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蘇軾的這六首詞,寫盡人生各種滋味,值得一生反覆品味。

一、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

《西江月·平山堂》

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首詞是蘇軾為緬懷恩師歐陽修所作的,但並非全篇都是緬人。此詞的上闋是蘇軾在平山堂看到恩師的詞作手跡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彈指聲中”道盡了時光荏苒,歲月蹉跎。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歷盡官場上的坎坷,而這些坎坷全都寫進了彈指聲中。

下闋將此詞的思想又拔高了一個層次。“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句已經帶上了佛家的色空觀念。都說萬事轉頭空,但你又怎麼確定未轉頭時看到的不是夢呢?或許這句話看起來有些悲觀,但其實不然。蘇軾這樣一個面對官場的諸多挫折都能樂觀面對的人怎麼會勸人消極呢?這句詞中的“空”和“夢”其實都在教我們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對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二、直麵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也帶有典型的蘇軾風格。此詞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小序中寫道蘇軾與朋友們出遊,忽然天降大雨,朋友們都十分狼狽,而蘇軾卻渾然不覺。此詩看似是在寫生活中的出遊瑣事,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上闋中的“莫聽”、“何妨”、“誰怕”和“任”都表達了蘇軾對於人生中的風雨和“穿林打葉聲”的曠達樂觀。“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表達了他現在雖然身無長物但仍然有對自己理想的渴望。下闋寫的是雨停之時的景象,同時也向我們表達了詞人心中的希望。春風吹酒醒、斜照卻相迎和最後的“也無風雨也無晴”都是作者對以後生活的樂觀曠達的表現。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三、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詞是為友人錢穆父辭行而作,錢穆父作為蘇軾的摯友,雖不經常見面,但情誼深長。上闋寫與穆父久別重逢的欣喜和對於友人高風亮節的欣賞。同時“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這也是蘇軾自己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下闋寫送別友人的場景,但不像其他送別詩中貫徹悲情,蘇軾在此詞中的“尊前不用翠眉顰”借離宴中的舞女將送別的悲傷一掃而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更是展望未來,把人生比作旅行,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四、婉轉深沉皆浮雲,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此詞是蘇軾離開被貶的黃州遷往汝州所作的,小小的遷地代表著蘇軾在官場的回暖,所以此詞有春天濃厚的生命活力。上闋寫沿途的景觀,通過淺煙和疏柳將河灘的媚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下闋的野餐抒情做鋪墊。

下闋寫蘇軾遊覽飲餐的情趣,與上闋一樣,蘇軾抓住了特別有特色的事物來表現。旅途中的香茶和盤中的蓼茸蒿筍,將濃郁的野餐情趣鋪展在我們面前。蘇軾總是能從生活瑣事中表現廣厚的人生哲理,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不僅僅是表達對於此次出遊中淺煙疏柳、香茶春蔬的喜愛,更是對人間淡然諸事的喜愛。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五、此身飄搖無處尋,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詞是為讚賞寓娘所作,寓娘是蘇軾的好友王鞏的隨身歌妓,王鞏被貶時寓娘依然隨行。此詞上闋的寫寓孃的外貌,蘇軾可以說把世間最好的詞句都用來誇讚寓娘,甚至還有寓孃的清歌可以讓炎暑之地變清涼這樣的誇張手法。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蘇軾寫詞時已經被寓孃的品行深深折服了。

下闋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是全詩之魂,也是蘇軾寫這首詩的原因。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雖然交通已然便利,但是回到故鄉之後卻總感覺故鄉已經失去了以前的感覺,或者因為各種原因難以回到故鄉,這樣的心境該如何排解?寓娘早早的便告訴了我們答案: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六、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此詞是蘇軾悼念亡妻所作,當時作者作成此詞時,其妻已死了十年之久,整首詞都透露著濃濃的淒涼。開頭便是沉重的生死兩隔,不思量和自難忘看起來有些矛盾,但正是因為相思之苦才不敢思量。

下闋夢實交匯,在夢中蘇軾得以與床邊的妻子相見,但是卻“相顧無言唯有流千行”,讓人讀罷悲從心起。最後詞句又回到現實,明月夜短松岡,對比夢中的小軒窗便更加的孤苦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