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軍鬆錦大戰,明朝手握13萬大軍,為什麼還敗給了清軍?

彭國放


松錦大戰,對於明帝國而言,是一場無奈的戰爭,從一開始,它就註定會是失敗。因為。 明帝國如果不救援錦州,那錦州就會坐困而亡;如果去救援錦州,那就意味著明軍主力要遠赴關外四百里,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這正是滿清所想要的。

在松錦會戰時,大明帝國的洛陽已經失陷,開封也被久圍,整個中原幾乎不保,明帝國軍事主力卻還要遠赴關外四百里與敵人展開大會戰,這種做法,就相當於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與敵人開展決戰,不敗才有鬼呢?

另外,洪承疇所集結的八鎮13萬軍隊,有隻是名冊上的兵力,他實際所擁有的兵力,其實不足在冊兵力一半,更主要的是,就是這實際上存在的一半兵力,又有多少合格的士兵呢?這個數字恐怕又是遠遠少於這其中的一半。既然如此,在松錦戰役中,明帝國在兵力其實處於絕對的劣勢。



在這種背景下,洪承疇救援錦州時,完全是一種應付差事的行為;總而言之,他也知道救援錦州那是必敗無疑,除非滿清自己決定撤軍。所以,當他到達寧遠城後就不再前進。美其名曰:穩紮穩打。實際上呢?這與從前袁崇煥的戰略一樣,總而言之率主力出戰凶多吉少,呆在城裡那才安全!

但問題是,當時滿清在西面征服了蒙古諸部,在東面征服了朝鮮,毛文龍的遊擊部隊也在毛文龍被殺後投降了滿清,可以說,皇太極已經沒有後顧之憂,還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所以他一直把軍隊駐紮在錦州城下,說死說活,就是不撤軍。

在這種背景下,洪承疇在寧遠呆了半年,滿清卻還是死圍著錦州城不撤軍,於是洪承疇自然只能硬著頭皮救援錦州去。雖然後世人在說起洪承疇被迫出城決戰時,把他怪罪於崇禎皇帝瞎指揮洪承疇,才搗致松錦會戰的失敗。

但實際上,這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因為,洪承疇所謂的與滿清穩紮穩打,其實就是坐等滿清自己撤軍。但問題是,滿清死活就是不撤軍,洪承疇也只能選擇趕鴨子上架。



其實嘛,松錦會戰,說到底就是明帝國軍事主力與滿清軍事主力在平原上展開的一場面對面大決戰,在這過程中雙方誰也沒有取巧的地方,只能拼雙方軍隊的野戰能力和總人數,而這兩項,明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所以,戰爭還沒有真正開始,明帝國八鎮總兵就有六鎮總兵率軍集體逃跑了,剩下的兩鎮總兵隨洪承疇撤到附近城裡困守孤城。逃跑的六鎮軍隊,大都被滿清趁亂殺得一蹋糊塗;而困守孤城的兩鎮軍隊,都坐困而亡。


我是趙帥鍋


松錦大戰,明朝投入兵力13萬,清軍大約10萬,光從數量上看明軍有優勢,但質量上,明軍以步兵為主,清軍清一色騎兵,騎兵和步兵戰鬥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明軍是洪承疇從陝西帶來的,兵員大部分來自陝西一帶,他們內心裡十分不情願到遼東與清軍作戰。而清軍作戰目的很明確的,他們就是要掠奪大明朝的人財物。從軍隊士氣上看明軍不如清軍。



綜合考量,清軍佔優勢,明軍處於弱勢。

弱勢的軍隊不見得一定打敗仗。明軍主帥洪承疇對雙方的優劣是清楚的,清軍騎兵長於野戰,明軍步兵長於守城。所以,開戰之初,洪承疇堅守寧遠,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向東推進。清兵沒有機會發揮優勢,雙方處於膠著對峙狀態。

戰爭的費用是相當大,而且當時處於小冰河期,大清和大明一樣,災荒不斷,經濟都很困難。最後是誰挺不住了,誰就會敗下陣來。結果崇禎挺不住了,他再三催促洪承疇發兵解錦州之圍,快速解決問題,儘早結束戰爭。洪承疇無奈,只好改變戰術,主動出擊解錦州之圍。



皇太極圍困錦州的目的,其實就是採取圍點打援戰術,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明軍主動出擊,正中皇太極下懷。

