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刺馬案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此案疑霧重重,廣為流傳。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僅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閃出一人,一邊口呼冤枉,一邊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冷兵器時代的刺殺行動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荊軻刺秦王儘管挖空心思最終還是一去不復返。可是,就在檢閱完軍隊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親兵隨從護衛下,堂堂的兩江總督竟被一個大街上竄出來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馬新貽第二天就掛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但接下來的刺客的供詞更是一個奇,據刺客供稱,他叫張汶祥,46歲,河南河陽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當過四年太平軍,其間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勢力不支,與時金彪趁機逃出,輾轉回到寧波,與南田海盜團伙往來親密。他交代的殺人動機有三點:一是他回到寧波後發現自己的老婆和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霸佔了,於是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未受理。他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沒有追回來,氣急之下,逼老婆吞煙自盡,馬應該對他的不幸負責;二是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巡撫捕殺,海盜們說他最講義氣,應該殺馬新貽為朋友報仇,同時也洩私憤;三是他私自開的“小押”(重利盤剝的典當行)生意被馬巡撫明令禁止,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動了殺心,一路跟隨馬新貽從浙江到了福建、江蘇,兩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將其刺殺。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刺馬案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馬新貽

但是刺客張汶祥的供詞,顯然站不住腳。首先既然是吳炳燮霸佔了他的老婆和錢財,為何不找吳炳燮尋仇,而找馬新貽這樣的朝廷大員下手,且難度之大。其次,海盜們為何不自己殺馬新貽,而是積極鼓動張汶祥呢?難道張汶祥是傻子,且不論刺殺兩江總督是多大的罪名,就行刺的難度來說確實是比較難的。最後一點,張汶祥開小押被官府關停,他不找關停他小押的人尋仇,找馬新貽幹嘛?可見,張汶祥的這份供詞是漏洞百出。但接下來的事情更奇了,就是這樣一份漏洞百出的供詞,參與審判的江寧將軍魁玉、漕運總督張之萬竟然認為尚屬可信。在給清廷上奏說:“張汶祥矢口不移其供,只是因私對馬心懷憤恨,為同夥報仇,為自己洩憤,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並以此擬定罪名結案。

當然清廷並不相信魁玉、張之萬的“擬定罪名”,即諭令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攜帶刑部兩名郎中即刻赴江寧複審。但結果更加奇怪,鄭敦謹仍按原擬罪名定案,認為張汶祥的供詞尚屬可信。但鄭敦謹在結案後,並未回京覆命,而是讓兩名郎中覆命,並上書朝廷自己稱病不能任職,請求開缺,終生不再為官。

從以上可以看出,張汶祥因私對馬心懷憤恨,為同夥報仇。這是經不起推敲的,漏洞百出,而面對這樣的供詞,參與審判的江寧將軍魁玉、漕運總督張之萬,以至後來的兩江總督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皆認為尚屬可信。這些聰明人難道都突然糊塗了?而朝廷剛開始不認同,但後來也認同了,難道朝廷也糊塗了?最後刑部尚書鄭敦謹盡然辭官了,他為什麼要辭官?難道僅僅是因為生病嗎?據史料記載,這位鄭大人還好好的活了十四年。參與辦案的刑部郎中顏士璋在他的《南行日記》中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據史料記載顏士璋在刑部十年,平反昭雪數百件疑案冤獄,凡定罪者,務求證據確鑿,經過調查商榷核實後方才作結,態度虔誠持重。可以看出,顏士璋日記中的記載應該尚屬可信。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記中說:“或謂必有指使之人。”從顏士璋、薛福成的日記中記載,以及各位參與辦案的大臣的態度、朝廷態度的轉變,還有鄭敦謹的辭官。我們可以推斷確實應該有幕後主使,且勢力之大,讓朝廷也要退讓,最後草草結案。那究竟誰是幕後的主使呢?誰是真正的元兇呢?

首先讓我們分析一下哪些人有殺害馬新貽的嫌疑。

一、曾國藩

在官場的人都知道,曾國藩有一樣東西是讓慈禧很不放心,就是曾國藩一手創建的湘軍。那麼馬新貽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正是慈禧著手削弱湘軍的開始。刺殺馬新貽是不是曾國藩發洩不滿情緒,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因為當年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之後,不久曾接到一封公函打開一看,大驚失色,畫了只死馬。對馬新貽的恐嚇,案背後的主謀很可能是曾國藩。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曾國藩

二、丁日昌

當時,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曾經提出,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歸馬新貽查辦。可能丁向馬“請託不行,致有此變”。他還說這個傳聞流傳很廣,而且傳播得很遠。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丁日昌

三、曾國荃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不久,天國就頒佈了“聖庫”制度。這一制度要求軍民一 律不得私藏財物,所有個人的或繳獲的財物都要上繳“天朝聖庫”,“聖庫”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庫。為了能使這個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太平天國制定了很嚴格的紀律。凡是私藏銀子超過五兩的,就會治罪,甚至會被處以死刑。

那麼“聖庫”到底藏了多少財寶呢?關於它的數額,曾混入天京城的清軍奸細張繼庚在給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的信中說,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餘萬兩。“聖庫”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

