命運共同體”?(5分)

(2)怎樣以辯證的思維方式認識與處理“螞蟻”與“大象”的關係?(5分)

(1)答:原理+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原理1: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重要力量的原理(科學技術的雙重性)

原理2: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3: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

(2)辯證思維解釋+方法論意義

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但互聯網像其他科學技術一樣,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正如材料1指出的:互聯網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當然,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網絡信息安全、網絡犯罪等,甚至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戰。互聯網把世界各國連接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國的共治才能建立完善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作為一個網民,應該強化網絡共同體意識,遵循網絡法規和道德,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秩序。

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或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簡言之,矛盾即對立統一。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轉化的性質和趨勢。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同一性不能脫離鬥爭性而存在,鬥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

結合材料】正如材料1指出的:互聯網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當然,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網絡信息安全、網絡犯罪等,甚至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戰,這就是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原理的最好體現。

此外, 上述材料還體現了聯繫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

所以說,“互聯網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還是潘多拉的魔盒”這取決於“命運共同體”如何認真應對、謀求共治。

(2)怎樣以辯證的思維方式認識與處理“螞蟻”與“大象”的關係?(5分)

答:辯證思維方式要求我們要從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繫;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互聯網時代的傳統龍頭企業(“大象”)和互聯網上的小商戶(“螞蟻”)作為矛盾的雙方,各有其優勢和不足。“大象”和“螞蟻”都要應勢而變,培育“互聯網思維”,改變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互相吸取對方的優點,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在互聯網構造的平臺上共同發展。

2014.34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3)答:原理+辯證關係+結合材料

原理1: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原理2:尊重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3: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4:改變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4)答: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答: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聯繫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事物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實現的。事物的相互聯繫即相互作用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上述材料中,秸稈養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態改善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循環”,“巧”就巧在人們能敏銳地發現事物固有的聯繫,並能動地建立新的聯繫,進而利用這種聯繫來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沒有看到秸稈能變廢為寶,孤立地、片面的看問題,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它們互為前提,這就要求在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上述材料中,秸稈養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態改善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循環”,“巧”就巧在人們能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秸稈變廢為寶,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沒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孤立地、片面的看問題,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此外,上述材料中的故事還能體現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改變物的量的結構引起了質的飛躍的原理。

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秸稈養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態改善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循環”,上述事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在處理人的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要從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繫;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中找出路;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是在生活中解決難題和矛盾的關鍵,只有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才能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和矛盾,如果不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不能解決生活中難題和矛盾,所以,必須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材料中的主人公巧妙地運用了聯繫和發展的觀點,形成了“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的產業鏈“大循環”。所以,我們應該像材料中的主人公那樣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能成功。

答案2:上述材料中,秸稈養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態改善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循環”,上述事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在處理人的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要從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繫;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任何理論首先要做到理論符合實際,堅持真理髮展真理,同時做到理論創新、與時俱進。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相統一,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我們的實踐活動一定能成功。

(注:如果考生能圍繞上述材料的主題,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論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013、34

(3)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

。(6分)

(4)“用自己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4分)?

(1)答:認識的解釋+主體的解釋+認識的主體+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材料

原理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意識的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3: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係原理

(2)答:認識和實踐的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1、(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6分)

答: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認識是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認識主體具有能動作用。上述兩個材料都是講的是換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兩事例充分顯示出主體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創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現了主體在認識中進行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注:如考生從認識主客體的對立統一關係、認識的反作用,意識的能動性進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2)“用自己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4分)?

答:“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的意義在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讓生活更美好。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觀地、全面地認識和理解客觀對象,按規律辦事。要堅持以人為本,採取科學的方法,不斷創新。

2012、34

(1)從打碎花瓶這一現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論”為什麼能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原貌的物體?(4分

(2)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錯誤,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1)答:體現什麼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原理2: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必然與偶然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尊重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3)答:體現的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3: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2、(2012、34) (1) 從打碎花瓶這一現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論”為什麼能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原貌的物體?(4分)

答: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中包含共性。人們的認識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過程。材料1 講述的是丹麥的物理學家不小心打碎一個花瓶,發現了“碎花瓶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和天體的研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碎花瓶理論”之所以能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原貌的物體是因為人們的認識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過程。“碎花瓶理論”是對碎花瓶這一個別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徵的概括和反映,這就使得人們能夠舉一反三地認識和處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論”之所以能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原貌的物體還能體現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原理;必然和偶然的辯證關係原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了質的飛躍的原理。

