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一句,对孩子一生有多大影响?


每分钟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对孩子一生有多大影响?


内容来源:网易公开课《美国:三千万个词》

《0~5岁大脑发育关键期的70条养育法则》

《宝宝也是哲学家》

南宋大儒朱熹集注《论语》先进篇中说:“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也流传千年,成为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警戒别人,要谨慎细节的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照料孩子跟他说话的时候,每分钟多说一句话,每分钟少说一句话,会有多大的差距?

在了解他人的情绪,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时候,语言发挥的作用是特别有力的。实际上,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与他们对别人的理解之间,存在着一致而牢固的联系。毕竟,了解别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一个主要方式是倾听他们所说的话,我们通过观察事物就能知道其原理,而通过观察人们做什么就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是,要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还必须听他们说了什么。

也许,聋儿是体现语言之力量的最明显例证

蛋蛋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都耳聋,当蛋蛋出生之后,手语对于蛋蛋来说就像我们普通孩子学习母语一样迅速。后来蛋蛋上特殊学校,跟其他耳聋的幼儿使用手语沟通也没有障碍,并且蛋蛋能顺利的理解老师的情绪。

豆豆和蛋蛋一样耳聋,但是豆豆的爸爸妈妈是正常的,在豆豆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边学习手语,一边跟豆豆用手语沟通,虽然用起手语来不是很顺畅,但是父母一直坚持着,希望豆豆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手语。

到了豆豆五岁的时候,父母发现她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也不能理解错误的信息。例如,豆豆无法理解:从装糖的盒子里面拿出来水彩笔。直到豆豆9岁,她才理解:奥,糖果盒子里面也可以放水彩笔。

语言实验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同样耳聋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否半路学手语跟孩子沟通,就造成如此大的差别,科学家开始寻找更大数据的案例。通过研究耳聋的孩子,我们就能看到在语言真正被创造出来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与大部分贫穷国家一样,尼加拉瓜的聋儿也是彼此疏离的,他们并没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也没有人教他们手语。20世纪70年代,尼加拉瓜首次为聋儿开设了学校,在学校中,聋儿能够碰面,交流,于是,他们居然开始发明一种全新的手语来交流,这样,下一届孩子入校之后就可以直接习得这种全新的语言,这就是利用语言进行的一次自然而言的实验。

珍妮佩尔斯对尼加拉瓜聋儿学校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她发现,不得不发明语言的第一届孩子很难理解其他人的心理活动(情绪),这就和蛋蛋是正常父母的聋儿情况一样。

聋儿的情况确实不是我们大多数正常家庭会遇到的,父母不使用自己的母语跟孩子沟通,而从头学习新语言(手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全新的)去跟孩子沟通(指所有的对话),都会造成孩子对情绪理解的滞后。下面再看一个跟我们家家户户息息相关的研究。

3000万字词量

萨斯金博士是一名儿科医生,她在给孩子植入耳蜗以后发现,孩子之间的词汇能力有很大差异,他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也一样,差距很大。为了弄清楚孩子之间差异的原因,萨斯金博士开始深入的研究,词汇量大、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什么不一样?经过研究表明,孩子4岁之前,词汇量就能超过一些小学二年级孩子,这些父母比表达能力弱的孩子父母,多说了3000万个字词。(后来Dale Walker博士重新评估了Hart和Risley研究中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10岁左右的阅读理解能力,测验成绩,智商等都和他们生命最初3年听到的词汇量正相关。)


每分钟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对孩子一生有多大影响?


萨斯金博士这项研究招募了42个家庭,从孩子7-9个月开始跟踪研究。每个家庭至少跟踪2年半,一直到孩子36个月。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42个家庭,根据父母受教育程度从高到中到低,分成A、B、C三个组。

研究发现,到儿童3岁时,惊人的发展差异已经显现在儿童与成人的日常对话、词汇发展和亲子互动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差异的产生,都指向了家长本身语言风格和词汇使用的差异。

研究者发现,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是一致的。不同组之间,儿童词汇发展的差异,就是父母词汇差异的真实体现。

A组家庭,父母平均每小时和孩子交流的字词数量是2153个,孩子的词汇量是1116(3岁);

B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平均每小时交流的字词数量1251个,孩子的词汇量是616个(3岁);

C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平均每小时交流的字词数量616个,孩子的词汇量是525个(3岁)。

H&R的研究团队分析了长达1318小时的录像,记录并检查、编码其中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意思、语言使用目的。研究的结果也十分发人深省。如下图1所示,不同家庭组的孩子,早在他们刚刚开始学说话、与成人交流时,就开始产生了词汇发展的差异,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到三岁的时候(36个月),不同家庭儿童的差异已经相当显著。

每分钟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对孩子一生有多大影响?


