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三、灵与肉:欲望与爱情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性与爱是人类杜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文学作品、哲学思辨中历久弥新的命题,无论是西方的神话诗歌还是中国的话本小说都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总的看来,性与爱是伴随着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而确立的,它们所代表的天赋人权的一种。然而 20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精神传统,他在《自我与本我》中将人格的结构层次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 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以快乐为原贝IJ,不理会杜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等,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总体上它是无意识、不被个体所觉察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代表良心、杜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大部分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并将这种被压抑的 欲望称之为“里比多”,他将“里比多”看作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理性认知,在自然科学之外给人的认知开辟出新的空间,即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那么到底是人的欲望本能还是理性支配人的行为?当这两者发生冲 突时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在贾平凹和米兰•昆德拉的笔下都对这一问题都有密切的关注,关于爱情的思考与性描写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撇去所谓的“可读性”和“挑逗性”的外売,它正如许多作品中常出现的革命、事业、性别一样,是作为一种文学符号和叙事策略而具有丰富的意味和审美内涵。

有人说《废都》一书可概括为一个男人和数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显性的结构线索便是以庄之蝶为中心从而延伸出众多关于女性的故事,从牛月清到唐婉儿到汪希眠老婆,再到阿灿、柳月和景雪荫,堪称一部文人的风流史,这些女性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尽管他们的杜会身份各不相同,也不尽然相互熟识,却因着庄之蝶这个文化名人共同成为现代都市的一道风景线。庄之蝶在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中看似最闲、口碑也是最好的,除去他投资的一 间书店委托他人打理以补贴家用,他既不开歌舞厅、 贩卖字画等经商下海,也没有吃喝嫖赌等重大恶习, 在外人看来可谓清心寡欲不着世事,关于他的一段段艳事种种偶遇,也绝无他先轻薄他人的道理,几乎全是女子对他一见倾心继而甘愿献身,且事后并不强行要求补偿或是名分,除了他的妻子牛月清不时在家中闹一闹,他的众多情人都算安分守己,选择在背后默默付出,这其中尤其以唐婉儿最为典型。唐婉儿最初抛家弃子与周敏私奔到西京,继而在种种因缘下结识庄之蝶,在见面的第二次便交出自己并从此俱付身心,关于唐婉儿与庄之蝶之间究竟有无爱情这一点值得探究,且看庄之蝶与唐婉儿的第一次见面:庄之蝶第一下眼中所见的是“一身淡黄套裙紧紧裹了身子, 拢得该胖的地方胖,该瘦的地方瘦”。接着才是观察其容貌“脸蛋是瓜子型,漂白中见亮,两条细眉弯弯, 活活生动”,但观之唐婉儿的脸长得标致倒是其次, “最是细长脖颈,嫩腻如玉”,最后竟思忖起“这是个什么尤物,果然是个人精”。通过这一段古典韵味十足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庄之蝶对女子的身材容貌十分关注,尤其是身材,这与他初见 阿灿以及柳月等情形都十分相似,于他而言女子的身形与外貌是最要紧的,而对女子的气质、神韵等则不置一词。庄之蝶在外拥有唐婉儿这样一个尤物,在家中有柳月这个年轻美丽的保姆与之调情,该是十分快活逍遥,然而在作品中可以看出,即使他在一个又一 个女子身上获得身体上的暂时的快感,欲望一次又一 次得以宣泄,他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时常觉得“烦泼”。究其缘由,我们可以发现庄之蝶对女子所持的感情几乎都可称之为喜爱,是一种基于身体欲望刺激下的喜欢,而并不是基于爱情,这也表现在他与这些女子一次又一次地狂欢却在狂欢过后更加落 寞更加迷惘,从而陷入寻求解脱、解脱不得继而再寻求解脱的怪圈,而他将性爱作为自我解脱与发泄的唯 一途径,而不做出真正的改变、不去体验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这也导致了他一步步走向堕落乃至最终无可救赎。

知识分子的焦虑《废都》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二)

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与庄之蝶的情感经历相似却又恰然相反:这二者都曾辗转于不同的女性中间,在生活“轻”的那头获得快感,并陷入这种 “轻”带来的醉意中难以自拔,使生活丧失它本真和重量;但当托马斯遇见特雷莎之后,他却甘愿重新步入 “围城”尽管在特雷莎专制占有式的强烈情感下他常常透不过气,时常寻找不同的情人去体验“生活在别处”,但当特雷莎对他的这种放荡行为感到愤恨苦闷, 从而变得更加焦躁不安甚至不可理喻时,他却一次次地选择了向“同情”妥协,由“同情”引发爱情,最终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托马斯在第一任妻子那里备受挫折,导致了他对女性产生普遍的不信任“他渴望女人, 但又惧怕她们。在恐惧与渴望之间,必须找到某种妥协,这就是他所谓的‘性友谊’ ”瑏。在这种“性友谊”理 念的指导下,他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生活逻辑“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 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他共眠的欲 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这段话解释了一个生活的真相:性与爱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东西,尽管它们常常交融在一起,令人难以区分, 性固然是一段完整爱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本身是没有重量的;爱情存在于曰常,它负担着生活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性带来的快感,正是爱情的重量赋予了性唯一性和神圣性的意义。所以托马斯在遇上特雷莎之 后,“他整个人陷入了怪圈:刚出门去见情妇,马上变没了欲望,可一天没见情人,他会立即打电话约会”瑥。 与特雷莎之间产生的爱情同他业已习惯的无责任的性 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即使在他最为信任的萨比娜那里,这种“性友谊”也最终难以维系,他大可选择离开 “围城”,使生活回归原位,但他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始终与自我斗争并一步步地确定特雷莎是自己的“非如此不可”。如果说庄之蝶与牛月清已无夫妻情分却迟迟不撕破是出于中国集体本位的观念作祟,一旦选择离婚往往牵连甚广甚至名声不保,托马斯在个人本位为尊的西方杜会并无这种困扰,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比下,他的种种选择使他与特雷莎的爱情 显得更加可贵而真实,也正是基于他最终得到的这真 实的爱情,使他即使贫困即使无处可却依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性与爱的确是每个普通人很难区分并能够理性抉择的东西,正是这两者与理性相对立,远离逻辑,纯关乎于人的主观感受,才使得平衡这二者显得更加艰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欲望和本能对人的行为起驱动作 用,从人的趋利性以及无意识本能来看的确如此,但作为生活在杜会中的个体,每个人又必须承担着法律、道德等层面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外在的附加使得动物般原始的性欲和柏拉图式的爱情都不可能实现。尽管这二者的矛盾往往难以协调给人的生活带来无尽困恼,但正如杜拉斯所言:“爱情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 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托马斯正是将这种英雄式的“梦想”作为自己生活的不懈追求,为之完善自我最终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庄之蝶却在性欲的满足中沉沦,逐步失去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和感知,因此更加迷茫麻木甚至失去自我,如果说才华散去名声不再仅仅只能使他从文人变成常人,那么丧失了所有对生活真实的情感, 这种感觉的空白则使他变成一个庸人甚至是“废人”, 在这一意义上,庄之蝶式的“废人”形象是别具一格且不可复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