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四种情景:从母亲怀中降临到世间的“生”;从成长过程中身体逐渐衰退的“老”;遭遇病痛时的“病”;走向人生尽头时的“死”。“

生老病死”是世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阶段,而每经历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关怀和爱。

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就成长而言,我们每个人从母体的胎儿开始,就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一出生降临,就会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之后便会在父母和亲人无私的付出和关爱下,才能长大。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别人给予我们的是真挚的爱,我们的成长可能比较健全;若是我们所得到并非是真心的付出,只是敷衍或者在优越的条件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主导自己,而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引,那么成长过程中心智可能就不太会健全。

这里我要穿插说一说佛学。佛家在谈及人的轮回时,强调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带着不同的业力,都需要被人关怀,但是在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事物时,却会习惯性地执着于自我,这种作用会导致我们将一切的爱、关怀的沸点都先集中在自己身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之后才会有余力地惠及他人,这种对于自我的爱和执着就是佛学里所讲的“我执”。

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我们刚一出生降临,父母就会为我们取名字,我们便将这个名字当做是“我”,从而对一切与“我”有关的事物都会产生执着,包括自己的肉体、亲人或外在的事物。当我们认为别人的作为可以给我们自己带来快乐、欢喜和利益时就会心生喜欢而贪恋,而且会因为不满足而想获取更多;反之,当我们认为别人的作为会有损于自己的快乐和利益时,就会有强烈不满的情绪,这就是嗔恨之心。所以,我们所有的习气、习惯和思维都和佛学所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有关,都是由“我执”而起因,我们的痛苦、悲伤、愤怒、偏执、烦恼等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但是,爱和恨有时候也很难掌握和分寸。为了爱,我们有时会产生强烈的恨,有时我们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实际上却以反作用的效果而伤害了别人。尤其是以语言伤人而自己无法控制和节制,事后往往还会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别人之心碎万段深渊”---这是西藏的一句俗语。它的核心意思是,伤害他人的事身体动作能做的有限,但是言语却可以无限疯狂,只要自己不满意就会用刻薄、恶毒的言语进行攻击或挑拨,让别人从快乐中跌向痛苦,渐渐远离幸福和快乐,这种爱的方式就是自私。

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因为我们很少自省和反观自己,让爱掩饰了自己的私欲,不能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就会让自己所付出的爱扭曲变形。常有父母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名,为他报各种学习班、补习班、特长班等等,都是希望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学校。事实上,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有一个,大家都希望得到第一,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争什么、要什么,要学会不取第一,这是一种人生淡然豁达的境界。子女教育也是一样,适度关心孩子是必须的,而过于执着,过于把自己的意愿和压力强加于孩子身上,其实真正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再说的难听一点,是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傲慢心。

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同理心来反观一下,对待孩子,尤其是孩子即将长大成人的阶段,孩子如果做的你不满意,可能你会说“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语言,而实则所反映你的心态是“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愿”,你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的作为不如己愿,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气。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对待家人和朋友上,这种关怀和爱的方式,似乎就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在关怀自己。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观自己,没有正确的观念,非但不达预期,反而会伤害别人。

爱是无私也是自私,爱子女不等于爱自己,你如何区分,看佛家经义

佛语共勉:当我们想要真正设身处地的去奉献自己的爱时,前提真的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爱的动机。因为轮回中一切苦的缘由都在于“我执”这个角色,它是相当狡猾的。只要我们稍不留神忘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我执”会经常冠冕堂皇、堂而皇之地假以善、爱的名义去引导我们的言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是以自私而非无私的信念去奉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