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再不買就晚了 這是絕版一屆「低價」雙11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瑟瑟發抖”這個詞彙不時的出現在各大財經和科技互聯網媒體的報道中。

相比前半年媒體報道的高頻詞彙“涼涼”,“瑟瑟發抖”顯然是個升級詞彙,它更凸顯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消費增長乏力、製造業價格指數增速下降、PMI指數再創新低、財稅成本波動、全球貿易大戰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們的產業和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在嚴峻的環境面前,即將到來的幾乎全民參與的“雙11”大促,被業界看成“救市”之舉。有業界預測,今年的雙11大促期間(備註:今天的雙11不單指11月11日當天,大部分的平臺將促銷活動做了提前和延長),各大電商和線下商業零售企業,交易額有望達到萬億人民幣以上。

可以說,相比往年,今年的雙11早已經不再是一場簡單的年終促銷活動,它承載了更多人的期待。從某種程度來說,今年的雙11,就是一個檢驗中國商業極端值和反彈指的測量儀,有了促銷之外的產業意義。

家電再不買就晚了 這是絕版一屆“低價”雙11

當然,對於我們的消費者來說,也早已經“摩拳擦掌”。不過,瘋狂的買買買、半價剁手、清倉處理大促銷等簡單粗暴的價格優惠時期可能要過去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先做個定論:今年是最後一屆“低價”雙11了

幾個月前,我撰稿做過一個定論: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各大廠商發佈的新款手機,無一例外都要漲價。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近期發佈手機的榮耀、小米、oppo、vivo等廠商,動輒2000元起步,很多旗艦機攀高到3000--5000元的價位,直追蘋果和三星。

今天看來,漲價的不僅僅是手機,還包括了空調、廚衛電器等幾乎所有家電3C產品。這個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①外在原因。眾所周知,現在的經濟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一臺國產冰箱或者電腦、手機,背後可能是多個國家幾十個幾百個供應商共同協作的結果。而今年開展的全球貿易大戰,導致了外匯的波動,人民幣貶值。這種情況下,哪怕高通等芯片公司不漲價,中國手機廠商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中國手機廠商賺的錢主要是人民幣,但買芯片是美元)。而廠商成本增加後,最終也必然轉嫁給消費者。

②內在原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而去年第二季度增幅為6.9%。而進入第三季度,增幅進一步降低。2018年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00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2%,而去年9月是10.3%的增幅。與此同時,8月統計局製造業PMI回升至51.3 價格指數上升明顯,繼續處在“景氣”的範疇,價格指數上漲明顯。加上因為財稅政策波動導致的用人成本以及固有的原材料上漲等等因素,最終導致了商品的普遍上漲。

當然,2018年遇到的經濟和消費問題,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實是緊密相關的,我們如果能把二者有機的協調來看,大致就能看出當下商品經濟的基本走勢和消費者手裡錢包的購買力情況。

綜上所述,社會商品尤其是家電、3C電子等產品的漲價已經成趨勢,並且漲幅超過其他行業的商品。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大膽的做個定論:今年是最後一屆“低價”雙11了,此後漲價一路上行!

而相比之下,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以科技創新為依託,物流為基礎,構建了強大的平臺和渠道運營能力,最終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行業的“定價權”,仍然能通過精細化的運營,提供相比線下或者其他平臺更低的價格,成為了消費者此個11·11購買家電的最佳契機平臺。

當然,即便是京東,也只能最大幅度的保障最優的性價比,整體行業價格趨勢還得受制於大局。也就是說當下消費大局和消費者購買力之間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而京東的平臺“定價”能力和廠商之間的“博弈”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要服務或者受制於主要矛盾。

雙11大促迎接歷史拐點:由拼價格到拼服務進階

時至今日,雙11早已經成為全行業、線下線上聯動的盛大全民消費狂歡節。近期,隨著阿里、京東、蘇寧等先後召開發佈會(甚至這其中每一家,召開了不止一場發佈會),雙11未到先火。

這兩年,尤其是今年的經濟遭遇,讓雙11終於迎來了歷史的拐點:由拼價格到拼服務進階。 這個拐點其實從去年甚至前年就已經開始了,然而到了今年這個拐點的大彎真正拐了過來,讓優質的商品給予它合理的價格是各方的共識,拼服務、拼體驗是各家競爭的新殺手鐧。

