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昌平地處塞北,擁有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自古為北京歷史上的軍事重鎮,曾湧現出很多金戈馬式的人物。然而遼代以來,歷經金元明清,昌平為五朝畿輔,受京師文化薰陶影響,民風淳樸,文風鼎盛,士子疊出。特別是自明代以降,進士、舉人、貢生,以及武進士、武舉人,前赴後繼,代代相承,甚至有父子、祖孫相繼登科者。自隋唐以來,科舉取士,為歷代統治者選拔楨幹、為國儲才的重要體制,昌平這方軍鎮,由此也走出了很多金榜題名、連科及第的才俊能臣,他們不僅為國家建設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更為今天的昌平乃至北京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存。


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昌平州總圖。


古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的意思是明經科是古代科舉科目,內容較淺,所以說三十歲人才考中明經,實在是太老了。 五十少進士,因為進士科較難,所以五十歲人考中,已經算年輕了。中國古代考取進士之難,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們在此舉例以明之。如在清代,每個省應考的人數,可達5000—7000人,有時甚至達到1萬或1.2萬,但錄取的定額,只限於50人或90人。競爭激烈是一方面,考題更是不簡單。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省武昌會試的考卷題目是這樣的:(一)解釋經書中一段原句的含義;(二)廿四史結構綱要;(三)各種軍屯的形式;(四)選拔官吏方法的變革;(五)歷代地理的詳情。瞧瞧吧,哪一個不是大題目!同這些考題比起來,不要說今天的公務員和博士生考試,就連“英國劍橋大學的榮譽學位試題或牛津大學的名譽示範題,看來都似乎微不足道了。”(費正清語)


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費正清


中國古代的學子們如何應對這樣艱苦的考試呢?據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記載:“一個男孩子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要從7歲開始學習,大約要6年時間記誦四書五經,合共43.1萬字,要熟記8000到1.2萬個常用字,他每天平均要背誦記住200個漢字。考生還要勤於毛筆書法,寫一手好字,參加每3年舉行一次的鄉試。經過5天考試,很多笨伯被淘汰了。考上的人就有資格參加會試,每試為期3天。最後才可以參與4天的廷試。”


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宋朝人畫的《科舉考試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可見,一個縣,乃至一個州,能出幾個、十幾個響噹噹的進士,確實是不容易。那麼昌平歷史上的進士情況又如何呢?昌平現存的第一部州志,肇始於明代隆慶年間,作者是昌平人崔學履。明代以前,昌平的進士史料渺茫難稽,自明代以來,昌平的進士則見諸於康熙《順天府志》,以及隆慶、康熙、光緒三朝《昌平州志》等史籍,從中以管窺豹,可略見昌平進士的概貌。

在明清時,昌平士人以讀書入仕為尊,受業重師承,傳道重淵源,不結交市儈之徒,考中科甲的人很多,進士、舉人、孝廉、歲貢、恩蔭,以及武進士、武舉人等等,不勝枚舉。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在明清時期昌平地區金榜題名的那些進士,其他諸如武進士、舉人、秀才也有很多,僅擇其主要,就不一一列舉了。

昌平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位進士,是明代的劉瑄。據有關志書載,明景泰五年(1454年),劉瑄金榜題名,曾任江南滁州知州。滁州,今屬安徽省,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自古滁州吳風楚韻,氣貫淮揚,為六朝京畿之地,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早在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隋朝始稱滁州,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劉瑄具體生平,雖不可考,然劉姓自唐代以來即為昌平地區的一大姓氏。歷史上,唐代的劉怦,宋代的劉載,遼代的劉景,金代的劉筈等等,一脈同枝,或文治,或武功,在北京史乃至中國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但就目前的史料看,劉瑄是否為劉怦一脈,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隆慶昌平州志》中有關景泰年間進士劉瑄的記載。


