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自1955年至1972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先後撰作了15部武俠小說。金庸取其中14部書名首字,撰成一幅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依碧鴛”。金庸武俠小說陸續刊載、出版後,在不同國家、地區,以紙質和影視為主要傳播方式,曾面臨不同的命運。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一、金庸的武俠世界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人,1948年移居香港。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在二十世紀後半期以來的華人世界中,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迄今已成為無可超越的巔峰。其影響,或許恰如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的金庸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封底所作說明:“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金庸作品集:從臺北到紐約,從香港到倫敦,從東京到上海,中國人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說不同的方言,可能吃不同的菜式,也可能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 他們都讀—金庸作品集。”

遠流出版社的上述措辭,雖難免帶有明顯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主要用意在於商業宣傳和促銷的痕跡。但它也確實表明,甚至可以說是神奇地“預見”到了金庸武俠小說已經或即將對未來華語世界將會產生的轟動且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亦可從另一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的話中得到證實。古龍曾“直言不諱”地坦承:“他(指金庸)對這一代武俠小說的影響力,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近十八年來的武俠小說,無論誰的著作,多多少少都難免受到他的影響。……我自己在寫武俠小說時,就幾乎是在拼命模仿金庸先生,寫了十年之後,在寫《名劍風流》《絕代雙驕》時,還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嚴家炎教授則從理論的高度,給予金庸武俠小說極高的學術評價:“金庸小說的出現,標誌著運用中國新文學和西方近代文學的經驗來改造通俗文學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而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 這是另一場文學革命,是一場靜悄悄地進行著的革命,金庸小說作為20世紀中華文化的一個奇蹟,自當成為文學史上光彩的篇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庸憑藉他創作的15部武俠小說(金庸先生曾將除《越女劍》之外的其它14部武俠小說,各取其書名首字,編成一幅對聯,即廣為人知和傳誦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二十世紀後半期的華語世界,幾乎再現了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當年“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壯觀景象。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金庸自1955年,以“金庸”筆名撰寫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宣佈封筆止。在這17年的時間裡,金庸先後創作了《書劍恩仇錄》(1955)、《碧血劍》(1956)、《射鵰英雄傳》(1957-1959)、《雪山飛狐》(1959)、《神鵰俠侶》(1959-1961)、《飛狐外傳》(1960-1961)、《白馬嘯西風》(1961)、《倚天屠龍記》(1961)、《鴛鴦刀》(1961)、《連城訣》(又名《素心劍》,1963)、《天龍八部》(1963-1966)、《俠客行》(1965)、《笑傲江湖》(1967)、《鹿鼎記》(1969-1972)、《越女劍》(1970)15部長、中、短篇武俠小說,近三千萬字,以此構建起金庸的“武俠世界”。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二、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與傳播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過程中和創作完成後,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臺灣地區的傳統紙質傳播,卻遭遇了冷熱兩重天的不同命運。

(一)中國香港地區

金庸武俠小說,最初是在香港的一些報紙和雜誌上,以逐日/周連載的形式陸續刊載,鮮少中斷。例如,金庸於1955年開始創作並完成的他的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就是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的。1959年,金庸創辦了《明報》。自此至1972年,金庸撰寫的武俠小說,皆於《明報》刊載。《倚天屠龍記》則是於1961至1963連載於《明報》。為符合讀者的閱讀需求,這些報刊文章除各單元自有其章回外,每日均有一小標題(以《天龍八部》為例,第一回《無量玉璧》,前三日的小標題分別是《白衣少年段譽》、《滿手抓的是蛇》、《樑上少女,玩弄毒蛇》),或用文言文,或以白話文,應是編者所加。此外,還有姜雲行等繪製的精緻插圖,也為小說增光添色。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在報刊連載金庸武俠小說期間,由於社會反響較大,經濟效益顯著,因此,一些坊間書店往往不時集結成冊,予以發售,這應是從報紙移錄,隨寫隨刊的版本。此後,一些大型出版機構,如香港三民、武史、娛樂等出版社,也紛紛推出金庸武俠小說系列。這些文本,與報紙期刊連載的唯一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刪除了報紙期刊每日刊載時添加的小標目。

此書在香港地區報刊的連載,引起了香港居民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閱讀。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也多是此書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命運,可謂轟動一時。

(二)中國大陸地區

在中國大陸地區,由於國外敵對勢力對大陸的封鎖,造成中國大陸地區與境外、海外嚴重封閉。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金庸武俠小說在香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風靡時,在中國大陸,沒有出版社或期刊出版或刊載過金庸的武俠作品。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金庸武俠小說也開始在大陸出版發行。1981年7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在接見金庸時,曾對金庸說,他早在1973年,就託人從境外購買一套金庸武俠小說,時常閱讀。這一表態,為金庸武俠作品在中國大陸合法出版發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發行的金庸武俠小說,皆未取得金庸本人的授權,屬於盜版書籍。直至1991年,金庸將全部15部作品授權給三聯書店,1994年正式出版的三聯版《金庸作品集》,是大陸地區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俠小說全集。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三)中國臺灣地區

