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封信|黎曼猜想和認識的延展(下)


第196封信|黎曼猜想和認識的延展(下)

吳軍

第196封信 | 黎曼猜想和認識的延展(下)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黎曼猜想。黎曼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奠定了非歐幾何分支的黎曼幾何的基礎,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黎曼幾何基礎之上的,此外他對微積分的公理化有很大貢獻。

黎曼猜想是他在當選普魯士科學院院士時,作為感謝,寫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提到的一個研究成果。當時他並沒有能證明這個猜想,只是感覺它是對的。在那以後,很多數學家試圖證明這個猜想。

這也讓它和大家熟悉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幾年前被證明的龐加萊猜想,並列為數學界知名度很高的三個猜想,也是7個千禧年問題之一,誰要是證明了這個猜想,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要講黎曼猜想,先要說說調和級數和歐拉的魔術。所謂級數就是將一個無窮的數列求和,比如等比級數:

1+1/2+1/4+1/8……

這個級數,沒完沒了地加下去之後,最後等於2。

而調和級數是正整數的倒數和,即:

Z = 1/1 + 1/2 +1/3 +……

如果Z也無限地加下去,到底會等於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那麼直觀了,因此這個古老的問題,直到14世紀時,人們還不知道它的答案,到底是無窮大,還是一個確定的值?

如果是一個確定值,那麼我們就說這個級數是收斂的,否則就是不收斂的或者叫做發散的。具體到這個問題,答案是後者,也就是說Z最後等於無窮大。後來歐拉把調和級數的問題稍作改變,改成正整數的倒數平方和,即:

Z(2)= 1/1^2 + 1/2^2 +1/3^2 +……

歐拉告訴大家,S(2)就等於了一個有限的數值,也就是說是收斂的。歐拉算出來它等於圓周率Pi的平方除以6。這個答案雖然是對的,但是歐拉的算法今天看來其實不嚴謹,因為他需要先證明Z(2)本身是收斂的,而不是無窮大,他的做法才有意義。正是這種不嚴謹,會導致我們下面要講的一些荒唐的結果。但不管怎樣,歐拉找到了一種計算這一類級數的方法。

再接下來,我們把上面這個級數再推廣一下,把它變成

Z(s)= 1/1^s + 1/2^s +1/3^s +……

即整數倒數的s次方之和,這裡面s可以是任何數,這個級數在數學上被稱為Zeta函數,Zeta是希臘字母ς(Zeta)的英文讀音。那麼這個級數之和是否有限呢?歐拉發現只要s大於1,它就是收斂的,存在有限的答案。如果s小於1,級數和就是發散的,結果是無窮大。

通常我們想到這一步就停止了,但是歐拉作為大數學家是很有想象力的。歐拉就在想了,如果s進一步縮小,變成了負數,這個級數會是什麼樣的?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一個很無趣的問題,因為它加來加去結果無非是無窮大。比如s=-1,這個級數就是1+2+3+4......,即正整數之和。我們可以更規範地把它寫成:

Z(-1)=1+2+3+4……

顯然,在現實世界中1+2+3......這種問題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歐拉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依然使用收斂級數求和的方法來計算它,就會得到一個荒唐的結論。

S(-1)=1+2+3+…… =-1/12,這樣,歐拉就如同變魔術一樣,把無數個正整數的和算成了負數。

至於這個結論是如何產生的,你不用太關心,總之是按照看似合理的一步步演算得到這個結果。你可能聽有些賣弄學問的人說過,所有自然數之和等於-1/12,就是從這裡來的。

造成這種荒唐結論一定有原因,或者說,歐拉的演算有疏漏之處。實際上歐拉的問題在於,他用了對收斂級數求和的方法計算不收斂的級數。我在《硅谷之謎》中講過,不能將有限世界的方法簡單地應用到無限的世界中,歐拉在這裡其實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類似地,歐拉還用同樣錯誤的方法得到了另一個荒唐的結論,即所有正整數的平方和等於零:

Z(-2)=1^2+2^2+3^2+…… = 1+4+9+16……=0

至於為什麼歐拉能夠得出這樣看似荒唐的結論,我們暫且不追究它的細節,這和前面一樣,只要假設級數發散時可以用級數收斂時的計算方法,就是這樣的結果。也就是說,一旦設定了前提,不論通過什麼邏輯得到什麼結果,在數學上都是行得通的,這是數學和自然科學本質的差別。

