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刺马案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仅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闪出一人,一边口呼冤枉,一边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冷兵器时代的刺杀行动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荆轲刺秦王尽管挖空心思最终还是一去不复返。可是,就在检阅完军队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亲兵随从护卫下,堂堂的两江总督竟被一个大街上窜出来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马新贻第二天就挂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吃惊地表示:“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但接下来的刺客的供词更是一个奇,据刺客供称,他叫张汶祥,46岁,河南河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宁波贩卖毡帽,当过四年太平军,其间救过一个叫时金彪的清军俘虏。后来看到太平军势力不支,与时金彪趁机逃出,辗转回到宁波,与南田海盗团伙往来亲密。他交代的杀人动机有三点:一是他回到宁波后发现自己的老婆和钱财被一个叫吴炳燮的霸占了,于是找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拦轿喊冤,马未受理。他只好到宁波府告状,虽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钱没有追回来,气急之下,逼老婆吞烟自尽,马应该对他的不幸负责;二是他的很多海盗朋友被马巡抚捕杀,海盗们说他最讲义气,应该杀马新贻为朋友报仇,同时也泄私愤;三是他私自开的“小押”(重利盘剥的典当行)生意被马巡抚明令禁止,绝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对马的愤恨。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终于使张汶祥动了杀心,一路跟随马新贻从浙江到了福建、江苏,两年之后终于找到机会将其刺杀。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刺马案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马新贻

但是刺客张汶祥的供词,显然站不住脚。首先既然是吴炳燮霸占了他的老婆和钱财,为何不找吴炳燮寻仇,而找马新贻这样的朝廷大员下手,且难度之大。其次,海盗们为何不自己杀马新贻,而是积极鼓动张汶祥呢?难道张汶祥是傻子,且不论刺杀两江总督是多大的罪名,就行刺的难度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最后一点,张汶祥开小押被官府关停,他不找关停他小押的人寻仇,找马新贻干嘛?可见,张汶祥的这份供词是漏洞百出。但接下来的事情更奇了,就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供词,参与审判的江宁将军魁玉、漕运总督张之万竟然认为尚属可信。在给清廷上奏说:“张汶祥矢口不移其供,只是因私对马心怀愤恨,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并以此拟定罪名结案。

当然清廷并不相信魁玉、张之万的“拟定罪名”,即谕令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携带刑部两名郎中即刻赴江宁复审。但结果更加奇怪,郑敦谨仍按原拟罪名定案,认为张汶祥的供词尚属可信。但郑敦谨在结案后,并未回京复命,而是让两名郎中复命,并上书朝廷自己称病不能任职,请求开缺,终生不再为官。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汶祥因私对马心怀愤恨,为同伙报仇。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漏洞百出,而面对这样的供词,参与审判的江宁将军魁玉、漕运总督张之万,以至后来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皆认为尚属可信。这些聪明人难道都突然糊涂了?而朝廷刚开始不认同,但后来也认同了,难道朝廷也糊涂了?最后刑部尚书郑敦谨尽然辞官了,他为什么要辞官?难道仅仅是因为生病吗?据史料记载,这位郑大人还好好的活了十四年。参与办案的刑部郎中颜士璋在他的《南行日记》中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据史料记载颜士璋在刑部十年,平反昭雪数百件疑案冤狱,凡定罪者,务求证据确凿,经过调查商榷核实后方才作结,态度虔诚持重。可以看出,颜士璋日记中的记载应该尚属可信。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记中说:“或谓必有指使之人。”从颜士璋、薛福成的日记中记载,以及各位参与办案的大臣的态度、朝廷态度的转变,还有郑敦谨的辞官。我们可以推断确实应该有幕后主使,且势力之大,让朝廷也要退让,最后草草结案。那究竟谁是幕后的主使呢?谁是真正的元凶呢?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哪些人有杀害马新贻的嫌疑。

一、曾国藩

在官场的人都知道,曾国藩有一样东西是让慈禧很不放心,就是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那么马新贻接替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正是慈禧着手削弱湘军的开始。刺杀马新贻是不是曾国藩发泄不满情绪,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当年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之后,不久曾接到一封公函打开一看,大惊失色,画了只死马。对马新贻的恐吓,案背后的主谋很可能是曾国藩。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曾国藩

二、丁日昌

当时,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曾经提出,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归马新贻查办。可能丁向马“请托不行,致有此变”。他还说这个传闻流传很广,而且传播得很远。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丁日昌

三、曾国荃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不久,天国就颁布了“圣库”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军民一 律不得私藏财物,所有个人的或缴获的财物都要上缴“天朝圣库”,“圣库”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库。为了能使这个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太平天国制定了很严格的纪律。凡是私藏银子超过五两的,就会治罪,甚至会被处以死刑。

那么“圣库”到底藏了多少财宝呢?关于它的数额,曾混入天京城的清军奸细张继庚在给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的信中说,太平军占领南京时,运了大量的白银藏在“圣库”里,一共是一千八百余万两。“圣库”就在水西门的灯笼巷。

