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的幼子被大臣冒死救下后,竟成为九支卢的始祖之一,这是怎么回事?

文史砖家


他是后周世宗柴荣最小的儿子,在被宋太祖发现后差点被杀,幸好有位大臣冒死相救,才得以侥幸脱险。此后,这名皇子便认大臣为义父,并且在乡间隐姓埋名多年,在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如今,这位皇子的后代已经繁衍千年,在江浙一带广有分布,堪称当地的大族。这位经历曲折坎坷的皇子,便是柴荣第七子柴熙诲,也即“九支卢”的始祖之一卢璇。



且说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当时大臣卢琰也在其中。听闻新皇帝巡查后宫,前朝妃嫔、太监、宫女们不敢怠慢,纷纷前来迎拜,令宋太祖初次体会到帝王之尊,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皇帝看到两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顿时疑心大起,便向二人询问孩子的来历。


宫人不敢欺瞒皇帝,只好如实禀报,原来这两个婴孩,正是周世宗的第六子柴熙谨、第七子柴熙诲。皇帝听后,脸上勃然变色,对随从们讲:“还愣着干嘛?”宰相赵普见状,便示意侍卫们将两名婴儿抢过来,然后抱到宫外处死。正在这危急时刻,卢璇挺身而出,大声向皇帝质问道:“当年舜帝接受尧帝的禅位时,尚且不诛杀其子朱均,陛下应天受命,怎么可以不为周世宗留后呢?”



宋太祖听后不置可否,转而又去征询潘美的意见。此时潘美用手紧紧地捏住殿柱,低头不语。在听到皇帝的询问后,潘美既不忍心说杀,又不敢劝说皇帝释放两位皇子,半晌才吞吞吐吐地说:“臣与陛下都曾侍奉过周世宗,若臣劝说陛下除掉这两个婴儿,则有辜负当年世宗恩养之嫌;但是若臣劝阻陛下处决他,那么陛下很可能会怀疑臣的忠心。臣惶恐无计,所以不敢妄言。”


二皇子纪王熙谨、蕲王熙诲在宫,宋祖顾谓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出。公启曰:“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禅,安得不存其后?”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宋祖曰:“汝亦以为不可也?”美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见《宋越国公传》。



宋太祖略微沉思后,觉得潘美所虑极是,于是下令将两位皇子追回。然而既是前朝皇子,自然便不能继续留在宫中,宋太祖思虑再三,决定将两位皇子送予潘美、卢璇抚养,其中卢璇负责收养柴熙诲(“乃命追还。国公与美各抱其一。公所抱者即蕲王熙诲也。”引文同上)。不久,宋太祖为笼络卢琰,便加封他为越国公。


虽然荣升国公,虽然此后宋太祖并没有问起柴熙诲的情况,但卢琰的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很担心皇帝会“秋后算账”,到那时,不仅自己身家性命不保,连冒死救下来的柴熙诲恐怕也会有性命之忧。所以思虑再三,卢琰便以老迈昏聩、身体多病为由,向宋太祖请求告老还乡,并得到皇帝的恩准。


卢琰回乡时将柴熙诲带在身边,给其改名为卢璇,对外声称是自己的养子(与此同时,潘美已将柴熙谨改名为潘惟吉,并对外声称是自己的侄儿),数年后又将女儿嫁给他。对于这些情况,宋太祖其实已经有所耳闻,但碍于当年的承诺,并没有予以追究,由此可以看出,卢璇的忧虑颇有些杞人忧天的意思。回乡定居数年后,卢琰因老病去世,家中事务遂由长子卢珪管理。


宋太祖驾崩后,弟弟宋太宗即位,此时宋朝的江山已经很稳固,就更没有必要迫害前朝皇子,至此,卢家才算是渐渐心安。宋真宗年间,卢璇凭借养父的恩荫入仕,最终官至殿前防御使,封武烈侯(“至太平兴国间,仍尽官其诸子。乾兴癸酉,璇亦入仕,拜殿前防御使,封武烈侯。”引文同上)。卢璇在朝中做官多年,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病逝,终年74岁。



卢琰生有八子,算上养子卢璇,共分为九支分散居住,每支各以树为称号,分别为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号称“九支卢”。“九支卢”的后裔散布在今天东南沿海各省,其中尤以卢璇的支系人数最多。时至今日,在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浦江、龙游等县市,依然有卢璇的众多后人生息、繁衍,成为卢姓史话中一大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