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这是“秋览城”主题

15次推送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据说有一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阎肃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儿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后来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情感。阎肃因此受到启发,所以,他就写下《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曲。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豆汁、前门、大碗茶……老北京人是怎么开始一天的?10月14日在角楼图书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将在场的80余位读者一起带回了那个记忆中的老北京。这场活动也是北京阅读季“秋览城”主题阅读活动之一。(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活动视频哦)

讲座还没正式开讲,文化学者、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李爽便开口清唱一曲,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记忆中的老北京”。作为中华世纪坛讲解老师、漫画家的李爽老师,能说会唱,更现场边讲边画,给读者们讲解关于老北京的各种有趣历史和传说。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为什么“大栅栏”念“da shi lan er”?因为“栅栏”的北京话发音是“sha lan”,古代皇帝出京时要用栅栏和蓝布帘遮住不让老百姓看到。一柄如意如何就定了光绪的终生大事?嫔妃的“白围脖儿”(学名:领约)是如何根据绣图划分等级的?活动现场,李爽用纯正的京腔京韵给读者和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棵树让“老佛爷”乐了

话说在仁寿殿北边靠西有一颗古松,起先,大家谁也没在意它——不就是一棵树吗,院子里多得海了去了!可这大太监李莲英可是个会来事儿的主儿,为讨西太后高兴,有那么一回,趁着太后打这儿过,这李莲英来神儿了:“秉太后,奴才瞅着这棵树长得像青条龙。”那西太后拿眼一瞥,嚯,这不是在玉澜堂后边吗!那光绪想搞维新、还要兵变,那他房后头长棵大青条龙树、还有窜天之势!噢,那指不定哪天,他还得起来!老太后不说话,撇撇嘴,扔下了一地的不高兴,走了。这李莲英知道失言了,就盘算着赶紧找人,这得伐了它。人算不如天算,突然一场雷阵雨,有霹雷打下,正打在这课松树上,于是,树就成了现在这样。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一柄如意定了乾坤

光绪十三年的冬天,太后老佛爷慈禧为光绪操办起了选后的事。这次参加选后的5人分别是那拉氏,这个是都督桂祥的女儿,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其次是当时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再然后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这俩就是后来的珍妃瑾妃姐妹俩。慈禧老佛爷就指着5个姑娘对光绪说:“皇帝,看吧,看上哪个就把玉如意给她。”说着就把玉如意给了光绪。光绪回答道:“这样的大师还是皇爸爸您做主吧,我做不了这个主。”但是慈禧太后很坚持,一定让光绪皇帝自己来选。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光绪一看这还真的是让自己选啊,也就不再谦让,拿起玉如意就要往江西巡抚德馨女儿面前走。这边的慈禧没想到光绪这么不开窍,眼看着局面就要失控。急忙大喊一声:“皇帝”,又用嘴巴往那拉氏那边努了努。光绪也是很吃惊,不是让我自己选吗,怎么又变卦了?!但是马上也就明白过来,无可奈何把玉如意给了那拉氏。慈禧太后一看皇帝这么不开窍,害怕光绪选上德馨女儿后会和自己侄女争宠,索性不再让他继续选下去,直接让公主把两个荷包塞进了珍妃瑾妃两姐妹手里。据说日后光绪专宠珍妃,和隆裕(就是慈禧侄女那拉氏,后来的光绪皇后)感情越来越差,原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光绪皇后隆裕(左)和光绪帝(右)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一条白带子,围巾似的,有啥用?

清宫戏里的妃嫔脖子上戴的类似围巾的的那个白色的叫(领约)。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领约是清代皇后、贵妃、妃和嫔套于颈间的饰物,用以区别身份。贵妃、妃和嫔所用同。

《大清会典图·冠服·领约》:“皇后领约,镂金,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清史稿·舆服志二》:“皇贵妃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北京人的焦圈豆汁情结

“有俗话说:若把一个人打倒,往他嘴里灌上一碗豆汁儿,那人站起来摸摸嘴,问:有焦圈儿吗?这人一定是北京人!民国时代知名的豆汁儿店里,穿着华贵、坐着私家轿车专程来喝五分钱一碗豆汁儿的,大有人在。”李爽说道。喝一碗豆汁儿,吃一口焦圈儿,是很多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老北京更是民间故事的汇集地,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规矩和来头儿,从名旦到百姓、从厅堂到早市,没有谁常是故事的主角。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李爽曾讲解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展》《卢浮宫》,首都博物馆《妇好》《海昏候》,故宫《千里江山图》《四僧》展等大型展览。据主办方介绍,他曾主讲的“老北京王府的讲究”很受读者欢迎,“北京话说北京事”主题系列讲座也会继续举办,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北京阅读季微信公众号每周四发布的活动预告。

是不是北京人,通过这个就能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