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崇禎帝劇照


楊嗣昌是明朝末年攘外安內的總設計師。這個頭銜是我送給他的,我覺得他當之無愧,設計師是設計師,成敗無所謂,結局已然註定。在明末,只有楊嗣昌的辦法是真正挽救危亡的辦法,崇禎帝在後期也認識到這一點。

萬曆十六年(1588年)二月二十七日,楊嗣昌出生於湖南常德武陵縣,他是官二代,父親楊鶴是兵部右侍郎、三邊總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22歲的楊嗣昌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權專政,楊嗣昌辭官回鄉,這一時期很多人都辭官回鄉,包括孫傳庭。天啟五年(1625年),楊嗣昌的父親楊鶴也被魏忠賢排擠出朝廷,回到家鄉,父子過起了田園生活。

天啟七年(1627年)天啟皇帝朱由校去世,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禎帝,這年他才16歲。一上臺,崇禎帝就打倒了魏忠賢集團,楊鶴、楊嗣昌父子先後被崇禎帝召回朝廷。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楊鶴對農民軍是主張招撫收編的。不久因為招撫流寇神一魁後復叛,楊鶴被朝廷抓進監獄,按照法律應當被處死。楊嗣昌對父親有很深的感情,他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為此,誠懇地上疏給崇禎帝,他不是求崇禎帝放父親楊鶴一馬,而是請求讓自己去代替父親死,一開始崇禎帝並不答應,楊嗣昌上疏了三次。

崇禎帝在這一事情的處理上表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不但沒有處死楊鶴,而且也沒有讓楊嗣昌頂罪,只是將楊鶴流放到江西宜春,並且對楊嗣昌好言相慰,鼓勵楊嗣昌為國效力。崇禎帝還在當信王的時候,就已聽說楊嗣昌的大名,對楊嗣昌的才華比較欣賞。我認為,倘若崇禎帝一直保持這樣的處事風格,明朝有救。

楊嗣昌並沒有辜負崇禎帝信任,他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工作,詳細瞭解當時的社會、軍事、邊防等情況,向崇禎帝提出了許多比較有見地的建議。崇禎八年(1635年),楊鶴在宜春因病去世,按照規定,大臣的父母去世都要回鄉“丁憂”,於是楊嗣昌請假回家守孝三年。第二年,楊嗣昌的母親又去世。

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滿清的皇太極率領約6萬大軍,繞過山海關,攻破明朝長城防線,在京畿附近大肆搶掠,前後歷時四個多月,這段歷史後來被稱為“丙子虜變”,明朝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在此危急關頭,崇禎帝想起了在家守孝的楊嗣昌。雖然楊嗣昌重孝在身,但是國家有難,皇帝可以下詔起用守孝的大臣,這種行為稱之為“奪情”。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崇禎帝於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下旨要求楊嗣昌回京擔當重任,楊嗣昌幾次三番推遲,崇禎帝堅持要求楊嗣昌出來協助工作。楊嗣昌感念崇禎帝當年對父親的恩情,也深感時局艱難,於是在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抵京赴任,接任兵部尚書,官職超越了他的父親。

崇禎十年(1637年),崇禎帝派大軍在陝西圍剿高迎祥的農民軍,一時間陝西明軍重兵集結,就在這一年的七月,高迎祥和他的農民軍在陝西省周至縣黑河水庫被明朝名將孫傳庭伏擊,遭到重創,高迎祥被俘虜後押至北京凌遲處死。在這個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崇禎帝總算遇上一件高興的事情。

此後,李自成成為高迎祥的接班人。因為此時明朝的重心工作是在剿滅起義軍,所以這一段時期,農民軍處於下風。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李自成


剛剛接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向崇禎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各省劃分戰區,分清主次責任,增兵10萬,增餉280萬,把農民軍封鎖消滅。這一計劃加重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但取得了明顯成效。李自成在陝西渭南潼關遭遇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帶著17人逃到陝西東南部的商洛大山裡;張獻忠遭到嚴重危機,在湖北向明朝投降。這是崇禎十年(1637年)下半年的事情,看到這樣的成績,崇禎帝是高興的。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朝的多爾袞、嶽託叔侄倆又一次繞開山海關,分兩路突破長城防線,沿著大運河往南下,一直殺到山東腹地,攻佔山東數十座城池,封在濟南的德王朱由樞一家被俘虜。史稱“戊寅虜變”。

