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學學員「心疼柳青」,背後是一種什麼價值觀?

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殺人案几天后,公眾終於等來了滴滴公司負責人程維和柳青的道歉。但是,昨晚朋友圈流出的一哥微信群聊天記錄截屏,卻讓這個道歉的效果大打折扣。

湖畔大學學員“心疼柳青”,背後是一種什麼價值觀?

這個微信群叫“湖畔第四屆“,顯示群成員有64個人。截圖中最上端的發言是這樣的:“剛看了滴滴的道歉信,心疼@柳青,請加油,會越來越好的!滴滴仍然是出行首選。”

或許正是這第一個人的“定調”,接下來為柳青加油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企業家微信群裡,在著名群友遇到困難時進行鼓勵當然也是正常的,但是考慮到滴滴此次遭遇的風波,涉及到鮮活生命的喪失,這裡的“心疼柳青”就讓人很不舒服。

這可能也是有群友不惜違反群規,截圖外傳的原因。在微信群的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到底是維護群友,強調圈子關係,還是站在公共價值一邊,這個群或許也有爭論,只不過我們局外人沒有機會看到而已。

“心疼柳青”“柳青加油”,透露出一種冷漠。某種程度上這讓人想起深圳等地的“滴滴官方群裡”那些司機們,面對惡行,他們卻為犯罪嫌疑人打氣、給受害者潑髒水,有群友已經因此被警方行政拘留。當然,湖畔校友群裡的發言要文明得多,在程度上和司機們不可同日而語,也不觸犯法律,但是兩者確實也有共同點:一個女孩的死,並沒有觸動他們的內心。

想起鄭州空姐遇害後滴滴的反應,那時,又何嘗不是真誠道歉、積極賠款呢,不過,人們等來的是再一次教訓。有網友發現,滴滴後來的官方微博上刪除了那次道歉聲明,或許是考慮到這對公司的影響畢竟是負面的。正是因為如此,公眾才擔心,滴滴在事後的道歉,都是一種“公關”,並未發自內心認識到自己責任,甚至會有委屈或不以為意。

因為他們有一種“更高級”的價值觀: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不斷成功,對一個公司也是這樣。如果說判斷人的成功標準還比較模糊的化,公司或者事業成功的標準則是相當清晰的,不斷擴大公司規模,不斷做大公司利潤。對他們來說,這個價值是壓倒別的一切價值的。

想一想我們這個社會很多所謂的“創新”吧,順風車,P2P,網貸,租房貸……哪一個不是想盡一切辦法獲取利潤呢。追求利潤沒錯,但是如果到了為利潤而不惜“犧牲一切”的程度,或者說利潤大於生命、大於公共利益的程度,最終整個行業都會陷入瘋狂。

湖畔大學是一個創新型的社會學校,首任校長是馬雲,發起人包括馬雲、柳傳志這樣傑出的企業家,學校的初衷,應該是激發學員的創新思維,為中國企業提供智慧。但是就這些湖畔校友的表現來看,湖畔大學可能忽視了一條最基本的價值,那就是企業家的責任問題。

有學員為柳青打氣說:“心力的增長,必定會帶來企業的增長。“”心力“可能是他們想鍛造的某種個人能力,這個詞披著禪意的外衣,包括的意思比較廣泛,定力,忍耐力,思考力——但是看起來,它並沒有包括善。當心中缺乏基本善意的時候,他們在”創新“路上的狂奔,對我們來說就是傷害。他們越成功,我們就越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