1864年,被湘军围困多年的天京终告失陷,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荃带领湘军在天京城内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杀掠洗劫,其搜查的重点目标就是天王府和遍布城内的几百处王府及其他官员宅第。可湘军虽然用各种方法捞尽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财,但却始终没有发现太平天国的所谓“圣库”和传说中天王府藏宝。为此,发了狂的湘军在城内到处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寻太平天国的“金库”窖藏,曾国荃还下令放火烧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宫殿。无奈,曾国藩最后只得奏报朝廷说,除发现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无所获。中外纷传的所谓太平天国藏宝之说不过是传闻而已。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曾国荃

然而,事情又似乎没这么简单。据民间传说,这个狡黠的曾国荃很可能在奏报时就已经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财宝,只是秘而不宣、想据为己有罢了。例如,当时的《上海新报》就曾报道:曾国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时,就动用了二百多艘船只运送行李。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从天京掠来的那些金银财宝。对此,朝廷早有怀疑,马新贻到任两江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查太平天国财宝去向。可能是马新贻发现了宝藏,曾国荃便指使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四、湘军集团

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两年,大量裁撤湘军,湘军被迫裁军数万。湘军在两江地区苦心经营良久,马新贻的政策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便指使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湘军集团

接下来,我们对以上的嫌疑人进行一一分析。

首先是曾国藩,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上表忠心曾国藩毅然决然的支持朝廷裁撤湘军。并且面对众将的劝进,四次都拒绝称帝,不效仿赵匡胤,因此曾国藩没有野心。另外,曾国藩在刺马案发生时,正在处理天津教案,已是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去策划一个惊天动地的刺马案,另外,刺马案发生以后,如果是曾国藩所为,应该尽快去南京就任,但曾国藩却迟迟不肯去就任,慈禧再三催促才去。从种种迹象表明,曾国藩应该不是刺马案的主谋。

其次是丁日昌,其子丁惠衡的案子始终都是丁日昌大义灭亲,自行奏办,不会向马请托,当然也不会有怀恨杀人的事。事实的确如此,况且丁惠衡当时尚未投案,未经审理,更没有被杀头,丁日昌恐怕不至于因为走后门不成就动了杀心。因此丁日昌的嫌疑可以排除。

第三是曾国荃,太平天国“天朝圣库”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金山银海?据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牢里亲笔写下的供词称:“天京事变”后,“国库无存银米”,他拿出自家的粮食,救济难民,部队没有给养,他只好又变卖家中女人们的首饰。另外,天王洪秀全后期穷奢极欲,个人的花销很大,而天京城内市民的消耗、粮饷的供给、武器弹药的购买、官员的工资等等,花销也不少。自从补给通道被湘军切断后,“圣库”几乎只有出项,没有进项,坚持了大半年,是不大可能剩下很多金银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圣库”是有的,但却是空的。因此曾国荃因马新贻发现他将太平天国“圣库”宝藏窃为私有的秘密而杀了马,是不成立的。

第四是湘军集团,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曾国藩意图在江南自立为王的传言甚嚣尘上,当时曾国藩湘军的将领也确实有所图谋,只是被曾国藩拒绝了。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慈禧将曾国藩从其苦心经营良久的江宁调离,而任命了新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引起湘军将领的不满,因此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之后,不久就接到一封公函,打开一看,大惊失色,画了只死马,有人就对马新贻进行恐吓。马新贻上任后,立刻着手裁撤湘军,而且手段雷厉风行,对不法的湘军军士抓到之后立刻处以典刑,以至于在当时的两江地区,原本威风凛凛的湘军都不不得认怂。当然,过犹不及,由于马新贻的雷霆手段极大刺激了作为原有霸主的湘军的神经,触动了整个湘军集团的利益,他们极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杀了马新贻。

重审刺马案——揭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的真相

湘军

通过以上的分析,指使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曾国藩、丁日昌、曾国荃都可以排除,但极有可能是湘军集团进行了谋杀。面对整个湘军集团,江宁将军魁玉、漕运总督张之万认怂了,对漏洞百出的供词,只能写尚属可信。曾国藩明知是湘军所为,却也不好插手,所以迟迟不肯就任,到任之后也迟迟不定案,等刑部尚书郑敦谨这位“青天”来断案,最后郑敦谨查来查去,不由地惊出一身冷汗,只能问曾国藩的意思,曾国藩回答:四个字“尚属可信”,郑敦谨也只好“尚属可信”,朝廷也只好尚属可信。如果不“尚属可信”,万一继续追查下去,势必激起湘军兵变,到时战火四起。朝廷也只能忍气吞声,尽快结案,让曾国藩坐镇两江,安抚湘军。刺马案到此,大家如果是当时的主审官,同样会对这漏洞百出的供词,说四个字“尚属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