清軍作戰糧草都隨馬攜帶,明軍是步兵,糧草要靠運輸保障,隨身攜帶的口糧十分有限。洪承疇這次出擊只帶三天的口糧。

皇太極抓住了明軍的弱點。他先是派人搶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然後又在錦州、松山城以西,一直到海邊挖三道壕溝,截斷明軍運糧通道。



明軍因為斷糧,軍心不穩。洪承疇叫來各位總兵研究對策。洪承疇的意思是背水一戰,但大部分總兵的意見是撤回寧遠,洪承疇無奈只好同意撤兵。計劃撤兵時間是第二天上午,有兩位總兵帶著自己部下頭天晚上就開撤,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吳三桂,不明真相的明軍士兵,以為敗逃,也加入了逃亡隊伍。士兵相互踩踏,死傷無數。皇太極料到明軍會趁著夜色退兵,埋下伏兵,趁機追殺,明軍大敗。

戰爭打的不但是軍事,還有經濟,如果大明經濟能堅持住,崇禎能堅持住,按照洪承疇的戰術打下去,明軍不會輸。可惜崇禎沒能堅持住。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松錦大戰,明朝拼湊了最後一支野戰軍團去和清軍作戰,起因是清軍圍困錦州城,祖大壽告急求救。所以,這最後一支野戰軍團,約有十三萬人,從鎮壓農民起義的前線被拖到遼東戰場送死。因為崇禎已經瘋了,他如同一個賭徒一般,以僅剩的野戰軍團作為賭注,妄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清朝。所以,松錦大戰堪稱一場決定國運的大兵團之戰。

話說這個時候明朝也該亡了,因為大量有戰鬥力的部隊都被清軍收了人頭,能用於作戰的只剩這一支部隊。這個節骨眼只要是明白人都會知道輕重緩急,必須保住這棵救命稻草,但是崇禎偏偏要他們去送死。因為通過明清一系列交鋒,清楚的說明了清軍戰鬥力更強,明軍只有送人頭的粉,所以這個時候應該立刻同滿洲人妥協,爭取苟延殘喘得機會,先鎮壓起義軍再同清朝撕破臉。可是崇禎偏不,所以崇禎是作到最後把自己給作死了。

至於松錦大戰為何會清軍勝利,也就是兩點原因:

第一,明軍其實已經是由一個個軍閥為主組成的,主力部隊也是對效忠於這些軍閥的私人僱傭兵。對於軍閥來說,他們對國家並沒有什麼忠誠可言,只有個人利益,在危急時刻,這幫軍閥第一時間想的是跑路而不是反擊,所以清軍抄了筆架山斷了明軍後路之後,明軍就如同炸營一般崩潰。

第二,清軍戰鬥力、火力完全碾壓明軍。清初八旗兵可以用弄不來形容,而且那群基層將領一個個都是崇尚個人勇武的武夫,打仗時候衝鋒在前激勵士氣,以戰死沙場為榮。而且,由於清初八旗兵耕戰一體不存在經濟問題,所以八旗軍士往往能獲得更好的鎧甲、武器,以及接受更好的軍事訓練,而且由於八旗軍功激勵制度,更能讓兵士們賣命。

在火力上,由於明朝重金培養的炮手、鑄炮工匠以及明朝高薪聘請的葡萄牙顧問因為待遇問題反水投了皇太極,後金擁有了東亞大陸上最強的炮兵部隊。松錦大戰期間爆發了東亞大陸上規模最大的炮戰,明軍雖有數千件火炮,但是隻有十六門紅衣大炮可以威脅到清軍,而且由於炮手素質問題,這十六門紅衣大炮能否威脅到清軍都是未知數;而清軍雖然只有六十門紅衣大炮,但是每次齊射炮彈都能落到明軍頭上。最終,清軍兇猛而又精準的炮火摧毀了明軍抵抗意志,明軍最終全線崩潰。

經過統計,此戰清軍共斬首五萬餘級,數以萬計的潰兵被淹死在海里,僅僅兩百餘人從海上逃脫;吳三桂、王樸等將領僅以身免;而大量分散逃跑的明軍又被清軍殲滅,可謂慘敗。所以松錦大戰清軍消滅了明朝最後的野戰軍團,明朝也就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境地,而清軍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人數是一個重要因素,卻並不一定是一個成正比例相關的因素。