(2)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錯誤,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3: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答: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錯誤,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實質上反映了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謬誤。“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錯誤,只有被忽略的智慧”並不是抹殺真理和謬誤之間的區別,而是指沒有單純的、絕對的錯誤,是指由於不能辯證地對待錯誤而失去在錯誤中發現真理的可能。

此題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辯證關係原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原理),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3)上述兩例對我們增強創新意識有何啟示?(4分)

答: 材料1 講述的是丹麥的物理學家發現了“碎花瓶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恢復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給考古和天體的研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講述的是迪迪•艾倫給電影剪輯時,犯了一個非常不應該的錯誤,但她發明了“錯位剪輯”用到了這部影片的每一個切換的鏡頭中,引起了一場電影剪輯藝術的革新!上述兩例對我們增強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啟發,理論創新是人們在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拓展新視野,開闢新思路,形成新認識的過程。它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和推動實踐活動的開展。只有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的實踐活動才能成功,如果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放棄了理論創新,我們的實踐活動必然失敗,所以,我們應該像材料中的丹麥的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和迪迪•艾倫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能成功。

2011、34

(1) 從實踐是人和自然關係的基礎的角度說明為什麼“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2)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說明“沒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3)答:實踐+人與自然的關係+先解釋實踐的含義,再寫出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最後強調實踐是自在世界轉化成人化世界的基礎,也是人與自然的基礎+結合材料

(4)矛盾分析方法+結合材料

6、(2011、34)(1) 從實踐是人和自然關係的基礎的角度說明為什麼“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先解釋實踐的含義,再寫出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最後強調實踐是自在世界轉化成人化世界的基礎,也是人與自然的基礎

答: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和統一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注重實踐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發揮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消極,不過分,不要為所欲為,不要無所作為。

上述材料指出:人類每天都在產生垃圾,一句“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讓人茅塞頓開,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資源。這樣垃圾問題基本解決。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既看到垃圾是廢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能將垃圾“變廢為寶”,全面的看問題,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燒和掩埋傳統的處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片面的看問題,沒能正確處理垃圾問題,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觀點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說明“沒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點、抓關鍵、看主流。

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正視矛盾,認識到人類每天必然產生大量的垃圾問題,我們不能迴避矛盾,根據矛盾的特殊性處理垃圾問題,“沒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變廢為寶,分類處理垃圾問題,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能成功!

關注【十木考研】微信公眾號,免費獲取大量乾貨資料。

2010、34

(1)為什麼“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3)梅蘭芳為什麼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3)答:原理+結合材料;

(4)答:原理+方法論意義+結合材料: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4: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係原理

7、(2010、34)(1)為什麼“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答:上述材料講述的梅蘭芳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其哲學依據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制約,任何人發生錯誤都是難免的。此外,上述故事還能體現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的原理;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所以,認識過程的複雜性導致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4)梅蘭芳為什麼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原理1: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原理4: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係原理

答: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真理和謬誤是辨證統一的,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真理和謬誤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真理能轉化成謬誤,謬誤轉化成真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正確處理真理和謬誤的關係。上述材料講述的梅蘭芳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的小故事。梅蘭芳正確的處理真理和謬誤的關係,憑藉對劇情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藝術實踐功底,所以能化險為夷,變失敗為成功。

(3)當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出現錯誤或失敗該怎樣對待和處理?

答: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為有利因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8、(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並分析其內涵。(6分)

原理1: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原因與結果的辯證關係原理

答: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認為:現象和本質是辨證統一的,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現象和本質相互依存。現象和本質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現象能轉化成本質,本質轉化成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既要看到現象,又要看到本質。上述材料講的是華佗給同樣是犯了一種病的兩個人治病開了截然不同的處方,兩個人按照不同的處方治療完全康復的故事。華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現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質,華佗對症下藥正是透過了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使病人康復,全面的看問題,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兩個病人只看到現象,沒看到本質,孤立的看問題,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兩個病人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認為:原因和結果是辨證統一的,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結果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原因能轉化成結果,結果轉化成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結果。上述材料講的是華佗給同樣是犯了一種病的兩個人治病開了截然不同的處方,兩個人按照不同的處方治療完全康復的故事。華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結果,華佗對症下藥,使病人康復,全面的看問題,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兩個病人只看到結果,沒看到原因,孤立的看問題,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兩個病人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何啟示?(4分)

答:這個故事對給我們的啟示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求我們具體分析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才能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如果我們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就不能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所以要想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必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述材料講的是華佗給同樣是犯了一種病的兩個人治病開了截然不同的處方,兩個人按照不同的處方治療完全康復的故事。華佗採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正確處理病人生病的現實,使病人康復。我們在實踐活動中應該像華佗那樣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就能成功。

9、(2008、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1)“醫生換位體驗”活動中蘊含著何種哲理?

