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一、宋母是分档次的:样钱,原母,一次,二次,三次。淳化的原母直径应该是27.5mm,母钱的价格取决于版别,模次。

二、边缘稍薄,中间稍厚,这种母钱应是标准的2次母钱。另母钱一定要广穿!因为铜有一定的收缩率。

穿向内得扩展,必须大;径要缩小,也必须大.修了穿,穿径肯定要大,是脱模需要.钱径大是必然的现象,因为子钱要磨轮所以小。

冷缩是很微妙的变化,不重要。母钱和厚度重量关系不太大。母钱是整体放大,外径大,内径大,穿径稍大精修 ,不一定厚,精整。必须同版比较,文字也稍微大些。

三、“从理论上来讲,在不考虑品相的前提下,所有的钱都可以当母钱。”——这个理论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母钱和子钱,无论其内涵如何,定义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母钱就是母钱,子钱就是子钱。从宋钱铸造量来说,铸母(用于铸造子钱的母钱)数目是可观的,不会象明清那么少,所以并不十分神秘,普通版的母钱目前市价应在几百元左右。

1、钱径大于子钱:应是相对概念,北宋同版中又分大小样的不少见,它们的母钱肯定不同。

2、铜质精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母钱一定是白铜的。白铜可能与铸地和炉次有关。 3、字口深峻有拔模斜度:应是版别而定,如政和重和样应有此要求,但是圣宋隐起文就不一定有这个要求了。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四、修穿的未必就是母,但是母钱必须修穿。

大钱母钱需要拨摸斜度的并且前后地章一定要修的。小平母钱跟厚度没有直接关系,铸母只要能翻砂就可以,不需要厚度,但是直径是关键。因为翻砂倒模只会减小直径而不会减小厚度反而是增加厚度的。

五、同版对比下:字精、背轮清、背正(少有移范)、稍大、稍厚、穿口精修、碟形(中间厚、至外轮边缘逐渐变薄)、地章有油腻感…… 符合以上条件可适当放宽,并不绝对。修穿是母钱的必要条件,即母钱必须修穿,修穿不一定是母钱。

六、宋母与清母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码事,不能用看待清母的眼光去看待宋母,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宋代铸造钱币时所用的面砂很细腻,铸造效果要比清代好得多,因此宋母并没有清母那么夸张。

宋母判定的关键在于同版对比,脱离了这一原则,仅是一味的强调什么“拔模斜度、字口无粘连……”,那就是唯心主义,是用“一点论”概括“全面观”,结果只能是走入歧途。

同版母钱与子钱的差别在于相差一个铸造级,子钱再精,也比不过同版母钱。同时,母钱是经过冷加工的,也就是穿口精修。“同版对比、冷加工”,有这两点把关,母钱是可以认识的。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七、大个的不一定都是母,小个的也未必不是母!精美的不一定是母,不精美的未必不是母。(只有在收集母钱数枚后才能有所理解!)

八、关于拔模斜度,该名称是传统铸造学中的专有名词,第一人第一次引用到钱币界是著名钱币学家潢川徐达元,大概是发表在《陕西金融》八九年某期,后普遍运用开来。其实,翻砂法铸造任何朝代的古钱,并不需要拔模斜度。它只存在于用范铸钱的模具中。

九、要想认知母钱,首先要会对比,不是母钱和母钱的对比,而是同版钱的对比。而且严格来说,必须有血缘关系的同版钱对比才可以。

普通钱也就是子钱,有种沙感,沙感不是模糊感,是地章有细小的沙粒感,母钱的地章比子钱要细腻的多。母钱的面沙用料和子钱不同,铜质也精。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穿口精修的就是母钱, 这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母钱的修穿,也就是说修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什么是修穿也要弄明白。穿口干净不等于修穿,修穿要有冷加工痕迹,也就是现在的锉痕。母钱不一定要重 ,因为重量有时和合模严不严有关。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十、总体说有些特别精美的宋钱如徽宗钱,看着精美但不是母钱,有些很难看字口粘连不清但是母钱,如何区分呢?

看铸造后的冷加工痕迹(修穿和轮,有的修地张,特别是背,但还没有见过修字口的)是有效的辨别方法。而这种方法又需要在长时间的收集和研究中去探索。北宋母钱需要一版一议,或一钱一议。

前中后各期铸造钱币的形制不同,母钱当然也不一样。各个钱监的铸造风格不同,母钱也会有区别。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必须和同版钱进行比较,要多找同版钱,从冷加工和数据上进行比较。

十一、铜母同铁母一样并不具有特殊的形制,其穿孔的修锉仅是为了印出合格的印模。与铁母相同,铜母也未将外轮加工成尖削状的,即俗称的鲫鱼背。所以辨认铜母的依据是尺寸大,在印模铸出毛坯后再进行打磨,尺寸就会变小。

再就是精度高。另外只有同版别的钱才有可比性。当然,判定母钱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比如说母钱的穿孔是修琢的非常光洁的,远非崇宁大观中那规整的穿孔可比。北宋的铸钱量远大于清朝,其铜钱的母钱应当远多于清代母钱。实际上归根结底铜母是作为印模铸钱的模具的,不必将其看的太神秘。