按照一年52周,A组家庭儿童约有1120万词的言语经验;B组家庭儿童有650万词;C组家庭儿童有320万词。到孩子四岁时,根据H&R的计算,A组家庭的儿童约累积听到字词数量约4500万,B组家庭儿童约2600万,C组家庭儿童约1300万。也就是说,在孩子四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A组家庭和C组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字词学习差异。

当然,有父母听说过《三千万词汇》,就去回家实践,实践完了以后回来说:我都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和宝宝说话说的嗓子都哑了,宝宝咋还是不说话呢?除了词汇量的多少有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孩子说的话都是高质量的吗?所谓质量可以分三方面来考察:

1. 真诚度/敷衍度:一边和孩子说话,一边看手机?

2. 说话的口气:有些人好话到了她嘴里说出来也不好听;

3. 内容--好话/坏话或者说积极/消极:这个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大有影响,试想哪个孩子天天被骂,还有心思学?

最后我们来综合各位教学专家,心理学博士给父母的建议,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能说”而且“会道”:

1

少些目的,多一些内容

比如:“起床,快吃”(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的少说);

多些内容:比如:“宝宝,你昨晚睡的好么?现在7点了,我们要起床了,你自己把鞋子穿上好么?”这些看上去“多此一举”的话其实正是造成词汇输入差异的原因。

数据表明,4岁前,美国富裕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肯定表达为66.4万句,而美国贫穷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这类表达只有10.4万句。同时,富裕家庭的孩子听到的“禁止,否定”的表达为10.4万句,而贫穷家庭孩子听到的这类表达为22.8万句。

2

讲故事、读诗歌、唱歌给孩子听

常常听到词汇量大的孩子,他们更愿意自己看书,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多接触书籍,他们喜欢一遍又一遍听同一个故事。给幼儿多准备一些根据真实生活为背景的绘本,书中有日常生活用品最常见的物品、行为和场景,父母还可以唱自己最喜欢的歌给孩子听。(包括大人爱听的民谣也可以的)

家长轮流讲故事,不仅是书本上的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孩子喜欢在简单的睡前小故事里听见日常发生事情:“一天早晨,你起床,穿上绿色的裤子和恐龙上衣,刷牙,然后。。。”

3

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话

这是对宝宝说话最佳的方式,让宝宝跟你依偎在一起,然后用高高的语调,轻柔的声音,拖长了的发音,慢慢说。,当你每一个元音,每一个单字,发音都清晰,就方便了宝宝去分辨。而你高高的语调,正好跟宝宝正在发育的窄小声道语调吻合,让孩子倍感亲切。

当你这样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会睁着圆圆的眼睛,听得更加投入。

4

用对鼓励的话,培养孩子成长思维模型

评价孩子本身聪明或者愚蠢,都会造成坏影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个表格的方法:

夸奖孩子的努力要多说

夸奖孩子本人要少说

刚会走路的宝宝

跑的很好啊

你真能干

很棒的尝试呀

你真聪明

(打喷嚏)你把嘴挡住了,做的好

好孩子

这幅画你花了很多功夫啊

你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已经上学的孩子

你真的很努力

你可真聪明

这对你来说太简单,我们来试试挑战难度,好不好?

我儿子不愧是天才啊

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很好,一定懂了不少脑筋嘛

天呐,你都不用学就得了满分啊

其他夸奖:例如:“我的天呐!”“你做到了!”这样的夸奖,不属于以上两类,没有证据显示读孩子的思维模型有任何影响,不过,这样的夸奖仍然算是正面的鼓励。

5

教孩子学习用手势/手语

当孩子6个月的时候,虽然他还不能开口说话,但是却可以用学会几种不同的手语,例如表达:妈妈、爸爸、冷和热、肚子饿和口渴、我还要、玩游戏和睡觉、请、谢谢。学习一些手语的好处很多,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者们证实,听力正常的孩子,通过大约一年的手语学习以后,获得了:

词汇量剧增,学前班的孩子词汇量比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还多;

视觉空间感知力得到加强,学习使用手势的过程,就是学习鉴别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并且据此作出不同想象的一个过程,洽洽是一个工程师,或者建筑师必备的技能;

孩子本身很喜欢玩打手势,他们总是兴致勃勃要求老师教他们更多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