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發展紀實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的領導下,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探索強校興校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圍繞“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管理;內積文化,外樹品牌,實現規模與內涵並舉”的目標,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圓滿完成“十二五”發展規劃,迎來“十三五”良好開局,為培養行業人才,服務貴州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電梯實訓課程講解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汽車維修實訓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技能大賽現場

推進專業結構調整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近年來,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順應產業調整,助推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

4年前,來自銅仁市司南縣的周廣源第一次來到貴州機械工業學校(更名前)時,便決定選擇這個從沒聽說過的“電梯維修與保養專業”。

經過三年的學習,周廣源如今已升入高職繼續學習“電梯維修與保養”,還曾獲得學校技能比賽中相關項目第一名的好成績。“曾與我一同就讀中職的同學們都在外面找到了好工作,我認定選擇的專業沒有錯,我要努力讀完高職,儘快實現自我價值。”周廣源說。

據瞭解,在長時間調研後,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率先在全省職業學校中開設了“電梯維修與保養專業”。“中職課程中很少有開設這個專業的,而我們要求在專業設置上緊緊圍繞“職業”二字,緊貼社會需求。”據電氣自動化系主任劉忠翔介紹,2015年時,經統計全國在電梯行業上有50萬的人才缺口,如今在貴州省有接近7萬臺電梯,隨著新樓層的建設,電梯數仍在不斷增加中。“按25名電梯工作人員一臺電梯計算,外加輔助人員,每年我省在該行業的人數缺口約在3000人左右,就業前景良好。”

據介紹,2016年以來,該校在電氣自動化系建立了大數據呼叫中心並實現了運營,還與企業合作開辦海星班,開設機器人專業等,與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辦日立電梯班,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合作模式不斷優化。

該校校長武斌儒介紹,學校始終保持服務產業意識強、點位高的特點,主動調整專業規劃,緊盯產業發展優勢。“我們緊盯貴州發展戰略,緊盯如今發展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以及無人機、軌道交通等行業,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隊伍結構、空間佈局,從傳統專業逐步走向現代化專業,中高職並舉走向同步協調發展,努力讓辦學不滯後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武斌儒說。

據瞭解,結合“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該校逐步對專業進行調整和優化,在原有的數控加工技術、機械製造、汽車製造與檢修、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等傳統專業基礎上,開設了工業機器人、3D打印、激光打印、電梯裝調與維護、大數據呼叫等專業及課程。並於2016年12月,開設了中國西南地區首家電子競技專業。

根據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及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要求。目前,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已經形成了以數控加工技術為龍頭,機械製造、汽車製造與檢修、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焊接技術為骨幹,其他工業類專業為支撐,涵蓋工程管理、旅遊、計算機信息、物流、製藥等其他領域,形成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五個大類21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群。

本著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原則不斷深化校企合作,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通過搶抓機遇與企業合作,讓企業充分參與辦學。該校產教深度融合,更利於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研發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目前,興富祥、大連機床、廣州數控、富士康、科倫電子等“實力派”企業與該校建立了穩定而深度的合作關係。同時,學校還積極與企業共謀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邀請企業專家直接參與教學大綱、計劃、教學內容的制訂;參與“訂單班”的教學與管理;根據市場和產業發展趨勢指導辦學,學習參與產品研發和工藝設計、改良。

為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該校在實現真設備操作、真項目訓練、真環境育人上不斷努力,如今,實訓實驗室及理實一體化教室不斷增多、面積不斷擴大。新設名師工作室1個、理實一體化教室7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2個。目前學校擁有實訓實驗面積20000餘平方米;實訓基地9個,其中2個是國家級實訓基地;實訓實驗室50個,能支撐學校4個重點建設專業實訓和相關專業群實訓;校內實訓基地儀器設備也達到了422臺套,為大力推行“做中學、做中教”的人才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礎。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建築工程測量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製藥工程實訓

師資建設穩步推進

“人才強校”戰略顯成效

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與學生的能力提升息息相關。在師資上,裝備製造職業學院首先經歷了人才的“緊缺期”。為此,“十二五”期間,該校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在職教師進修碩士研究生,對拿到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教師予以獎勵,同時將學費全部報銷。

隨著學校辦學聲譽的提升,貴州職業教育辦學的改善,出現了“孔雀往‘貴’飛”的現象,不少外省青年開始走進貴州的職業教育。此時,該校也大力引進碩士研究生與雙師型人才。如今,引進的和自身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比例接近1:1。

“從原來只有1名研究生,到現在擁有接近60名研究生,下一步,我們要繼續進一步加大研究生的比例。在‘十三五’期間,讓擁有研究生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的隊伍佔整個教師總數的70%。同時,也要實現博士的零突破。”武斌儒說。

通過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從數量和質量上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採取“送出去、引進來”等措施打造師資隊伍,出臺教師學歷提升辦法、學術成果獎勵辦法、雙師型教師建設方案,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能手評選等制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現有教師中,專業帶頭人8人,骨幹教師21人,“雙師型”教師49人,“雙師型”教師比例26.1%。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有50人,佔教師總數的26.6%。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大幅度提高,年齡、知識、職稱等結構更趨合理。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也積極選派優秀教師到其他院校及企業學習,通過採取各種形式的培訓對中青年後備幹部進行素質能力提升,積極選派優秀教師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同步小康工作隊,在基層鍛鍊教師隊伍。