對於京東尤其是京東家電來說,早已經跳出“價格戰”的競爭維度,向著“服務比拼”進階。早在2013年,京東家電就開始實施“30天價格保護,30天產品質量問題可退貨,180天質量問題可換貨”服務策略。

關於最受消費者關注的售後服務問題,京東家電做出了36項消費者承諾,覆蓋了平臺、售前、售中、售後、增值五大模塊。這五大模塊的實行,一端讓消費者放心快捷的進行消費購物,沒有後顧之憂;一端減少了廠商的前端成本,提高了流量轉化率,最終各方受益,行業高效的運轉。

家電再不買就晚了 這是絕版一屆“低價”雙11

還有每年雙11期間,農村物流滯緩的問題,京東今年也做了升級。尤其是農村網購大家電的歷史難題,京東家電也做了最大的努力滿足消費所需,截止目前已經覆蓋到中國所有縣市(備註:這個方面,我之前我文章《京東大件物流實現大陸全區縣覆蓋:是做大生意還是秀情懷?》已經提及,感興趣的讀者自行搜索),中國廣大偏遠地區的群眾,可以和其他地區的群眾一樣,平等的享受到冰箱、彩電、洗衣機這些工業時代最具普世性的產品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當然,在今天“無界零售”理念的應用下,消費購物場景早已經覆蓋線上和線下,對於喜歡線下購物的消費者來說,雙11期間也可以到京東家電線下專賣店,享受年終大促。目前京東家電已在全國縣鎮村開出上萬家京東家電專賣店,已覆蓋全國100%省級行政區域2.5萬個鄉鎮、60萬個行政村。

多重優勢抵抗價格波動要素 京東定價權對行業意義何在?

如果我們的商品,尤其是與消費者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電、3C類商品,因為今年以來的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貿易戰和原材料、人工財稅成本上漲),無休止的漲價下去,我們的商品經濟會怎麼樣?這個後果沒人敢去預想,但無疑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價格如果沒有節制的上漲,傷害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購買信心,反過來也將傷害到廠家的製造力,這個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到今天的經濟狀況,二者某種程度上出現了“來啊,互相傷害”的惡性關聯。

時至今日,京東早已經成為家電行業最大零售商,已經成為行業定價的風向標。京東的定價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調節了廠商和消費者的平衡,讓二者找到最大公約數:消費者能夠買到精準的且性價比高的商品,廠商能夠高效的進行商品流通。從而把“來啊,互相傷害”轉化成“來啊,互惠互利”。

那麼京東的定價優勢怎麼塑造的,前文我們提到以科技創新為依託,物流為基礎,構建了強大的平臺和渠道運營能力,最終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行業的“定價權”。

另外,正如之前京東集團CTO張晨所言,在大數據的應用之下,以價格為軸心,基於商品價格彈性,結合市場競爭環境,為商品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競爭性動態定價策略。京東動態智慧定價系統的應用與不斷完善,是京東技術創新驅動業務發展的體現。越多廠商參與進來,那麼這個定價機制越準確、科學、完善,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還有前不久,我重點分析過的京品家電,也重點玩起了“用戶定製,把所有權交給用戶”的概念以及落地的實踐。在這次雙11期間,將有超過100個家電品牌和超過1000款優質專供商品加入“京品家電”。為消費者帶來更低價格、更高品質的優選人性化家電。同樣,因為所有產品都由品牌廠商直接供貨給京東平臺,集成了品牌方和京東的所有優勢資源,獨有的大規模定製模式保證了其成本優勢(也就是找到了差異化和性價比的最大平衡點)。同時,京品家電還會得到京東家電給予的專屬優惠。

這一點就回到了我們的上文“最後一屆低價雙11”,消費者買家電,還不上車就晚了,錯過可能就不止再等一年了。

總之定價,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根據自身的成本和市場的情況,按需適時定價、波動定價。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很難做到。過往在傳統商業時代,廠商往往是憑藉經驗拍腦袋做定價決策,而今天像京東這種平臺有幾億商品和幾億消費者的數據,可以依據大數據和算法,對商品進行“智能化”的定價,就是動態定價策略。

所以, 從更高的層次來看,京東定價權對行業的結構優化和運力(這裡的運力指運轉,而不是運輸,當然包含了運輸)升級,也有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