原理1: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2: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原理

原理3:改變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原理4: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答:上述材料“醫生換位體驗”活動中蘊含著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辯證關係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材料中醫生和患者之間存在著對立、同一的關係,對立表現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有著共同的目標。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2)從人的本質屬性說明為什麼“醫生不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從“人的本質屬性”回答:講義第25頁32

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人的本質在於社會性。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滲透著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從屬和包含於社會屬性之中。上述材料“醫生換位體驗”活動中“醫生不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這講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這說的是人的社會屬性。醫患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醫患關係的矛盾,按照矛盾辯證法該如何對待和處理?

答: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醫患關係的矛盾,按照矛盾辯證法我們應該看到:矛盾是客觀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能迴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體的分析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正確的方法化解矛盾。

10、(2007、34)(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為什麼會“全錯了”?

認識論的四個原理

原理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3: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原理4: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的原理

答: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發生錯誤,其哲學依據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認識過程的反覆性與無限性的原理;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勢必造成他對成仿吾的想象與實際脫節。

(2)丁玲對成仿吾的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有何啟示?

答:丁玲對成仿吾的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啟示是要看到認識過程的複雜性。人們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做到:第一,經過實踐和調查研究,掌握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特別要抓住表現事物本質的主要事實。第三,事物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的認識也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深化。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最終要由實踐來檢驗。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錯誤就是因為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們克服這種錯誤,我們的實踐就能成功。

11、(2006、34)(1)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4分)

先解釋真理的含義,再寫出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這裡一定要注意審題,題目給出了答題範圍就按照給出的範圍答題。)

答: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並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一定堅持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處理人的實踐活動。上述材料中的小故事告訴我們河水東流,石獸順流東下,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廟僧的失當之處在於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抽象地對待常理,因而判斷失誤。廟僧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2)守河堤老兵關於石獸“逆流而上”的見解對我們辯證地思考問題有何啟示?並舉一例說明之。(6分)

答:上述材料講述的是滄州城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前有兩尊石獸,一年暴雨成災,將石獸撞入河中。10年後,按照通常的想法,石獸向下遊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而在河的上游發現並挖出了那兩頭石獸。上述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辯證地思考問題。所謂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維定勢的束縛,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其見解對我們的啟示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加以辯證地思考,多角度的或從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像材料中的老兵那樣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能成功!

舉出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關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的一個事例(故事亦可),說明所蘊含的辯證思維特徵,最好結合當年的時事熱點事件。

12、(2005、34) (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麼基本關係?

只是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

答: 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消極,不過分,不要為所欲為,不要無所作為。材料設計的這三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繫,都直指人類自身。

(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原理1:尊重規律的客觀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

原理2: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原理3:改變物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原理4: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係原理

答: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實質反映了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原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我們應該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不能盲目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自然規律為所欲為,否則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給人類更大的災難,最後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

(3)用辯證法關於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先解釋“度”的定義再寫出“度”的原理

答:馬克思唯物辯證法認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適度”的原則,不能隨意超出事物所允許的範圍。

上述材料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汙染環境的是誰?”“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境的是誰?”拉開門,裡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這說明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13、(2004、34)(1)既然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麼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先解釋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義(見講義第24頁17、18)

原理1: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2:真理的具體性原理

原理3: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4:實踐和認識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原理

答: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在人的認識過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還有非理性因素的參與。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活動能起到動力、誘導、激發等作用。上述材料講述的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裡,聞一多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後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裡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這說明在藝術活動中,由於人的認識活動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為可能。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

答: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學需要創新才能發展,科學創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進行科學創新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實際問題進行嚴格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還要具有科學的自信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敢於想象,勇於探索,打破陳規,突破前人的成果;

「2019考研政治分析題」馬原之真題規律(2004年~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