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武漢京劇院前身為中南京劇工作團、武漢市京劇團,成立於1950年1月18日,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國家劇團之一。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為首任團長,現任院長為國家一級演員、“二度梅”得主劉子微。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武漢京劇院

作為文化大省,湖北與京劇有著不可不說的淵源,湖北九省通衢,優越的地理條件促進了戲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漢劇的誕生之日便是皮黃之腔形成之時;湖北人譚鑫培和汪桂芬名列“老生後三傑”;1933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梅、程、荀、尚等名家皆來漢獻藝,使武漢在當時的中國南方,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京劇演出陣地。

那正是波瀾壯闊的時代,小舞臺變幻大社會,一個以京劇為標誌的戲劇繁榮期在武漢降臨,由此,中南京劇工作團應運而生。

建團傳奇史

1950年1月,在新中國成立短短三個月之時,首個擁有國家編制的戲曲專業院團——中南京劇工作團正式成立。首任團長正是著名的京劇大師周信芳先生,常演場所也正是在漢口大碼頭赫赫有名的民眾樂園;隨著大中南行政區的撤銷,中南京劇工作團劃歸武漢市文化局,於1952年改名為武漢市京劇團,麒派開山弟子高百歲為首任團長。劇團“十大頭牌”通力合作,同臺獻藝,使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武漢市京劇團百花齊放、好戲連臺,與北京、上海兩地形成鼎足之勢。京劇在武漢風風火火熱熱鬧鬧地爆場了,凡有名角出演的大戲,花上四塊大洋,也一票難求。2004年9月,更名為武漢京劇院。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中南京劇工作團部分成員合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市京劇團迎來最為輝煌的時期,被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讚譽為全國“三鼎甲”,與北京、上海並駕齊驅,並湧現出了高百歲、陳鶴峰、高盛麟、郭玉昆、楊菊萍、高維廉、賀玉欽、關正明、李薔華、陳瑤華一批享譽梨園的“十大頭牌”演員,為武漢京劇的輝煌作出了歷史的功勳,其所演劇目“追(韓信)”、“跑(徐策跑城)”、“走(麥城)”、“鬧(天宮)”蜚聲四海。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武漢市京劇團:關正明 郭玉昆 陳鶴峰 高百歲 高盛麟(從左至右)

無論從哪方面講,當年的武漢市京劇團都是個“流派紛呈、多彩多姿”的藝術群體。

名角薈萃 群星璀璨

武漢市京劇團當年的“十大頭牌”指的是三個老生:高百歲,陳鶴峰,關正明;三大武生:高盛麟、郭玉昆、賀玉欽;三大花旦:楊菊萍、陳瑤華、李薔華;還有一個唱小生的高維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這十個人全部都是單打獨鬥挑梁唱戲的名角,當這些名角全部湊到一個劇團的時候,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生行方面

以生而論,高百歲、陳鶴峰同是麒門高足,同擅《追韓信》、《觀畫跑城》、《四進士》、《打嚴嵩》等麒派名劇。區別與一般麒派的是,兩人各有一條好嗓子,早年同以“三斬一碰”起家;高百歲的嗓間嘹亮,陳鶴峰的嗓間寬甜,同用麒腔而又各具韻味。關正明是上海戲劇學校高材生,初學譚餘,常演《託兆碰碑》、《戰太平》等劇,後又自創新腔,別樹一幟。董少英以馬派戲見長,常演《十道本》、《三家店》等劇。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高百歲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陳鶴峰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關正明劇照

武生方面

三鼎甲之一的大武生高盛麟在富連成坐科時就以楊(小樓)派戲嶄露頭角,後在上海紅後又吸取蓋叫天,周信芳的表演藝術,自成特色,其《挑滑車》、《走麥城》、《鐵籠山》、《一箭仇》、《連環套》、《長坂坡》、《拿高登》等劇,都膾炙人口,被觀眾譽為活關公;而南猴王郭玉昆則善於表現猴王的靈敏詼諧,兼擅錘、劍、鞭、刀等驚險出手,常演戲有《水簾洞》、《鬧天宮》、《乾元山》、《金刀陣》等等。賀玉欽則以開打勇猛著稱,擅演《金錢豹》、《伐子都》、《界牌關》等戲。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高盛麟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周信芳《徐策跑城》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南猴王郭玉崑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賀玉欽劇照

小生方面

高維廉從師金仲仁,書卷氣濃尤其擅演陳大官、莫稽、呂蒙正等窮生。楊玉華也以表情身段見長,舞臺作風細膩。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高維廉劇照

旦行方面

楊菊萍是小楊月樓之女,承受家學,兼學梅派的嫵媚和荀派的活潑,表演各種不同身份的女性,如《三上轎》的李十娘,《奇雙會》的桂枝,《雁門關》的蕭太后,《人面桃花》的杜宜春,《紅娘》的紅娘,俱都性格鮮明。李薔華專工程派,常演《荒山淚》、《鎖麟囊》、《春閨夢》等程派名劇,唱腔身段都能再現程硯秋的神韻。陳瑤華曾受王瑤卿、路三寶等名師傳授,唱法宗王,擅長飾演善良嬌柔的女性如《繡襦記》的李亞仙、《評雪辯蹤》的劉翠屏、《秋江》的陳妙常、《拾玉鐲》的孫玉姣等。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楊菊萍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李薔華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陳瑤華劇照

