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對睡眠的影響|溫故知新

導讀

睡眠紊亂在抑鬱患者中相當常見,可能誘發自殺等嚴重後果;中段失眠則是抑鬱最常見的殘留症狀。理論上,所有抗抑鬱藥均可改善失眠。

短期治療中,具有激活效應的抗抑鬱藥(如氟西汀、文拉法辛)可擾亂睡眠,另一些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鬱藥(如多塞平、米氮平、曲唑酮)可迅速改善失眠,但卻可能導致過度鎮靜。抗抑鬱藥還可誘發或加重不寧腿綜合徵等睡眠障礙,進一步損害抑鬱患者的睡眠質量。

使用低劑量抗抑鬱藥治療失眠在臨床中可行,但存在若干注意事項。

睡眠症狀在抑鬱患者中相當常見,而抗抑鬱藥也可對睡眠造成不同影響。一項發表於Curr Psychiatry Rep的綜述中,Adam Wichniak等回顧了近期探討抗抑鬱藥如何影響睡眠的研究,並總結了抗抑鬱藥在治療失眠中的應用。以下為作者的主要觀點。

抑鬱患者的睡眠特點

多導睡眠圖(PSG)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信息。基於PSG,重要睡眠指標及其定義如下表:

抗抑鬱藥對睡眠的影響|溫故知新

一般而言,抑鬱患者的睡眠連續性、睡眠深度及睡眠階段分佈均存在異常,如下圖,包括睡眠連續性紊亂(睡眠潛伏期延長、入睡後清醒次數及總時間延長、晨間早醒)、深睡眠(慢波睡眠)減少,REM睡眠脫抑制,包括REM潛伏期縮短及首個REM睡眠期的延長。

抗抑鬱藥對睡眠的影響|溫故知新

抑鬱患者多導睡眠圖例

視抑鬱發作的嚴重度而定,抑鬱患者存在失眠的比例為60-90%;雙相抑鬱患者中,60%存在失眠,另有20-30%存在睡眠增加及日間嗜睡。很多患者的睡眠紊亂可隨著抑鬱症狀的改善而緩解,尤其是患者重拾日常活動的興趣及樂趣之後。然而,也有一些患者的失眠也可能持續存在:STAR*D研究中,中段失眠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抑鬱殘留症狀,79%的患者仍或多或少存在這一問題。

持續存在的失眠症狀可能導致臨床不良轉歸,包括自殺風險的升高。

抗抑鬱藥對睡眠的影響

常用抗抑鬱藥對主要睡眠指標的影響如下表:

抗抑鬱藥對睡眠的影響|溫故知新

總而言之,某些抗抑鬱藥可導致睡眠質量的惡化,包括SNRI、NRI、MAOI、SSRI及具有激活效應的TCA,其主要機制為激活5-HT2受體及增加NE/DA能神經傳遞。此前的一項綜述顯示,接受SSRI及SNRI治療的抑鬱焦慮患者報告主觀失眠及日間嗜睡的比例最高。另一方面,具有抗組胺效應的藥物,如鎮靜類TCA、米氮平、米安色林,或具有較強5-HT2受體拮抗作用的藥物,如曲唑酮及萘法唑酮,均可快速改善睡眠,一些患者在首次服藥後即可見效。

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顯示,接受SSRI治療者出現失眠的比例為17%,高於安慰劑組的9%;日間嗜睡方面,兩組分別為16%和8%。失眠比例最低的SSRI為西酞普蘭,低於2%;使用高劑量氟伏沙明治療強迫症時,受試者出現失眠及日間嗜睡的比例分別高達31%和27%。

對於SNRI而言,使用文拉法辛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時的失眠及日間嗜睡比例最高,均為24%;左旋米那普侖的上述兩個數字最低,均低於2%。

與SSRI及SNRI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鎮靜類抗抑鬱藥(如米氮平及曲唑酮)在治療期間引發失眠的比例非常低(<2%),而日間鎮靜的比例極高:米氮平為54%,曲唑酮為46%。

對於存在失眠主訴的抑鬱患者,通常建議優先選擇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鬱藥;除了可以快速減輕患者的痛苦外,選用這些藥物可顯著減少苯二氮䓬類藥物在抑鬱症患者中的使用。儘管SSRI/SNRI聯合苯二氮䓬可有效改善治療早期的焦慮及失眠症狀,但很多患者在14-28天后並不能停用苯二氮䓬,進而面臨依賴的風險。然而,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鬱藥也可能引發過度鎮靜,影響社會功能,造成被動減藥,升高病情波動的風險。此外,米氮平還可導致體重增加。

