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我,以「孝」爲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你好,我叫孝感。

我,

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級市。

我,

住在湖北的東北部,因大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我,

屬於武漢城市圈核心圈層,

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我,擁有諸多名片:

國家園林城市

中華孝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示範基地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這,都是我。

孝,是我的名字,

亦是我的靈魂,我的風骨血肉

來,讓我帶你看看孝道的傳承

孝文化主題公園

當第一縷光照在這個城市的時候

已經有早起的人在公園中揮汗

當日暮降臨微風拂面

我們的名字在講述

“孝”的故事

雲夢黃香園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黃香文化園位於雲夢縣義堂鎮境內,毗鄰漢丹鐵路,緊靠316國道,佔地面積178畝,建築面積11886平方米,2012年5月動工興建,2014年10月竣工並免費對外開放。

該園分為迎賓區、文化區、祭典區三大主題功能區,由黃香文化館、江夏堂、黃香墓、孝廉館四個部分構成,主要建築包括:黃香文化館、孝文化演藝廳、展覽館、江夏堂(黃氏宗祠)、倡廉教育館、祭典大道和廣場、黃香墓、孝魂石、黃香雕像及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文化設施,是一個集漢代建築精華與古典園林景觀為一體的大型復古建築群。

黃香文化園是雲夢縣傳承和發揚中華孝廉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民生工程,是雲夢縣重點打造的旅遊名縣項目,是孝感市孝文化標準性建築和公益性設施之一。2014年被孝感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全市幹部孝廉文化教育基地,2015年被孝感市關工委命名為全市青少年孝德教育實踐基地。

董永公園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董永公園位於孝感市槐蔭大道中段,國家3A級景區,是以漢代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相配結成百日姻緣的傳說為主體,集孝感境內有關“天仙配”故事的文物古蹟於一體的孝文化主題公園。於1984年建成,佔地約82畝,是孝感人民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特意在董永曾經勞動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興建了董永公園。院內有董永祠、孝文化陳列館、仙女池、槐蔭島、鴛鴦樓、理絲橋、滌絲亭、百步梯和昇天臺等15處景點,按照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緣等情景為線索建造,表現了孝感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槐蔭公園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孝感擁有獨一無二的“孝文化”傳統,如何令遊人及後世子孫薰染、傳承這一文化精神?凝結著全市人民心血與希望的槐廕生態公園,巧妙建設了二十四座蘊含二十四孝的文化雕塑,構成“明二十四景,暗二十四孝”的景觀,凸現“一主二輔三兼顧”特徵(以董永賣身葬父為主,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為輔,兼顧其他二十一孝)。

孟宗主題公園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孟宗主題公園位於孝昌縣城東晏家河畔,是該縣引進荊門市東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對晏家河橡膠壩上游兩岸進行綜合開發的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1億元,建設用地約300畝,主要建設內容有二十四孝塔、孟宗雕像、孝文化廣場、孟宗十二故事景點、古玩城、噴泉等。

該項目建成後,可使孝昌城區向東拓展,緩解對老城區的用地壓力,對宏揚“孝”文化,提升城區整體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除了有這些主題公園

作為一個“孝”文化貫穿古今的城市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當然少不了“孝”留下的遺蹟遺址

下面小編就帶你去看看那些歷史的痕跡!

▼▼▼

孝文化遺蹟遺址

這些古蹟就在我們身邊的市井中

當你漫步走過它旁邊的時候

是否注意到了呢?

