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未來比拼的是供應鏈

英國供應鏈管理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弗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曾斷言:21 世紀的競爭將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在說到餐飲業 3.9 萬億的大盤子時,我們似乎很少去關注供應鏈。據統計,2017 年中國餐飲市場的食材採購規模已超過 8000 億元,預計到 2021 年將達到 20 萬億。“食材”作為餐廳最關鍵的支出,佔據著最不容忽視的地位。研發、服務、體驗……一切都要在供應鏈的基礎上展開。

現如今,餐飲企業紛紛擁抱新零售,而新零售的火熱也在反催餐廳在效率上有進一步的提升。畢竟新零售對於消費者而言,不僅代表著品質,還意味著方便和快捷。更快更優質,同樣在給餐廳供應鏈提出更高的要求。

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說:“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對餐飲企業來說,供應鏈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命脈。是否能長久運營、運營半徑最遠能觸達到哪裡,都由供應鏈來圈界。強大的供應鏈,是未來餐飲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

雖說供應鏈對餐廳的意味非同小可,但採購這一環節的發展卻遠遠沒有跟上餐廳門店的發展速度。

不少小規模店還在沿襲傳統的單店採購模式,需要什麼食材,就直接通過供應鏈去採購,再單獨送到店內或自己拉回去。這樣操作雖然簡單,但質量得不到保證。因為採購量少,小店往往沒有議價權,採購和物流的成本都會比較高。據估計,這種零散採購甚至會讓物流成本佔到採購成本的 10% 以上。

在此基礎上,門店數量較多的餐廳或者規模較大的連鎖品牌會選擇集採集送,簽約直採基地和生產工廠,集中訂單統一採購和配送。這樣相對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浪費。但從分店到供應鏈的一系列交易環節都降低了採購效率。倉庫管理和配送的成本仍然不容忽略,同時,倉庫和配送的覆蓋範圍限制,也難以統一單店的口味和品質。

針對口味和品質問題,也有餐廳選擇設立中央廚房,將食材統一採購處理成半成品,再送往門店。但這樣操作需要菜品加工流程有統一標準,這對於口味多樣的中餐而言是一項不小的工程。多種口味、更多的 SKU 會讓供應鏈難以兼顧。同時,標準化的產品也難以同時滿足低成本和高定製性的要求。


餐飲業,未來比拼的是供應鏈


△ 目前主流的採購方式

與海外相比,中餐本身較強的地域性特徵使得標準化難以推進,不同區域所設計的食材品類也可能有很大差異。非標準化導致的行業分散之外,由於供應鏈屬於同行競爭中的一環,相對封閉,難有一家獨大的局面,也不容易形成品牌。這給餐廳選擇模式和合作供應鏈都增加了難度。

上游供應鏈選擇不慎,就可能影響門店食材供應。今年 2 月,英國肯德基的供應鏈就出了問題,新的物流合作伙伴失誤,導致雞肉都被困在倉庫裡,沒能供應到店內。供應鏈和實體門店的“脫節”,甚至連肯德基也不能避免。那有沒有一種比較完美的選擇,既可以讓成本可控,又能實現低損耗、標準品質呢?

供應鏈由此分化,這些是你可供選擇的代表

冷鏈運輸技術、支付方式的電子化等等技術的逐漸發展,都使得供應鏈發展的基礎設置越來越完善。針對餐飲企業採購的痛點,可供選擇的供應鏈企業也由此分為幾類:

• 主攻單一品類

多種口味和 SKU 難以兼顧,就有供應鏈由平臺轉為垂直供應商,深挖某一個品類的市場。比如信良記,專攻以小龍蝦為代表的生鮮冷凍食材,通過秒凍生鮮技術切入,整合行業兩端。據信良記官網介紹,信良記會溝通供應鏈供需兩端,上游農戶可以根據需求養殖食材,以此來平衡價格和避免浪費,同時保證品質。在此基礎上,信良記也會對食材進行工業化加工,向餐飲老闆提供半成品,保證食材的品質和安全衛生。

餐飲業,未來比拼的是供應鏈

△ 高客單價的產品,顧客對食材的要求也會更高

• 整合渠道的綜合服務

規模較大的餐企也逐漸把成熟的資源整合為平臺,單獨劃分出來做供應鏈業務。蜀海就是因此從海底撈中獨立出來的,通過全國布點廣集 SKU,並全面覆蓋研發、採購、加工、品控、倉儲運輸等產業鏈服務的各個環節。蜀海會通過對餐飲企業的運營瞭解,確定品牌的領域定位和服務需求,以此提出採購建議。這一模式已不單是優質供應商的集合,同時也是餐飲企業採購需求的綜合服務。

• 互聯網+電商平臺

前幾年“互聯網+”的興盛也蔓延到了餐飲供應鏈中,美菜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類以“互聯網+農業”的電商型供應鏈企業將供應鏈渠道整合,以平臺來運作,做一站式採購。據官網介紹,美菜網自建了倉儲、物流和配送體系,從源頭直採直接對接給餐廳,砍掉了中間環節。此外,美菜網正在將供應鏈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市場,通過自營與合作伙伴,來試圖實現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流通。

餐飲業,未來比拼的是供應鏈


△ 以互聯網思維來運作餐企供應鏈,

對採購和物流的要求更高,價格較難把控

總而言之,目前的供應鏈除傳統的菜市場採購外,進行了垂直細分,並且有綜合服務的專業化分工趨勢,也結合互聯網進行了探索。中小規模的餐廳可以按需選擇綜合服務商和互聯網+電商平臺,注重單品經營的餐廳可以更偏向於選擇單一品類的供應商。

未來,供應鏈要“+”什麼?

餐飲+新零售的風潮促使餐飲企業都在向效率上做進一步的提升,消費升級的趨勢也對產品、服務和體驗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餐飲企業的升級和發展,也會倒逼供應鏈的升級。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的粗放勢必會被精細運作、技術管理、統一協調所代替。

在這部分,餐飲企業可以順應變化,提前做出動作。比如,軟件代替人工的趨勢也可以併入到採購環節中來,用 OMS 訂單管理進行採購研發管理,用 WMS 系統進行倉儲管理,也有越來越多的各類 SaaS 服務工具出現,都可以更精細化地管理運營,減少人力支出的同時,降低出錯的概率。假如能夠把點餐收銀、後廚製作和採購、配送等都通過管理系統軟件來連結,勢必會給餐企降低很多管理壓力。

標準化也是一個雖然難做、但遲早要啃下來的硬骨頭,對於連鎖餐企來說尤其如此。在食材、製作流程、產品審核等各個環節建立標準之後,從原料加工到門店上餐的整個過程就能有更細緻的把控。對於關注單品產品的餐企,可以和深耕單一品類的供應鏈進行合作,從源頭上建立標準,提高生產環節的效率。

未來的消費競爭,供應鏈必然將成為核心壁壘,廣集渠道、集中供應、趨向標準化是未來供應鏈發展的方向,大數據和技術驅動也將在其中所有體現。餐飲供應鏈的競爭同樣如此,餐企的競爭最終會變成數據、技術、資源和渠道的競爭。在供應鏈中搶先建立優勢,才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