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落后与变革交织,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新近低调亮相的甘肃科举博物馆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利用原甘肃贡院至公堂、观成堂两座古建筑而建成的专业性博物馆。两座古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再现了140多年前甘肃贡院建成之初的风貌。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甘肃贡院被认为是甘肃近现代的文脉和文化教育的发轫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现在还能一睹百年前甘肃贡院的情景吗?

西行的《泰晤士报》记者

要了解甘肃贡院百年前的盛况,只能从当年的资料和老照片中寻找蛛丝马迹了。这些年为了筹备甘肃科举博物馆,我们搜罗了大量的资料。其中有一个外国人留下的甘肃贡院的资料非常有价值。这个人就是莫理循。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 -1920年),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莫理循是位非常爱冒险的人。他刚大学毕业,就怀揣妈妈借给他的40英镑,在完全不会中文的情况下,从上海溯长江而上,穿越了中国西南,这次经历成就了莫理循第一部与中国相关的著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从此,他和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么,莫理循是如何来甘肃的呢?他眼中的甘肃贡院又是怎样的呢?

这源自于莫理循的一次中国西部之行。1910年的时候,莫理循已经是世界知名的记者了,当时《泰晤士报》的读者称他为“中国的莫理循”。他开始了一次筹划多时的中国西部考察。1910年1月,他离开北京乘火车前往河南,在那里他同仆人们会合,然后仆人们赶着两辆骡车,他骑着马,沿着丝绸古道,开始了西行。

这是一次相当遥远的旅程,即便是在今天,这也是一段比较艰辛的旅程。当时,莫理循途经西安、兰州、凉州、甘州和肃州,进入新疆乌鲁木齐,然后继续西行到达伊犁,再向南进入南疆,直达乌鲁克恰提、叶金要塞,历时174天,行程3760英里。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最为难得的是,莫理循身为当时最知名的记者,一路上不仅写了考察记录,而且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有人说,莫理循走遍了陕、甘、新的通衢要邑、山山水水,观察了城乡村镇的风情民生。

甘肃贡院明远楼的照片就是莫理循途经兰州时拍摄的。

莫理循和甘肃贡院

1910年2月14日,一路西行的莫理循到达了兰州。此时,莫理循看到的是一个落后与变革交织着的兰州。甘肃一带已经连续干旱了很长时间,粮食连续三年没有收成,沿途民不聊生。就在兰州,城内每天有近一万的穷人正在忍饥挨饿,他们期待的是每天仅供应一次的热粥,这个人数仍在继续上升。兰州的大街小巷张贴着禁烟告示。

莫理循在兰州停留了20多天,正赶上元宵节,他看到的兰州笼罩着萧条,饥民和充斥在空气中的不安早早冲淡了节日的气氛。经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帝国荣光不再,沉疴遍地。远在西北贫瘠的兰州更是民生凋敝,更显萧索。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莫理循关注下层,注重民生。他镜头下的每张照片都深刻反映了当时西北的风土人情,他拍摄了木轮大车、兰州水车、握桥,以及刚建成竣工的黄河铁桥等。自然甘肃贡院也在其中,甘肃贡院当时称为甘肃举院,因为兰州城内还有一座兰州贡院的缘故。

在一墙之隔的甘肃贡院,莫理循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形。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甘肃贡院作为一个公共建筑,已经失去了它的原有作用。甘肃贡院被用做举办新政的场所。贡院内新式学堂和新工厂已经数量不少。兰州道彭英甲在此设立了矿业学堂、农林学堂、甘肃农业实验场。在东、北面创建甘肃省立农业甲种学校,后又创办了巡警学堂;在东部设立甘肃劝工厂,分设织布、栽绒、绸缎、玻璃四科。南号舍一带是甘肃法政学堂;西边是甘肃督垦总局。这里络绎的人群和天空中漂浮的从工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那一刻,竟然表现出不寻常的生机。

莫理循对这一切非常感兴趣。他在报道中写道:“左宗棠在八十年代建立了织呢局,雇用了8个德国人在厂内工作……”他极力称赞甘肃的禁烟行动和近代化迹象。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这时,地处贡院中心的明远楼,这个贡院的最高建筑引起了莫理循的注意。莫理循按下了快门,拍摄了甘肃贡院明远楼最早的清晰的正面照片。从这张照片来看,明远楼高十来丈,木质结构三层,层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明远楼两侧的考棚依稀可见,楼洞中两人正在向莫理循这边好奇地张望。

莫理循留下的未解之谜

莫理循离开兰州后,继续西行,不过他留下的未解之谜,时至今日依旧未解。那么,莫理循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未解之谜呢?

就是莫理循的照片!莫理循西行考察,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现在公开的不过六七百张。就甘肃贡院的照片而言,我们猜想作为旅游者、摄影家和记者身份的莫理循在甘肃贡院拍摄的不只是明远楼一张照片。

现在,这一切也只有静静躺在澳大利亚悉尼米歇尔图书馆里莫理循数以千计的关于中国西部的照片和资料来证明,在《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这本书中只选取了其中的658张。同时,位于贡院西北部为纪念左宗棠而修建的左文襄公祠也被该书编辑沈嘉蔚选入了这套莫理循的照片集。沈嘉蔚编辑选择莫理循的照片,实际上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取舍。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莫理循在兰州拍摄的照片除了和他具有相同身份的几张外国人的照片有重复的之外,很少会在同一地点按下第二次快门。这就是说,还有大量照片在澳大利亚悉尼米歇尔图书馆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实际上,莫理循还收集了大量资料,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不过,莫理循图书馆的结局让我们深感遗憾。莫理循在中国的日子里,利用《泰晤士报》的工资和中国政治顾问的丰厚酬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自己的居所建立了个人图书馆。

在1912年,他就提出“如果中国人购买,我将把我的北京不动产,即建有防火设备的图书馆送给政府”。后来,他离开中国之前,莫理循希望自己的图书馆能够留在中国。可惜的是,没有实现他的愿望。1917年,莫理循将藏书以35000英镑卖给了日本男爵岩崎久弥。日本人后来扩充为东洋文库。

岁月久远,他镜头下的每张照片都深刻反映了当时西北的风土人情,仿佛把我们带入到那个遥远的年代,照片愈是沉重,就愈发珍贵。

1910年莫理循镜头下的甘肃贡院

讲述人: 贾守雄 兰大二院 文史办副主任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