這一次,崇禎帝也傷心了。滿清的大軍一路殺到了山東,並且俘虜了宗室藩王,臉面都丟盡了。崇禎帝一開始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急調遼東總兵祖大壽入援;另一方面任命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率師抵抗,並命令盧象升督天下援兵。但盧象升能指揮的兵馬不到兩萬人,後再河北鉅鹿被多爾袞和嶽託的大軍全殲,盧象升戰死。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主戰派 盧象升 卡通


對於這件事,楊嗣昌是主張與清朝和談的,至少不能將朝廷的有生力量一步一步放在這個戰場消耗。楊嗣昌一再告誡崇禎帝,攘外必先安內,農民起義軍是心腹之患,不可不除;清廷是“肩臂”之疾,不會要命。滿清作為異族,只有幾萬的兵馬,雖然訓練有素、戰鬥力強,但畢竟人數少,成不了大氣,當務之急是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的局勢;然後,一心一意,一鼓作氣徹底剿滅農民軍,掃除乾淨,不留後患。

這一次,崇禎帝沒有聽信楊嗣昌的。多爾袞、嶽託大軍撤退後,崇禎帝將在陝西擔負鎮壓農民軍重任的洪承疇和孫傳庭等人調往遼東防範清軍。孫傳庭和楊嗣昌想法一樣,不能將陝西的軍隊全部調走,至少孫傳庭自己的“秦軍”應該留在陝西,以便掃清農民軍,保持威懾力。後來孫傳庭被崇禎帝關進大牢。

崇禎帝或許基於兩個原因考慮:一個是清軍前幾次都是在北京附近搶掠,這次竟然到了山東,再不採取措施,真不行了;二是陝西的農民起義軍基本被撲滅,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清軍了。就是這個關鍵的一步,將大明朝徹底葬送了。

朝廷大軍調走後,李自成在大山之中得以喘息;張獻忠也蠢蠢欲動。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湖北襄樊再次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大山率幾千人馬殺出,正好遇上河南大饑荒,起義軍兵源充足,李自成的軍隊很快發展到十數萬人,並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張獻忠率部隊在湖北、湖南、江西橫衝直撞,一時間也聚集了十數萬大軍。

一兩年時間,形勢就變成這樣糟糕。崇禎帝大驚失色,命令楊嗣昌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南方圍剿張獻忠的農民軍,一開始小有戰績,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的農民軍。張獻忠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從四川殺個回馬槍,率大軍奇襲湖北重鎮襄陽,攻破襄陽城,在襄陽就藩的襄王朱翊銘被張獻忠殺死。楊嗣昌聽到這個消息後,悲憤交加,自殺身亡,享年54歲。藩王府被攻破,親王被殺,這個叫“陷藩”,死罪。楊嗣昌死後,崇禎帝給了他莫大的哀榮,可是又有何用呢?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可以復興明朝,只要按照楊嗣昌的計劃抓下去


楊嗣昌從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接任兵部尚書,到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兵敗自殺,前後只有4年時間。從李自成剩下18人、張獻忠投降,到他們擁兵數十萬,更不過是一兩年光景。從此,李自成和張獻忠人多勢眾,打敗明朝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距離上次多爾袞、嶽託來搶的4年之後,崇禎十四年(1642年),清軍又到山東搶了一次,殺了魯王朱以派及其宗室子弟、官吏等數千人,攻克共66城,搶完又回去了,畢竟清軍人少,不敢呆的太久,怕被明朝軍隊圍殲。他們這次搶到多少東西呢?答案:黃金12250兩,白銀2205萬兩。兩千多萬兩白銀!崇禎帝絞盡腦汁也從來沒有弄到過這麼多銀子。銀子這東西,不在朝廷,就在民間。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入北京城,崇禎帝到煤山上吊自殺。崇禎帝死前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諸臣誤朕。我想某種程度上也有“朕誤諸臣”的成分,起碼他就誤了楊嗣昌和孫傳庭。

成敗往往就是一念之間。楊嗣昌的計劃若能再堅持一段時間,崇禎帝和他的大明朝或許有救。攘外先安內,在當時本是唯一的出路,可惜沒有堅持好。後來到了清末,曾國藩撲滅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清朝就是堅持了攘外先安內的基本方針,成就了曾國藩,也給垂死的清朝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國祚。(作者:朱穩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