1959年I2月31日,臺灣開始實施“暴雨專案”,專門查禁臺灣各種武俠小說,總計404種。據《中華日報》刊登,1960年2月15日一2月l7日,官方在臺灣的各書店與租書店取締武俠小說,就高達l2萬冊。其中就有金庸撰作的《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時任臺北市警察局長潘敦義曾如此表述發動“暴雨專案”的緣由:“近來本市部分書店,書攤上發現有出售出租內容荒謬下流的武俠小說,其中並有以匪統戰書本翻印出版者,顛倒歷史,混淆是非,其毒素之深,影響社會心理,危害社會安全至大。”因此,歷來很多研究者認為,金庸《射鵰英雄傳》之所以被禁,極有可能是臺灣當局斷定,此書名取自毛澤東所創作的詞《沁園春·雪》中的“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因而,將金庸著作列為首要查緝目標。由此導致金庸武俠著作,至1980年正式解禁前,在臺灣,只能以盜印本與翻印本等形式,在坊間流傳。

這一時期,臺灣地區的部分出版社為賺取經濟利益,同時避免因出版金庸武俠小說而被查緝,於是紛紛或採用改書名、作者名等形式,“改頭換面”地盜版金庸的武俠小說。具體所改,如下表所示: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或重新擬定小說章回標題,如《鹿鼎記》前三章原書的標題分別是《楔子:如此冰霜如此路,痛哭流涕有若是》、《紅巾方見劇賊走,白鬚又報官軍過》、《琢磨頗望成全璧,激烈何須到碎琴》,臺灣南琪出版社出版的《神武門》將每回都拆分成三章,如《楔子》就拆分為《逐鹿中原》、《君子遭禍》、《雪中奇丐》;或更改小說中的一些主角姓名,如《倚天屠龍記》,四維出版社於1964年-1965年出版的署名歐陽生撰的《至尊刀》中,張無忌改成葛百陽,張翠山改成葛慎之,殷素素改成尹薇薇,謝遜改成穆謙,張三丰改成葛聖倫(且改寫其為葛慎之的祖父)等,武當派也改為終南派。以這些方式,躲避當局的檢查。

這一時期,臺灣地區還逐漸出現了一些金庸小說的偽作。其作偽的形式也比較多樣,或作者雖標名為“金庸”,但其書與金庸完全無關,如《查禁圖書目錄》中著錄的《江湖三劍鬧京華》,有誤導作者即是香港金庸之嫌;另一種偽作則是仿效古人為某些名著撰作“前集”、“續集”的形式,有人創作了《射鵰前傳》 、《射鵰後傳》等小說作品;更有甚者,一些人抄襲、剽竊金庸著作,署以己名,以騙取名聲與金錢。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1973年以後,臺灣地區當局對金庸的武俠著作的查禁有所鬆緩,據《查禁圖書目錄》可得知:此時期改作者名與書名的金庸小說大量出現,而相關單位卻未如以往,嚴加取締。1979年9月,臺北遠景出版社發行人沈登恩經過多方溝通,臺灣地區當局始宣佈,金庸武俠小說可正式出版。即便如此,1979年,遠景出版社準備將《射鵰英雄傳》改為《大漠英雄傳》後出版,仍被查禁。1985年,臺視擬開拍《大漠英雄傳》連續劇,申請亦遭駁回。

1979年,沈登恩聯合《中國時報》(副刊)、《聯合報》與知名作家倪匡、曾昭旭,在兩報副刊上刊登介紹、評論金庸小說的文章。1979年9月7日,《聯合報》開始刊載《連城訣》,《中國時報》則於9月8日開始刊登《倚天屠龍記》。同年,遠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這是金庸武俠小說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公開出版發行。1986年,金庸將修改過後的武俠小說著作版權轉讓給遠流出版公司。這是流傳最廣、最普遍的版本。依其版式,有文庫本(48開)、平裝本及典藏本、線裝本等。自此,金庸武俠小說在臺灣地區風靡一時,經久不衰。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臺灣遠流版《射鵰英雄傳》漫畫

(四)海外地區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金庸武俠小說已經引起了海外讀者的關注。印度尼西亞在50年代,已經開始出版發行金庸小說譯本。從出版發行年代來看,其譯本所據,當是香港地區某些出版社結集出版的文本。而在韓國、日本及歐美國家,各種譯本所據,既有金庸未修訂本,如Robin Wu於1972年翻譯成英文的《雪山飛狐》(Flying Fox of Snow Mountain);也有金庸1980年完成的修訂本。如1986年起,韓國翻譯家金一江、樸永昌等,陸續將金庸15部武俠小說作品翻譯成韓文。1997年,日本翻譯家岡崎由美等人翻譯,德間書屋出版發行了《書劍恩仇錄》。迄今,金庸15部武俠小說,已有11部被翻譯成日文。其中,《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尤受日本讀者歡迎,一版再版。Olive Mok也於1994年,再次將《雪山飛狐》譯成英文(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John Minford則將《鹿鼎記》翻譯成英文(The Deer and the Cauldorn)。如今,金庸武俠作品的英譯本,已廣泛傳播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和普遍讚譽。

何處聞金書?凡有華人處,皆聞金書!金庸作品傳播略述

《神鵰俠侶》在日本甚至做成了動畫片

文史君說

2018年10月30日晚,大俠金庸與世長辭,享年94歲。1955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商報》開始《書劍恩仇錄》的連載,彼時武俠小說尚是如路邊小報一般難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而如今已是“凡有華人處,皆聞金庸”。大俠已逝,俠骨長存!謹以此文為金庸先生祭。

參考文獻

1.嚴家炎:《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在查良鏞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儀式上 的賀辭》,《明報月刊》,1994年第12期,第18-20頁。

2. 陳韻琦:《論臺灣195O—1990年代的“金庸現象”》,《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3.許興陽:《金庸小說改編為電影片目考》,《電影文學》2013年第6期。

4.宋永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金庸影視劇的改編歷程初探》,《電影文學》2009年第22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