為了讓這樣沒有意義的結論變得有意義,歐拉作了一次我們昨天所說的函數定義的延拓,即把原本定義在s必須大於1基礎上的Zeta函數Z(s),定義的範圍(也稱為定義域)擴展到所有的複數範圍。

也就是說,s不僅能夠等於-1,-2,等等,還能等於虛數i,或者虛數i和實數的組合,比如0.5+2i。當然,對於Z(-2),Z(-3)這樣的函數值不能讓它們等於無窮大,那樣沒有意義,至於該等於什麼,用歐拉那種“荒唐”的解法,解出來是什麼,我們就承認它是什麼。

給定s不同的數值,Zeta函數Z(s)就能算出不同的值。對於某些s的值,比如說-2,-4,-6等等,Zeta函數的值恰巧是0。於是這些特定的s,就被稱為黎曼方程Z(s)=0的解,關於方程的解的概念是初中數學的內容,當然不是什麼新知識。具體到Z(s)=0這個方程,只要s是負的偶數,都是方程的解。這些解由於很快大家都發現了,因此被稱為平凡解。

那麼除了-2,-4,-6這樣的負偶數,黎曼方程Z(s)=0是否還有其他的解呢?1859年,黎曼在當選為柏林科學院的通信院士時,作為對這個崇高榮譽的答謝,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題為“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在論文中指出,該方程的非平凡解不僅有,而且都集中在複數平面的一條直線上,但是他沒有證明,因此這個結論就成了一個猜想。

後來人們根據黎曼的提示找到了很多非平凡解,它們都具有1/2+ yi這樣的形式,其中i是-1的平方根,y是某個特定的數字。由於裡面Zeta函數方程的解和素數的分佈非常相關,因此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有很多數學家研究這個問題,並且發現了15億個這樣的非平凡解,而且最大的一個解,數值本身已經很巨大了。

實際上,今天只要願意讓計算機不斷地計算下去,可以不斷得到新的非平凡解,而且這些解都符合黎曼的假設。可以講,在我們能夠搜索到的非常大的空間裡,到目前為止能夠找到的所有的解,都符合黎曼猜想,沒有例外。

接下來就有一個疑問,既然我們從來沒有找到不符合黎曼假設的情況,而且測試了很大的範圍,我們能否認為在現實世界中,黎曼猜想就是成立的,因此不再需要考慮它在數學上的正確性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一方面,在工程上和應用科學上,我們有時確實在使用還沒有證實的猜想。比如說,我們今天相信各種加密系統是安全的,那只是從工程的角度講,從科學的角度講,目前使用的各種加密方法都是能破解的,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另外,和黎曼猜想同樣有名的還有一個叫做“楊-米爾斯(Yang-Mills)理論”,這也和黎曼猜想一樣是七個千禧數學難題之一。這裡的楊就是指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米爾斯是他的學生。

這是一個現代物理學上的理論,雖然已經在現有的各種實驗中得到了證實,一些物理學家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在數學上嚴格證明它。也就是說,即使它在人類所知的範圍內沒有被證偽,但是和數學上被證明是兩回事。

今天,通過這些例子,特別是黎曼猜想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數學同實驗科學和工程上的區別,這種區別不僅僅在結果和精度上,更關鍵在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上。應該講,採用純數學的思維常常解決不了實驗科學和工程上的問題,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把這種思維的差異放大到各個領域,就會發現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常常需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們常常講有的人喜歡“鑽牛角尖”,其實有一大類鑽牛角尖現象的產生,是因為某些人把適合他們工作和生活的思維方式,用錯了場景。

比如一個會計算賬,根據會計規則,需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至少是整數位。但是你如果請別人幫助買一張飛機票,通常給人整數的錢就好了,如果一定要算得很精細,就沒有意思了。這就是將自己的領域知識用錯了場景。

但凡是一個職業人士,都會不自覺地犯這一類“鑽牛角尖”的毛病,自己認為是很嚴謹的專業做法和說法,在其他職業者看來,就是鑽牛角尖,因為後者希望對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專業概念的理解模糊點,粗糙點。

為什麼學理工的人更容易給人鑽牛角尖的看法?因為他們自己覺得很準確的思維方式,在別人看來完全不需要。因此,看人講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前一陣子黎曼猜想的熱門事件,也再次說明了不同知識之間的相關性。

明天,我們再通過一個具體的問題,談談數學和真實世界的差別,你會從中看到一個你想象不到的大世界。

祝 近安

2018年10月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