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措施,該校教職員工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該校現有全國機械高中職教育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3名、委員2名,國家、省級技能大賽裁判27名,全國機械職業院校教師技能大賽技術專家6名。學校教師主持、參與教育部《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制定等科研項目2項、省級職教項目6項,校企合作辦學項目30餘項,主編、參編、主審中高職規劃教材13部,自編校本教材27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取得專利和發明13項。

同時,該校新增了高新技術考試站、安檢考試工作平臺、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站等培訓資質,部分工種也從原來的初、中級鑑定等級提升到初、中、高級鑑定。鑑定人數突破了每年2697人次的歷史新高,其中對外鑑定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達到888人次;鑑定工種數達到了32個。2016年,該校申請的電梯維修與調試國培項目已獲批准。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方便了師生的職業技能鑑定,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培養行業人才 服務貴州發展

數控機床實訓基地

精準發力

扶貧足跡遍佈貴州深度貧困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近年來,學校舉全校之力,拔“窮根”育“匠人”,主動投入到職教扶貧攻堅的大決戰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樹立了貴州職教扶貧的標杆。

學校宣傳部部長蔣永彪介紹,近年來,學校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響應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大力擴大精準扶貧招生範圍。2015年,該校開始招收“威寧班”、“赫章班”學生。2016年,學校招收了430餘名威寧、赫章籍學生,並招收冊亨、望謨、臺江等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班學生。2017年,該校精準扶貧招生區域在原基礎上增加了晴隆、冊亨、望謨三縣,招生400人,其中威寧縣100人、赫章縣100人,晴隆、冊亨、望謨三縣共200人。該校精準扶貧班的學生穩定率為100%,今年上半年,該校首屆精準扶貧班學生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

學校通過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就業、精準培訓為“五大抓手”,使精準扶貧工作更“精準”。對這部分學生實行全免費教育,並留出最好的專業,配置最好的資源,採取“雙導師”制,通過助學、助幫、助規劃的“三助”工作形式,讓他們畢業後有好的技術、好的工作、好的人生態度,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為保障貧困學子在校能安心就讀,學校還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免除學雜費,提供勤工助學崗位。保證了貧困但品學兼優的學生順利完成在校兩年的學習生活;採取“工學交替”、引進企業開展“冠名班”、“訂單班”等方式進行資助。學校先後與近10家企業合作,資助學生工裝,發放獎、助學金,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優先接納貧困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通過獎、勤、助、補、免等一系列資助措施,資助其脫貧。此外,學校按照省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的相關要求,積極開展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精準資助工作,連續兩批共為350名學生辦理了精準資助業務,累計發放精準資助66.5萬元,做到“應助盡助”。

王超是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威寧班”2016屆電梯應用專業的一名學生,來自威寧縣石門鄉的他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同學們眼中的榜樣。曾因貧困打算輟學的他,卻在2016年的夏天與學校“結緣”,從而徹底地扭轉了人生。“學校得知了我們的情況,就推薦我和同鄉的學生一起免試進入了機電安裝與維修精準扶貧班學習。在學校,我們領到國家的助學金,還有每月200元的生活補助。老師對我們也特別關心。”王超說,學校給了他機會,他就要抓住機會好好學習,才不辜負所有的支持與期盼。在學習上,他認真鑽研學業,積極參與課程實訓,掌握了新媒體的基本應用,不斷練習英語口語以提升自己。在本學期的校運會上,他還承擔起了為賽事拍照的工作。“以前哪裡會拍照,連相機都沒摸過,拍照技術都是老師閒時教我的。”

該校攻堅克難,深感教育精準扶貧之責,扶貧足跡遍佈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地區、畢節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十幾個國家級貧困縣。

學校壓縮行政經費擠出專項扶貧資金,先後到威寧、六枝、赤水、從江、荔波等深度貧苦地區開展幫扶工作。每年還組織教職工為貧困地區進行捐款,並派出優秀教師進行同步小康駐村、駐校幫扶工作,為他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深受當地群眾好評,受到上級部門表彰。

通過“1+2”聯動模式的工作方式,學校貧困學生不僅在生活上得到了幫助,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思想道德教育層面也得到了提升,湧現出了不少身貧志堅的學生。其中,該校學生肖松自主創業的事蹟受到2017年2月23日《人民日報》關注報道,成為全國中職學生“感恩奉獻”的楷模。曾經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的學生李明楊由於技術突出被破格留校實習當上實訓老師。

肖松等同學只是近年來學校7300餘名學生代表,他們走出學校以後,繼續傳承著裝備製造業的血脈,傳遞著自強不息的匠人精神。

【新時代 新目標】

牢記囑託 再接再厲

向著新的目標邁進

經過兩年的砥礪發展,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作為首批省級示範校、第三批國家級示範校、貴州省裝備製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牽頭單位和貴州軍民融合產業聯盟理事單位,將一如既往、繼續前行。

“我們要不斷培育更多技術型人才。盯緊貴州發展的戰略目標,打造貴州一流、西部領先,乃至在全國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學校,不斷深入教育扶貧,給更多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實現人人受教育,帶動更多的家庭脫貧。”武斌儒說,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導下,圍繞“強基礎、調結構、提內涵、優服務、重開放、促跨越”的發展思路,與時俱進,在美麗中國夢的期許下奮力實現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新的藍圖,向著國家前列、世界前列的目標把學校辦好。

(本報記者 劉伊伊 鄭 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