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建港源於營口

葫蘆島建港源於營口

眾所周知,葫蘆島是中國重要的軍用港口之一。由於其特殊性質,長期處於封禁狀態,直至 1984年國務院批准葫蘆島港對內開放,2000年5月葫蘆島海關成立,標誌著葫蘆島這座神秘的軍港正式對外開放。在所有介紹葫蘆島港的資料中,都提到其歷史悠久,始建於清末。但鮮為人知的是,葫蘆島港的最初,與營口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營口代替牛莊開埠,成為東北唯一的通商口岸,在近代東北的經濟發展中,營口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進入20世紀初,日本扶持的大連港對外開港,中東鐵路開通,打破了營口港的壟斷地位。同時,由於營口港無防波大堤、冬季結冰期長、遼河河道淤塞等自身缺陷的日益顯現,使營口港受到嚴峻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確保營口港在東北的“龍頭老大”地位,清朝政府籌劃在營口港附近的遼東灣沿海,修建一座營口港的輔助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東三省總督的徐世昌聘請英國專家秀思,經過3個月的實地勘測,建議葫蘆島為修建營口輔助港的最適宜之地。

葫蘆島位於遼東灣西岸,與營口東西相望,距離僅66海里。葫蘆島沿岸幾乎全為岩石構成,海床急斜,可做海港之用。冬季微結薄冰,可用破冰船清除航道,故稱為“不凍港”。葫蘆島的選址得到清廷的批准,宣統元年(1909年),葫蘆島港開始興建。然而,這一工程的建設卻一波三折,進度遲緩——

第一期工程以奉天勸業道黃開文為開埠總辦,以英國專家秀思為工程師,開工後不久即因“辛亥革命”爆發、清廷倒臺而中斷。

1919年,孫中山發表了著名的《實業計劃》,將葫蘆島列為9個三等港的首位,提出了修建葫蘆島港的設想。時任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與北洋政府交通部達成協議,共同建設葫蘆島港,於1920年再次開工建港。張作霖興建葫蘆島港的目的,是建設一個海軍基地,並計劃在此設立海軍軍官學校,這與當年修建商用的營口輔助港的初衷已大相徑庭。然而,就在即將開工之際,直奉戰爭爆發,交通部撤出合作,建港工程再度中斷。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東北改旗易幟,張學良雄心勃勃計劃建設東三省,再次把葫蘆島建港提到議事日程。在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孫科等國民黨大員的支持下,葫蘆島港第三次開始修建,工程由國民政府委託荷蘭治港公司設計興建(江蘇連雲港就是由該公司承建的)。1930年1月24日,張學良派北寧鐵路局局長高紀毅,與治港公司總代表陶普施簽訂了《建築葫蘆島海港合同》,規定全部工程限於5年之內完成。此次開工,張學良舉辦了聲勢浩大的築港典禮,在碼頭西山樹立起高大的“築港開工紀念碑”,碑文由張學良親自撰寫(該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港公司簽約後即著手設計防波堤,從海外運來大批機械設備,修建了施工人員宿舍、水泥廠等,並且在陡峭的半拉山開山運石,工程進展比較順利。

好景不長,一年後,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葫蘆島港的第三次建設被迫中斷。命運多舛的葫蘆島港幾經周折,最後,由於日本侵略者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需要,由滿鐵株式會社的相關企業承包建設,從1934年起,陸陸續續完成了大部分工程。

又是大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的葫蘆島港已經完全走出了歷史陰霾,煥發了勃勃生機。今日的營口港也再創歷史輝煌,排名全國港口第8位,成為中國沿海發展最快的港口之一。開放後的葫蘆島港,不再是當年清政府設想的只作為營口港的輔助港,而是成為我國重要的船舶製造基地和國家一類口岸,與營口港一樣,是連接東北與世界的窗口。

作者 閻 海 系營口市歷史學會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