董永故里碑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在孝感城關北門外(現地區體育館東側)立有一塊“漢孝子董永故里”碑,碑基由青石砌成,上臥一巨石鑿成的似龜而非龜的贔屓,相傳贔屓是龍的第九子,最善負重,古人常以它作碑座;贔屓碑座上立有兩米高的石碑,上有石刻屋簷,碑上鐫刻“漢孝子董永故里”七個正楷大字,據《孝感縣誌》記載,此碑建於清朝。人們看見此碑就知道置身於董永的故鄉了。

雲夢:東漢孝子黃香故里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三字經》裡,東漢孝子黃香“扇枕溫衾”的故事流傳千古,名列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而這位名垂青史的大孝子,就是古澤雲夢人。他生於斯,長於斯,最終歸葬於斯,其英名風範深深根植於雲夢這片沃土。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作為孝道楷模的黃香,身上銘刻著中華文明的原始“胎記”。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脈。雲夢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正成為孝文化傳播的一方淨土,努力打造中華孝文化之鄉。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挖掘黃香人文資源,雲夢推出了長篇歷史小說《千古孝子黃香》、大型原創楚劇《雲夢黃香》、青少年美德教育讀本《黃香三字經》、黃香郵冊《雲夢印象》等黃香系列文化產品。黃香孝行故事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兩年評選一屆“十大孝子”,推動黃香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釋放孝文化正能量,樹立現代文明孝道觀,湧現了以“當代中華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鞠愛彬等為代表的孝親敬老好兒女。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孝感文昌閣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文昌閣是孝感的標誌性建築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江南北與黃鶴樓遙相呼應,享有“南樓北閣”的美稱,具有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巍然聳立於澴水之濱的文昌閣,在歷史上曾三次被毀後三次重建。第三次毀於咸豐五年(1855年),後於光緒二年(1876年)第三次由孝感在任知縣蔡炳榮主持,重建於孝感城東郭家潭。民國二十三(1934年),時任孝感縣長的歐陽洪烈曾主持加固維修。“文革”中,因白蚊之患,瀕臨倒塌,1977年終被拆除。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文昌閣建成之前,孝感歷史上入京登皇榜者,僅有13人,且大多事蹟平平。明萬曆年間,精於地理的德安府顏知府視察孝感,指點孝感的江山說:“澴川乃孝邑名勝,然孝感應科者寥寥無幾,蓋由城南未能異峰聳秀,難迎辛水。”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時任孝感知縣的彭同魁因孝感“文風不盛”“歷代少出人才”,為使孝感人文薈萃、賢才輩出,遂響應提議,精心策劃、親自選址,具體督導興建。於是,孝感小東門外豎立起高閣一座,閣頂置一文筆峰,得名文昌閣。

孝子祠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自理絲橋,順公路通往城關,在城關小東門內側建有“孝子董公永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後是個幽靜竹園,竹園深處修有董永墓,縣誌曰:“‘孝子董永祠’最早建於城關北門,明成化年間(一四六五年)遷至文廟東面,與唐代忠臣張汴合祀,改名‘孝祠’,明萬曆年間(一五七三年),又加入楚國令尹子文合祀,毀於明末。清順治十七年(一六六O年)改建於文昌殿西北面(小東門內側),立匾為‘孝子董公永祠’,咸豐年間復修。”後毀。上圖所示為孝感董永公園復建圖。