淨行方面

張宏奎擅長架子花,牛皋、張飛、李逵都很傳神。葉盛茂的特長是銅錘唱工。此外還有淨角名宿董俊峰。

醜行方面

高世太、李正福、張嘯莊等,文丑、武丑、彩旦都各有特色。

以上主要演員陣容,生、旦、淨、醜齊全,文、武、唱、做俱備,並且還有不少二路、三路的“硬裡子”演員,以及數地名翻打出眾的武行。每個主要演員,特別是老生、武生、旦角,各有若干個經常上演的如《龍鳳呈祥》、《群借華》、《四郎探母》……等等大型傳統劇目,即所謂“拿手好戲”。

新戲頻出 爆款不斷

當時的武漢市京劇團群星璀璨,名角薈萃,五六十年代民眾樂園價值一塊二的昂貴票價,也擋不住京劇場的門庭若市,好角兒留住了觀眾,而不斷推出的新鮮劇目為整個劇團注入了靈魂。

所謂新戲大致可分三類

一類是傳統劇目整理改編而成的本頭戲。1953年春節上演的《秦香蓮》,是高百歲根據滇劇《闖宮》、晉劇《殺廟》和京劇《鍘美案》編導的。他親自演包拯,楊菊萍飾秦香蓮。後來各地演《秦香蓮》大都沿用這個劇本或其結構。

1959年國慶十週年獻禮節目《關羽走麥城》由於宗昆執刪並了冗碎場子,突出了關羽剛愎而又忠勇的性格,使主演高盛麟的武功和表演技巧得到酣暢淋漓的發揮。其他如《西廂記》、《寶蓮燈》、《潯陽樓》、《反徐州》、《火焰山》、《雁門關》、《梅玉配》、《楊家將》、《兩狼山》以及集中老戲精華編排的一至六集《水滸傳》、一至五集《封神榜》等,都是情節完整、演唱生動、受到歡迎的劇目。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關羽走麥城》高盛麟飾關羽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老戲精華編排的一至五集《封神榜》 高百歲劇照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老戲精華編排的一至五集《封神榜》 陳鶴峰劇照

再一類是根據元曲、明清傳奇、小說、話劇、電影劇本等編寫的歷史和現實劇目。歷史或傳說故事題材的劇目有《淝水之戰》、《屈原》、《楊繼盛》、《崖山烈》、《小忽雷》、《鴉片戰爭》、《鄭成功》、《蔡文姬》、《關漢卿》、《闖潼關》、《二子乘舟》、《亡蜀恨》等。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闖潼關》高百歲、李薔華劇照

現代題材的劇目有《紅軍遠征》、《奇襲虎娘窩》、《黨的女兒》、《柯山紅日》、《紅色娘子軍》、《搪龍橋》、《年青的一代》、《豹子灣戰鬥》等。

還有一類是從外劇團搬來排演的劇目,有《獵虎記》、《十五貫》、《楊門女將》、《滿江紅》、《望江亭》、《白毛女》、《革命自有後來人》、《節振國》等。

通過演員們和本團編劇、導演、音樂、舞臺美術人員的努力,排出的新戲一般都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和叫座能力。傳統老戲和新劇目交替上演,不但滿足著觀眾的哲學要求,而且使武漢市京劇團從原中南京劇工作團建立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都能保持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走馬換將”成佳話

當時的武漢市京劇團群星璀璨,眾多外地的名家常來漢開展藝術交流,名家的切磋火花四濺,也正應了戲迷的心願。國內演出團體如上海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都曾來武漢數次,其餘還有梅蘭芳劇團、荀慧生劇團、尚小云劇團、遼寧京劇院、江蘇京劇團、寧夏京劇團、內蒙古京劇團等。登臺的表演藝術家有梅蘭芳、周信芳、蓋叫天、荀慧生、尚小云、馬連良、裘盛戎、張君秋、趙燕俠、杜近芳、袁世海、言慧珠、俞振飛、童芷苓、李玉茹、李和曾、李萬春、紀玉良等等。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武漢京劇團赴京演出小組與北京京劇團進行交流

1962年3月,由中央文化部主持,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張君秋和武漢京劇團武生臺柱高盛麟兩人各帶一個演出小組在北京、武漢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走馬換將”期間

其中張君秋來漢和武漢京劇團高百歲、關正明、王婉華等合作演出《望江亭》《狀元媒》《玉堂春》《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等劇,當時戲票緊俏到戲迷個人限購2張。高盛麟北上赴京,和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合作演出《連環套》《長坂坡》《走麥城》等劇,一個多月來場場爆滿,在北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潮。演出之外,張君秋還在武漢收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楊少春、李可、茹元俊、俞大陸等弟子,在梨園傳為佳話。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長坂坡》高盛麟飾趙雲(右) 裘盛戎飾曹操(左)(“走馬換將”期間)

出國演出 蜚聲海外

語言和國界從來不是藝術的桎梏,戲曲亦如此。早在民國時期,京劇已走出國門,而武漢市京劇團也在其鼎盛時期聞名海內外。

1957年,由武漢京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組成中國文化藝術團赴柬埔寨等國訪問,團長丁西林。該團以京劇演出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為主,高盛麟帶去了《雁蕩山》、《三岔口》,郭玉昆帶去了《水簾洞》、《鬧天宮》,順利完成了與柬建交前的傳播友誼的友好訪問任務。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出國演出

其後,劇團也多次出國慰問演出,並多次受到當地觀眾的一致叫好,例如:80年代赴北歐四國訪問演出;90年代赴日本、韓國等地演出;2006年應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邀請赴兩地演出。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80年代赴北歐四國訪問演出

全國“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院,“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

90年代赴日本等地演出

憶往昔,在這曾被譽為“三鼎甲”之一的武漢京劇場上,“十大頭牌”的美聞經久不衰,看今朝,劇院裡優秀的中青年演員也正在上演著另一個屬於武漢京劇院的傳奇,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