明廷自萬曆薩爾滸慘敗以後,野戰部隊已經損失殆盡,遼東戰場的局面已經全面退未守勢。



二十幾年的連戰接敗的畏敵心理形成

從萬曆到天啟再到崇禎的二十幾年間,明軍對上清軍,最好的戰績也就是守住城池關隘,阻退敵人而已,至於野戰,再沒有哪支部隊敢出擊迎敵了。這是一種士氣的此長彼消,因此在明軍內部形成了誇張的『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誇張論調。

從士兵到將軍、從將軍到領兵的文官總督,心態大多如此,整個軍隊系統內部,已經諱言與滿清決戰,更多的是積極防禦,寄希望於拒敵於險要堅城以外而已。

在這種消極的心態影響下,大明軍隊已經喪失了最起碼發動戰爭的勇氣,這樣的軍隊,哪怕有100萬人,也是無法取得什麼輝煌戰績的。


明軍內部腐化和而無戰鬥力

明末的軍隊,雖然在衛所制下衛兵不堪任用的情況下,大量補充了募兵,以及袁崇煥打造關寧錦防線時,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但實際上,軍隊內部的腐化依然很嚴重,吃空餉的情形蔚然成風,已經形成了地方勢力集團,而中央財政也日益艱難,長期拖欠軍餉,更加導致邊軍的不滿。

軍隊如果沒有有力的後勤保障,是很難形成戰鬥力的,何況明軍士兵除了各未中上級軍官的家丁以外,其實是毫無戰鬥力的。諸如李成梁的遼東鐵騎,以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其實都是家丁,且規模也只維持在3000人左右。

松錦之戰時,洪承疇十三萬大軍,真正能夠形成規模戰鬥力的部隊不會超過三萬人,且主要也是以步兵為主,騎兵很少。(騎兵實在太貴)

戰事初期,明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戰果並不可觀,但就是這樣的情形,致使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盲目樂觀,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當然明中央考慮長期戰爭損耗太大,財政支持不住,可倉促行軍,卻被皇太極包圍在了松山,洪承疇無奈只得在松山於敵展開決戰。

此番決戰,明軍既沒有援軍,也沒有堅城可以依託,同時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也被清軍奪取。明軍缺點暴露無遺,處處都是破綻,很難不被清軍擊敗。最終也唯有吳三桂部逃回來山海關,自此明軍邊軍盡喪,關寧錦防線土崩瓦解,只剩下山海關成為清軍入關的障礙。

這一戰典型的圍點打援,圍住祖大壽的錦州,隨後與前來解圍的明軍於松山一帶決戰,明軍本就士氣不足,對清軍有畏懼,在此情形下被逼決戰,不敗才怪了。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第一,清軍實力當時本來就比明軍強,清軍出動十幾萬兵,大部分都是披甲兵,職業兵,。明軍13萬兵,實行家丁制度,披甲才多少,有沒有一萬披甲都不好說。

第二,戰略問題,本來清軍就勢大,並且皇太極圍點打援呢策略也得到了實施,明軍其實相當於被迫同清軍野戰,野戰不勝後勤乏力的情況下撤退又沒安排好。

第三,內部問題,清軍當時皇太極可以說滿清最雄才大略之主,內部齊心協力。而明軍呢,崇禎有名的志大才疏,洪承疇水平倒是沒問題,私心太重,外有崇禎,太監監軍搗亂,內部軍閥林立,士兵戰力不強。崇禎末期,明軍軍閥化已經很明顯了,雖然吳三桂為救舅舅,曹變蛟等人當時也還算英勇,但其他實力派軍頭消極逃跑,不敗才怪了。


基層媒體人老九


真的不可思議唷!堂堂大明王朝,打世界列強打得是有頭有尾的,咋就打殘不了滿土蠻泥巴族,反而自己還要慘敗呢?真是丟人丟人吶!


ZFR1412


人多管屁用 關鍵得看誰來帶兵 馮勝 藍玉 常遇春 徐達 要這種水平的人帶病 怕是努爾哈赤也得去跟沙皇掙地盤去了


空不自空自空不空


人數往往不是戰爭中的決定性因素,這種失敗沒啥奇怪吧?何況當時的戰場本來就是清軍主攻明軍主守的。


張148459315


明軍內部必有內奸出賣,不然在筆架山的糧草物資,清軍怎麼知道的


繁榮富強73095762


最主要是崇禎皇帝瞎指揮,一再要求洪承疇和清軍決戰,改變了洪承疇穩打穩紮的戰術,以己之短對敵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