理絲橋、金梭洞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距城東北四公里,有一條清水流淌的磙子河,兩岸垂柳成行,微風拂來,如同團團沒有理順的絲線。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相傳仙女曾藉此河裡的水漂理過絲線,後來,人們在河上建了一座橋,起名“理絲橋”,據縣誌記載:“理絲橋始為單孔,明萬曆年間(一五七三年)改建為三孔橋,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加修。”橋長十五丈,寬三丈,由青石壘砌,橋身彎拱如彩虹,橋弦各有一對鰲魚,翹首凌空,造型別致,獨具特色。在理絲橋邊,有口古井,相傳仙女藏金梭於此。說是裴家巷的裴員外,曾見幾個仙女,忙帶領家丁追趕,追至磙子河邊,仙女邊丟下一枚金梭,飄然而去,裴員外不由大喜,猛撲上去,金梭忽然入地,裴員外忙令家丁挖地,挖了一個深洞,裴員外親自跳入洞中尋找,洞中泉水湧出,他被淹得半死,灰溜溜地逃走了。於是留下了這口井,俗稱“金梭洞”。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民間傳說的昇仙臺、仙女池、百步登天梯、飯山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董墓附近有個十餘丈的土臺,考古工作者曾在土臺上發掘出西周時期的陶片,確定為一處古文化遺址,而群眾則傳說,此臺是七姐辭別董永的地方,稱之為“昇天臺”。臺下有一碧波漣漪的“仙女池”,據說仙女常在此遊玩、洗澡潔身。昇仙臺西坡有數級臺階,為“百步登天梯”,當地群眾說,這裡原是連接天地的天彈簧,仙女常順梯而下到凡間遊玩,地上的百姓也登梯到天上覽勝,天長日久,惹惱了玉帝,命天神拆毀了天梯,從此天地兩分,只留下地上的這幾節臺階。離“天梯”不遠,有座平地而起的土丘,土丘下面並列著十三個小丘,這就是“飯山”了。傳說七仙女上天后,賜其子董天寶一個裝米的葫蘆,囑咐他每次只能煮一粒米充飢。後來,有十三個財主子弟,合夥搶走了米葫蘆,把葫蘆的米全倒進了鍋裡煮,頃刻鍋裡的米膨脹成一座飯山,把十三個財主子弟壓在下面。以上幾處遺蹟都在現今蓮藕之鄉龍店區內,每當夏季,走“百步登天梯”至“昇仙臺”,飽覽荷塘勝景,陣陣清香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董墓春雲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出城關東南五公里有一董永湖,據說董永在這湖畔勞作過,縣誌載:“永歿,葬父墓側,相傳董家湖舊有裴巷,即其處也。”如今,董家湖附近湯家老屋北面有兩座並立的古墓,左邊墓前碑,高一百零四釐米,上刻有“漢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邊墓碑,高二百零八釐米,上刻有“漢孝子董永公墓”,兩碑同立於道光十六年十一月。相傳這塊墓地上春天常有云霧籠罩,因而有“董墓春雲”之說。此墓建於明代,是古孝感八景之一。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不僅有這些遺蹟遺址

就連我們平時走在腳下的路

都是以“孝”為名喔

你是否注意過?~

孝文化路名

這些你曾經走過熟悉的路

它背後的故事你是否知道?


槐蔭大道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槐蔭大道是孝感街道的名稱,槐蔭大道名稱由《天仙配》中“槐蔭樹下好夫妻”演化而來,槐蔭大道從西邊316國道一進孝感,在河口大橋橋頭,兩邊的花壇中都種著槐樹,一邊7株,一邊9株,還各植有兩株龍爪槐,又叫作迎客槐的。從河口大橋下來,路的兩邊不斷有槐樹,多數是夾在香樟樹中,雖不連續,但花與花相望,倒也不顯單調。董永公園附近的槐樹已經很高大了,是真正的槐蔭道。而一過城東的大轉盤,一直到槐蔭公園,行道樹基本上全是槐樹,1.3公里的道路兩邊,有槐樹233棵,4-5米一棵。

從河口大橋槐蔭花壇起,到槐蔭公園滾子河橋止,約6.2公里的“槐蔭大道”上,有623棵槐樹,除了龍爪槐,還有4株刺槐 。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董永路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1、董永是《二十四孝》中孝敬父母的大孝子,孝感也因“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而得名。

2、西與“文化路”對舉,正暗合“孝文化”。

3、寓意像董永那樣赤誠勤耕,終會感動仙女下凡,落籍孝感。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黃香路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因二十四孝中有董永、黃香、孟宗為孝感本土孝文化名人,且已有董永路的命名,再取黃香、孟宗命名兩條縱向路與之想應,以弘揚孝文化。

「孝文化」我,以“孝”為名,這些孝跡孝俗便是我的血肉風骨!


孝感,一座美麗的、有溫度的城市。

好“客”的孝感人,期待著每一位

遠方的“客人”的到來,

我們在孝感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