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留守李渊为何会突然奔袭长安,这是机遇还是巧合

炀帝在前往扬州的时候,让孙子代王杨侑驻留长安,另一个孙子杨侗驻留洛阳。他所喜爱的长子杨昭夭折,被谥为元德太子,因此他打算立孙儿为皇嗣。他把能继承皇统的对象分散开,以确保隋王朝的香火不断,不过必须说这是个愚蠢的做法。

炀帝出身北朝,是统一南北的隋朝的二代皇帝,他清楚地知道,南方在经济方面遥遥领先。大概是觉得如果保不住全国,哪怕保住南方的半壁江山也好。然而,一旦这个曾经统一天下的国家分崩离析,其崩溃也将是全面性的。正是这位炀帝启用大运河,从而把南北连接起来的。炀帝在江都扬州光顾着沉醉游兴,基本上见不到他为防备帝国崩溃而采取行动的迹象。群盗增多,致使每天都有隋朝地方政府在遭受破坏,官员被杀。炀帝大概是精神异常了。他的存在对群臣来说,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太原留守李渊为何会突然奔袭长安,这是机遇还是巧合

隋朝大运河

炀帝在去南方之前,有个叫安伽陀的神秘方士预言说“桃李荣”。他骇人听闻地说,李氏可能会取天下,所以要杀掉所有李姓之人。炀帝非常憎恶建国元勋之一的李穆的孙子李浑,而且炀帝的亲信宇文述也很厌恶李浑,所以炀帝经常能听到关于李浑的坏话。安伽陀知道这件事,可能是为了给炀帝寻找诛杀李浑的口实,就做了如此荒唐的预言。李浑被以企图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全族。在杨玄感之乱中被捕后又逃走获救的李密听到这件事,认定自己就是取代隋成为天子的“桃李”。此时他还在逃亡,而桃和逃同音,桃李也就是“逃李”,他认为这指的就是自己。当时的人们迷信预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哪些是基本不可信的东西。

太原留守李渊为何会突然奔袭长安,这是机遇还是巧合

李密

李密认为与其重新集合兵力,不如走这样的捷径,即进入现成的大造反集团并取而代之。于是,他参加了由一位豪强头领翟让所集结起来的团体。团体中虽然还有叫徐世勣的能人,但李密按计划不知不觉地在这个集团中站到了翟让的上位。大概是在所谓群盗的世界理应是按实力说话,但南北朝时代的贵族社会氛围仍有残留,他出身八柱国的门第在中间起了作用。文帝推广均田制,采用科举制录用官僚,虽然震动了贵族社会,但还不至于到连根拔起的地步。隋派军队去镇压造反军,但不向规模较大的造反军出手,专门攻打弱小的团体。这是在清理林立的小群体,却可以说是进一步喂肥了大的造反军。因为受到攻击的小造反团体逃进了更大的组织。

最初,最大的造反团体当属河北的窦建德。窦建德出身豪强,因一家人被政府军所杀,他入了高士达的造反集团,在高死后被推戴为首领。与其他造反团不分青红皂白杀官员相比,窦建德要有包容力,吸纳了官员、读书人,甚至还有俘虏。河南的李密集团占领了洛口仓后,势力快速膨胀。如前所述,这里是用城墙围起来的粮食仓库群。巨大的粮窖虽说是仓库,却差不多能把一栋小楼装进去,据说仅这样的粮窖就有大约三千个。因此只要占领了此处,就可以说是有了取之不尽的粮食。李密率领七千精兵占领了洛口仓,不言而喻,为了食物而加入他的队伍的人数激增。

太原留守李渊为何会突然奔袭长安,这是机遇还是巧合

洛口仓

史书中形容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大业十三年(617)发生了大饥荒,李密占领洛口仓是在翌年,所以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李密集团的实力很快就膨胀到了可与河北窦建德相匹敌。军势得以壮大的李密攻击东都洛阳。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驻守洛阳城,但却因年轻资历浅而统制不住重臣。军队的两个首脑——裴仁基和萧怀静——事事不和,前者杀了后者投降李密。李密授予裴仁基上柱国的爵位,任命他为攻击洛阳的司令官。按照这种情况,此前的守方责任人既然成了攻方的指挥官,理应能很快攻陷洛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洛阳城难以攻破。

守卫洛阳的优势在于不会为粮食发愁。这是因为洛阳城附近还有和洛口仓一样的粮食仓库群,即回洛仓。李密认为,攻陷洛阳的前提是要占领回洛仓,于是对那里发起强攻。隋军也拼命死守。因为如果此处一丢,洛阳也就完了。李密先是自称魏公。由公到王,接着通过禅让当上皇帝。毕竟身为贵族的李密了解这样的历史惯例。在当时群盗之中,也有不少人擅自称王称帝。前面提到的窦建德也自称长乐王。李密有个政权构想。国号自然应该要取魏。攻陷洛阳,接着拿下长安后安排禅让。尽管炀帝不在长安,但那里是隋朝国都,还有隋皇太孙杨侑,因此暂且拥立他当皇帝,然后再禅让,这也是贵族李密的常识。

太原留守李渊为何会突然奔袭长安,这是机遇还是巧合

窦建德

东方有河北窦建德这股大势力,西方则没有这样的大集团。兰州(甘肃省)虽盘踞着叫薛举的实力派,但在距离上,洛阳比兰州更靠近长安。李密在关注薛举动向的同时,攻下洛阳,然后就决定向长安进发。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李密猝不及防的事情。同为八柱国之一的太原留守李渊突然由山西南下奔袭长安,建立了被称作“唐”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