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花卉冊-1》

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花卉冊-2》

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花卉冊-3》

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花卉冊-4》

筆墨的造型,水墨的雕塑,南京的中國畫大家


《蒼鷺》

作畫的時候,我無心去搞那些因特殊技法而得到特殊效果的製作,對我來說,那些往往“不可告人”的製作“訣竅”,對自己一貫追求的水墨寫意狀態和效果無益。我始終追求一筆一筆地“寫”,一種丟開了虛擬式的“線形”、如雕塑般“體積”化表現形象的自由的“寫”。我認為,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講究品位、做派和質量的“寫”,是傳統筆墨的精髓,雖然它看似“老邁”,但它的潛能造化是無限的,只要自己的覺悟到了,有緣與它親近,就有可能從它那兒得來貨真價實的東西;就有可能讓自己的筆下煥發出純正的筆墨意氣;就有可能在畫裡造就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寫”法來。

無論什麼樣的“寫”法,都必須發揚“寫”的純正品格,把自己畫外要尋求的東西、畫時要動用的東西、畫裡要造就的東西都一一修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品高質潔,通透合一,真正達到一種新的、無法替代的、與“傳統筆墨精髓”有了或異曲同工、或異工同曲、最好是異曲異工之妙者,那才有意思。

用普普通通的水、普普通通的墨、普普通通的筆和普普通通的紙去“寫”普普通通的人,算是我的一個“訣竅”,我覺得這樣做比較乾脆,如同把自己擱在一個“無依無靠”的地方,想要做點什麼全憑老老實實、堂堂正正地幹,沒機會投機取巧,特別能激發自己的潛能。與此相反,在作畫的過程中,我則喜歡有些“原形”作為參照,畫裡的東西再怎麼“高於生活”,也要先在畫外的“生活”裡搞到些“源於”的東西,有個眼裡瞧得見模樣、手上能開弓瞄射的“靶子”,否則,會覺得自己是在搞“空手道”,沒有“對手”瞎使力氣,沒有“靶子”胡亂放箭,沒有“面壁”和“破壁”的感覺比較,不過癮。所以至今,我依然捨不得離開寫生這片“快活林”,因為我依然能在這裡享受到“目中無人”、超越模特兒的精神快感;享受到與“真實”打擂臺、重新塑造真實的艱辛過程;享受到在“基礎”的平地上創建自由空間的無窮樂趣;享受到有根有據地將自己的理想在藝術表現中加以實現的勞動果實。

我的所謂“水墨雕塑”,僅是我喜歡的一張弓箭,我極力造就它們,就是為了自己能既自由自在又箭無虛發地去射自己想射的“靶子”,因為我相信,天底下的“靶子”都有著最致命的10環,能夠成就出箭箭射中那個10環的手段,才不枉此弓、此箭、此靶、此射。至於那些射靶子手段之上的各種精神、思想、主義等心境方面的東西,則是在真正有了射準“靶子”的手段之後才談得上,而且可以肯定,10環的心境必然和10 環的手段生長在一塊兒,絕對是“門當戶對”的,3環、5環的手段裡面絕無10環的心境可言,無論是多麼漂亮的精神、思想和主義,都填補不了這其間明擺著的差距。

周京新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政協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江蘇省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江蘇省高校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美術創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畫作品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