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清朝的李白,生于盛世,一生穷困潦倒

  • 悄立市桥人不识
  • 一星如月看多时

这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常吟诵的两句诗,据说是为了怀念林徽因。这两句诗的作者就是今天我要聊的主角,被誉为清朝的李白,他就是清代诗人黄仲则。

他被誉为清朝的李白,生于盛世,一生穷困潦倒

黄仲则,名景仁,江苏常州人。一生凄苦,生活落拓。4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黄仲则自幼依赖母亲屠氏养成。八岁能文,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本来前程似锦,没想到以后屡试不中,和李白一样一生没有功名。自十九岁开始,他四应江宁乡试,一应省试,三应顺天乡试,都铩羽而归,为此,他把科举的失利的痛苦于诗歌中尽情宣泄,又因才力受到关注使他更着力于诗歌创作。

他被誉为清朝的李白,生于盛世,一生穷困潦倒

其实黄仲则学诗很晚。18岁结识了同乡洪亮吉,洪借了汉魏诗集给他,才正式开始写诗。一两个月以后,水平就远远超过洪亮吉了。这洪亮吉可不是一般人物,日后成为经学大师,而且是个全才,在史学、诗学、经济都很有研究。洪亮吉做事谨小慎微,温良礼让。而黄仲则不仅诗学李白,而且乐于扮演嵇康、李白、徐渭那种恃才傲物、愤世佯狂的角色。

对于黄仲则来说,可以说成也诗,败也诗。在清朝像黄仲则、洪亮吉这样的贫寒子弟,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走科举这条道,而黄仲则几乎把写诗当成安身立命之道了。作诗赢得了才名,名满天下,精神上得到了安慰,但对于物质生活于事无补。甚至于创作越投入,精神越痛苦。潜心创作,必呕心沥血。写诗让黄仲则身心俱疲,严重影响了身体。

面对时运不济和冷酷的现实,黄仲则也只能发出“此身卑贱无一能,矫吭但欲为新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愤懑之声。乾隆四十年入京,在武英殿担任抄写员的职务,而家境日贫“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居京七年,为债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病死途中。死时年仅三十五岁。弥留之际,修书给洪亮吉托付后事。洪亮吉为黄仲则千里扶柩,回到原籍安葬。

他被誉为清朝的李白,生于盛世,一生穷困潦倒

后来洪亮吉《北江诗话》里称黄仲则诗“咽露秋虫,舞风病鹤”,黄仲则对于晚期至民国诗坛影响极大,如郁达夫、瞿秋白等都极力学黄。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系以黄景仁为故事主角。个人认为明清以来,写词当推纳兰容若第一,写诗黄仲则当是第一人,不知大家有无异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