明代昌平的最後一位進士是韓四維。崇禎四年(1631年),韓四維進士及第,點中他的是明代歷史上第八十五位狀元陳於泰。《光緒昌平州志》載,韓四維,字張甫,別號芹城,是大宋名臣韓琦的後代。他的元祖韓二公因戰績封於昌平,於是在此安家落戶。韓四維4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因年少英幹,聞名遠近,被鄉里譽為“千里駒”。高中進士後,授庶吉士,3年後擢升為檢討,又升為國子監司業,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在翰林院前後達14年之久。當時,海內名宿梁清標、王崇簡都是他的門生。韓四維為人抗直不阿,謙恭下士,知交遍天下,受知於文淵閣大學士姚明恭,與南宋文天祥之後裔、明代東閣大學士文震孟相交。明朝末年,李自成軍攻陷昌平後,韓四維被囚數月,矢志不移。李自成兵敗後,才得以恢復自由,於是舉家南遷至江蘇一帶。國破如此,遂不問世事,隱居山林,著書立說。其著作不下數百卷,可惜今皆散佚不存。

昌平現存第一部州志的編纂者崔學履,於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及第,曾任尚寶司少卿。尚寶司是明代負責掌管皇帝寶璽與百官符牌的機密要職,也是明代任蔭制下大臣子弟的培訓場所之一。洪武元年(1368年)置卿、少卿各一人,司丞二人。因尚寶司職能殊要,有關國體,“其地至禁密”,明代諸帝對於尚寶司諸職十分重視,視其為親近侍從。明太祖朱元璋曾頒《尚寶卿誥》稱:“寶乃乾符也。昔列聖握而統寰宇,故為神器,特謹以示信”,所以不是忠勤無偽之士,不能任職於尚寶司,不能隨皇帝周旋於左右。可見其職位的特殊性。

在明代,高中進士的還有馬孝祖,得中於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四年(1460年);趙宗,得中於明孝宗朱祐憆弘治十三年(1500年);蘇乾、趙永、徐天澤,得中於弘治十五年(1502年);崔傑、蘇明、劉宓,得中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這位崔傑可要介紹一下,他就是《隆慶昌平州志》的編纂者崔學履的祖父,擔任過光祿寺丞、尚寶司少卿、太僕寺少卿等職,歷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嘉靖六年(1527年)在光祿寺卿任上退休,榮歸故里,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去世,朝廷褒揚其功,“賜祭葬如例”。由此可見,崔學履後來進士及第、步入仕途,擔任尚寶司少卿等職,可謂祖孫相繼,與他的家世背景有很大淵源。崔氏一族,也因此成為昌平本土唯一的祖孫同為進士、且擔任過同一職位——尚寶司少卿的書香門第。

此外,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還有於正德六年(1511年)中進士的劉樸,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進士的孫燦;以及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的劉一麟(劉樸之子);在明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1571年)中進士的韓鎧;在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的劉應召,等等。他們高中進士後所居的官職,有的為戶部郎中,有的為禮部右侍郎,有的為戶科都給事中,還有的為司經局洗馬、左春坊左庶子、廣西按察使等等,各有政績,不一而足。

到了清代,昌平州的第一位進士叫陸華疆,於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及第,其官職不詳。見載於史籍的清代昌平地區的最後一位進士是劉治平,得中於同治七年(1868年),曾任翰林、浙江道及福建道監察御史,特別指出的是,他還曾是《光緒昌平州志》的主持編纂者。

過去的進士有文武之分,除上述正宗的文進士外,還有武進士。有史可稽的昌平第一位武進士是明代的孫繼祖,曾任山西副總兵。另據《光緒昌平州志》載,昌平的最後一位武舉人叫周景舜,曾任鞏華城守備。可惜二人的生平事蹟,已不可確考。


北京昌平歷史上的進士

《光緒昌平州志》記載的最後一位武舉人——周景舜


昌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昌平的進士是北京人文發展史的一個冊頁。厚藏豐富的京華歷史文庫,等待著有志於北京歷史的愛好者、研究者進一步發掘考證,尋芳采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