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凤翔、宝鸡、西安、安康……陕西地名中的“长治久安”


长安、凤翔、宝鸡、西安、安康……陕西地名中的“长治久安”


□作者 陈嘉瑞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因此,“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一直是百姓的诚挚期盼。于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朴素愿望,在几千年的地名演变中就有了充分体现。比如,在陕西的市县地名中,期盼长治久安、以祥瑞希冀为寄托的地名就有不少,像长安、凤翔、宝鸡、麟游、扶风、西安、安康、宁陕、镇安、城固、靖边、绥德等等。

西汉初年,在今西安市一个叫“长安邑”的地方始置“长安县”,辖今长安区所在,取“长治久安”之意。不过,在此之前,“长安邑”作为一个小区域的名称,早在秦时就已经存在了。秦始皇时,曾封其弟成蟜为“长安君”,“长安”为当时的一个乡。至于“长安”地名,是当地百姓口耳相传,还是官吏主持命名,皆无资料佐证。但是,出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取“长治久安”的含义应该是无疑的。之后,长安县的演变几经反复,辖地和归属以及名称多有变化,但最终还是回归至长安县。之后,长安县改为长安区,隶属于西安市。至于全国,以“长安”作为地名的还有不少。比如一个“长安镇”,广东东莞、浙江海宁、湖南临湘、四川泸州、安徽绩溪、陕西平利都有;还有“长安乡”,重庆奉节、云南威信都有。可见,无论身处何地,期盼长治久安是人们的共同意愿。

凤翔县位于华夏传说中九州之一的雍州。中华典籍《禹贡》是这样描述雍州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是,古雍州东界抵晋、陕二省分界的黄河,西界至黑水。雍州是周室的发祥之地,后嬴秦在此创霸,始皇在此加冕。周文王时期,在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遂兴”的传说。雍城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据载,唐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出逃蜀地,雍城守城太守动员全城百姓筑以新城防御叛乱,无奈,城且筑且坍。一夜,天降瑞雪,一凤驾祥云悄落雍城,于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边品饮清泉之后,踏雪绕城数里,长鸣振翅而去。晨,人报此事于太守。守急察不虚,大喜,以为吉,遂沿凤印之迹而建城,果然一牢永固。安史之乱中,肃宗于至德元年(756年)改扶风郡为凤翔郡。至德二年八月驻跸时,取“凤鸣于岐,翔于雍”之祥瑞意,升凤翔郡为凤翔府,称“西京”,改雍县为“凤翔县”。

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说文解字》解释说,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翺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所以,几千年来,凤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是吉庆、祥瑞的代表,它以“见则天下大安宁”的形象而深入人心。以“凤翔”为名的地名,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安宁的期盼。

“安康”处于“秦头楚尾”的位置,“安康”一名蕴含“安宁康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这一带为楚地,楚国在此置西城县,以示为楚国之西。到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迁徙的流民,把以前所设的安阳县改为安康县,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含义,“安康”一名从此而得。此前的“安阳”县,为西汉时所设。当时,秦时所设的汉中郡由南郑迁移至今安康,增置了安阳、长利、洵阳、钖县4县。此后的隋唐宋明清,州、郡、县改易升降错杂……辛亥革命后,废兴安府,保留了安康县制,1949年,安康改为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1951年改安康专区,1988年设立县级安康市,2000年设立地级安康市。由于安康特殊的地理位置,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秦、楚、巴反复争夺的地方。南北朝的时候,此地先属南朝,后又属北朝。在地理和朝代的更替上,安康一地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故而,此地用“安康”来命名,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安定康宁的期盼。

同样,“宁陕”这个县名取的是“安宁陕西”的意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先分割周围五县之地连片,设“五郎厅”(后改为“宁陕厅”)。清嘉庆五年(1800年),仁宗准在五郎厅之五郎关口筑城建镇,赐名为“宁陕镇”,“宁陕”因此而得名。1913年,改“宁陕厅”为“宁陕县”。宁陕位于秦岭深山,自古匪患严重。匪患不但祸及山中百姓,也时时威胁着关中长安。为长治久安、安宁陕西,方设“宁陕县”。

此外,在陕西,以长治久安寓意而命名的地名还有不少。比如宁强原名宁羌,“欲羌之永宁耳。”抗战时为增强县民的必胜信念,称“宁强”。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题赠“安宁强固”墨迹,为新县名之诠释。还有“定边”,因范仲淹题 “底定边疆”而得名;“靖边”, 因位于“绥靖之边境”而得名;“绥德”以“绥民以德”而得名;“城固”,取城池坚固之意;“镇安”,在原安业县址复置县,取安定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