1864年,被湘軍圍困多年的天京終告失陷,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荃帶領湘軍在天京城內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殺掠洗劫,其搜查的重點目標就是天王府和遍佈城內的幾百處王府及其他官員宅第。可湘軍雖然用各種方法撈盡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財,但卻始終沒有發現太平天國的所謂“聖庫”和傳說中天王府藏寶。為此,發了狂的湘軍在城內到處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尋太平天國的“金庫”窖藏,曾國荃還下令放火燒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宮殿。無奈,曾國藩最後只得奏報朝廷說,除發現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無所獲。中外紛傳的所謂太平天國藏寶之說不過是傳聞而已。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曾國荃

然而,事情又似乎沒這麼簡單。據民間傳說,這個狡黠的曾國荃很可能在奏報時就已經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財寶,只是秘而不宣、想據為己有罷了。例如,當時的《上海新報》就曾報道:曾國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時,就動用了二百多艘船隻運送行李。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從天京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對此,朝廷早有懷疑,馬新貽到任兩江的目的之一就是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可能是馬新貽發現了寶藏,曾國荃便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四、湘軍集團

馬新貽任兩江總督兩年,大量裁撤湘軍,湘軍被迫裁軍數萬。湘軍在兩江地區苦心經營良久,馬新貽的政策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便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湘軍集團

接下來,我們對以上的嫌疑人進行一一分析。

首先是曾國藩,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為上表忠心曾國藩毅然決然的支持朝廷裁撤湘軍。並且面對眾將的勸進,四次都拒絕稱帝,不效仿趙匡胤,因此曾國藩沒有野心。另外,曾國藩在刺馬案發生時,正在處理天津教案,已是焦頭爛額,沒有精力去策劃一個驚天動地的刺馬案,另外,刺馬案發生以後,如果是曾國藩所為,應該儘快去南京就任,但曾國藩卻遲遲不肯去就任,慈禧再三催促才去。從種種跡象表明,曾國藩應該不是刺馬案的主謀。

其次是丁日昌,其子丁惠衡的案子始終都是丁日昌大義滅親,自行奏辦,不會向馬請託,當然也不會有懷恨殺人的事。事實的確如此,況且丁惠衡當時尚未投案,未經審理,更沒有被殺頭,丁日昌恐怕不至於因為走後門不成就動了殺心。因此丁日昌的嫌疑可以排除。

第三是曾國荃,太平天國“天朝聖庫”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金山銀海?據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在牢裡親筆寫下的供詞稱:“天京事變”後,“國庫無存銀米”,他拿出自家的糧食,救濟難民,部隊沒有給養,他只好又變賣家中女人們的首飾。另外,天王洪秀全後期窮奢極欲,個人的花銷很大,而天京城內市民的消耗、糧餉的供給、武器彈藥的購買、官員的工資等等,花銷也不少。自從補給通道被湘軍切斷後,“聖庫”幾乎只有出項,沒有進項,堅持了大半年,是不大可能剩下很多金銀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聖庫”是有的,但卻是空的。因此曾國荃因馬新貽發現他將太平天國“聖庫”寶藏竊為私有的秘密而殺了馬,是不成立的。

第四是湘軍集團,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曾國藩意圖在江南自立為王的傳言甚囂塵上,當時曾國藩湘軍的將領也確實有所圖謀,只是被曾國藩拒絕了。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慈禧將曾國藩從其苦心經營良久的江寧調離,而任命了新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引起湘軍將領的不滿,因此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之後,不久就接到一封公函,打開一看,大驚失色,畫了只死馬,有人就對馬新貽進行恐嚇。馬新貽上任後,立刻著手裁撤湘軍,而且手段雷厲風行,對不法的湘軍軍士抓到之後立刻處以典刑,以至於在當時的兩江地區,原本威風凜凜的湘軍都不不得認慫。當然,過猶不及,由於馬新貽的雷霆手段極大刺激了作為原有霸主的湘軍的神經,觸動了整個湘軍集團的利益,他們極有可能採取極端手段殺了馬新貽。

重審刺馬案——揭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的真相

湘軍

通過以上的分析,指使張汶祥刺殺馬新貽的,曾國藩、丁日昌、曾國荃都可以排除,但極有可能是湘軍集團進行了謀殺。面對整個湘軍集團,江寧將軍魁玉、漕運總督張之萬認慫了,對漏洞百出的供詞,只能寫尚屬可信。曾國藩明知是湘軍所為,卻也不好插手,所以遲遲不肯就任,到任之後也遲遲不定案,等刑部尚書鄭敦謹這位“青天”來斷案,最後鄭敦謹查來查去,不由地驚出一身冷汗,只能問曾國藩的意思,曾國藩回答:四個字“尚屬可信”,鄭敦謹也只好“尚屬可信”,朝廷也只好尚屬可信。如果不“尚屬可信”,萬一繼續追查下去,勢必激起湘軍兵變,到時戰火四起。朝廷也只能忍氣吞聲,儘快結案,讓曾國藩坐鎮兩江,安撫湘軍。刺馬案到此,大家如果是當時的主審官,同樣會對這漏洞百出的供詞,說四個字“尚屬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