對於存在失眠症狀的抑鬱患者而言,阿戈美拉汀也可一試。該藥為非鎮靜類抗抑鬱藥,可通過激動褪黑素M1及M2受體,以及拮抗5-HT2C受體改善睡眠,而不升高過度鎮靜及體重增加的風險。阿戈美拉汀治療並不抑制REM睡眠,而是修復睡眠節律,增加慢波睡眠的數量,改善日間警覺性。

多作用機制抗抑鬱藥伏硫西汀可能對睡眠具有不利影響,但僅限於高劑量下。根據FDA臨床研究登記中心的數據,伏硫西汀治療過程中出現失眠或嗜睡的比例低於SSRI及SNRI。

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鬱藥可通過誘發或加重睡眠障礙,進一步損害睡眠:

▶ 米安色林及米氮平可誘發不寧腿綜合徵(RLS),比例可能高達28%;此前也有SSRI及文拉法辛誘發RLS的報告。

▶ SSRI、SNRI及TCA可誘發或加重夜間磨牙及REM睡眠期肌張力調節紊亂,進而加重REM睡眠期行為障礙。

▶ 儘管抗抑鬱藥可用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但這些藥物可能誘發夢魘,而米氮平治療時最常出現。

▶ 可導致體重增加的抗抑鬱藥禁用於睡眠呼吸暫停患者;這一睡眠障礙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發病率很高,但臨床重視度不足。

目前主流指南強烈建議,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作為失眠的一線治療手段;然而,臨床中使用藥物治療失眠的情況仍極為普遍,包括苯二氮䓬及非苯二氮䓬類助眠藥(如唑吡坦)。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鬱藥有時也用於治療失眠,但僅有多塞平獲FDA批准治療維持期失眠,而該類別的其他藥物並不推薦用於改善失眠。

然而,若患者在接受CBT-I治療的同時,每週仍有3-4個晚上需要助眠藥物,鎮靜類抗抑鬱藥則是有價值的失眠治療手段。對於共病心境或焦慮障礙的失眠患者而言,抗抑鬱藥可同時改善共病;由於這些患者更容易出現鎮靜藥物依賴,使用抗抑鬱藥或許可以降低這一風險。另外,對於很多失眠患者而言,其生理指標如激素分泌、代謝率等均與抑鬱患者類似,即高喚起狀態;從這個角度出發,使用抗抑鬱藥治療也可能有利。

治療失眠時,抗抑鬱藥的劑量往往很低,如多塞平3-6mg,或曲唑酮25-50mg。然而:

▶ 這一低劑量僅適用於原發性失眠;若共病心境障礙,則應使用推薦治療劑量;

▶ 只有在聯合CBT-I的情況下,才應使用此類治療。若患者使用了限制床上時間、控制刺激因素等技術後,低劑量的藥物即可起效。

▶ 使用抗抑鬱藥治療入睡困難時,服用時間應遠遠早於那些「專業」鎮靜助眠藥,一般在睡前2小時及以上服用。

總體而言,抗抑鬱藥治療失眠較為安全,甚至適用於鎮靜助眠藥存在禁忌證的患者,如有酒藥濫用史的患者,但仍需關注副作用及藥物相互作用,尤其是曲唑酮(延伸閱讀:氟西汀聯用曲唑酮:症狀加重誰之過)。對於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患者的失眠,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尤其是喹硫平)的使用日益廣泛,但低劑量抗抑鬱藥可能同樣有用,且不升高心境轉相風險。還有研究顯示,晨間使用5-10mg西酞普蘭的療效理想,可作為鎮靜類抗抑鬱藥的替代手段。

結語

睡眠紊亂是抑鬱的核心症狀之一,此類症狀的改善對於緩解具有重要意義。短期內,抗抑鬱藥可能損害或顯著改善睡眠。針對抑鬱共病失眠患者,可優先考慮使用鎮靜類抗抑鬱藥,但其過度鎮靜的效應可能對長期治療構成干擾。

使用低劑量抗抑鬱藥治療失眠時既可單用,也可與其他抗抑鬱藥聯用。對於失眠症狀持續2-4周及以上,在使用CBT-I的情況下每週仍有數天需用藥的患者,低劑量抗抑鬱藥是有價值的治療選擇。

文獻索引:Wichniak A, et al.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on Sleep. Curr Psychiatry Rep. 2017 Aug 9;19(9):63. doi: 10.1007/s11920-017-0816-4. Revie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