十二、宋母的价格与版别、级次有关。版别越稀少的宋母,价格越高;级次越高的宋母,价格越高。版别珍惜的二次宋母,可能近万元;普通版别的三次宋母,可能几十元。一般来说,普通版别的二次小平宋母,花几百元就能够买到;折二宋母相对来说要更贵。

宋母的市场价格正处于起步阶段,毕竟宋母认知度还没有像清母那么火,等到有一天人们都认这东西了,那宋母绝不会是现在这种价位,因此宋母是当今最有投资潜力的品种之一,应该密切关注。

十三、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古代母钱翻砂铸钱的大致工艺过程:用四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钱的背面,这样完成数十框,上面留出浇口,用绳捆紧加固,将熔化的铜液浇注进去,待冷却后开框,则成树枝形的钱,然后逐一摘断磨锉加工,便完。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十四、古钱版别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金口开凿,一经使用的印范祖钱称“实用祖钱”,备而待用未开金口的称“备用祖钱”。印范母钱用量很大时,往往令高级铸工在极短时日内,选初铸精整铸母进行再翻铸。可根据实物的制形、制作观察分析,定为“一次原母”或“二次”及二次以上的印范母钱。

十五、进呈式母样即指“进呈样钱”。采用“印范母钱”或“部颁母钱”为钱模,经特殊生产制作而成。进一步可按制形划分为具中央规定版式统一的“部颁式呈样”和由地方自行设计版式的“地方式呈样”。

另有“进呈制钱”,规定选用普通铸币作标准,虽形式存在,实物却无从区别。 通过上述性质类分,具体去描述某一枚实物时,可根据材质作性质名类的补充说明。

母样钱问题标准化的建立,能避免诸如宋钱史料中词义相同但名称多如“式”、“样”、“母”、“模”、“钱样”、“样钱”、“钱式”、“式样”之类的用词混乱现象。

别记:有四种穿口情况不要排除可能是母钱:

一是四角不是绝对直角的;

二是穿口四面全是翻砂而没有任何冷加工痕迹的(这点对于元丰和熙宁不可用)。这只是对于个别年号,因为这些年号的子钱工艺普遍不精。原因应该和北宋大量鼓铸钱币用以各类需要有关;

三是穿口四面有坡度的不能简单否定。大部分穿口是直穿的,有的有坡度;

四是穿口有修成直角的,但两边有弧或者修得稍深一点过90度了也不能一概否定。

十六、多年母钱鉴定经验及计算公式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十六条概述及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

1、母钱应进行必要的铸厚修整 通常,母钱都有一个经过仔细修整的精美的外观,但这并不都是出于审美意义上的考虑。对作为模具的母钱进行铸后加工修正,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阴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对母钱修整至少要达到以下的程度,否则就会形成缺陷遗传,而影响到最终产品。

——制钱的外观质量。

——整个钱体上无漏铜及明显的毛刺、结疤;

——外轮、内穿及钱文的主线条端正、流畅,钱文笔划无粘连;

——对外轮及字口垂面与地张交界处进行必要的清根,钱上各个平面达到较好的平整度;

——外轮、内穿、字口的平面与垂面相交处无尖锐的棱角;

——钱文笔划转折处不成锋挺的硬角,而以较圆缓的曲线过渡,即所谓的铸造圆角。

2、母钱应具有拔模斜度,所谓拔模斜度,是指为了在印模后能迅速便捷的从型砂中脱除模具又不损坏型腔,而特意在模具垂面上加工出来的斜度。这是因为与模具接触的砂型界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捣模过程中,型砂中水分不断逸出而产生收缩挤压又加大了这种摩擦力。为了保证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模具身上都必须具有拔模斜度。

具体对母钱这种特定形状的模具,其拔模斜度应体现在以下部位:

外轮斜度——外轮截面应为底大面小的梯形状。这种斜度有的似经车削出来的,在外轮上还留有肉眼可见的环绕外轮平面的带状痕迹;有的则是锉磨而成,用放大镜可观察到与外轮切线大致相垂直的有规律分布的细小痕迹;

内穿斜度——内穿斜度与外轮相反,呈底小面大的倒梯形状,穿孔平面较为光整平洁;

字口斜度——钱文中一些颀长笔划尖锐末端,其垂面高度逐渐递减而形成斜度,以避免脱模时挂坏砂型。

应该指出,以上外观特征,仅是母钱应有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据此就作出定论。因为,挑选品相精好的制钱加工出母钱的全部特征,在技术上是易于实行的。而且这种被加工了的制钱,也确实可以作为母钱来使用——比如,民间私自用于印模造伪钱,这种伪钱除了直径稍小、字口稍浅平外,其外观行制再无明显的破绽。

3、母钱与制钱的尺寸差异及计算

与同版别的制钱比较尺寸上的差异,是鉴定母钱最关键的环节。纵然世上有种种以假乱真的造伪手段,但却是无法加大其厚度和直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