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年初星巴克上海2700平米的烘培工坊開業;

4月呷哺呷哺千平米的武漢店開業;

6月CoCo的300平米店在鄭州、山東淄博開業;

7月奈雪的茶在上海開出一間獨棟兩層小樓的店面,在寸金寸土的上海可謂大手筆了;

8月喜茶上海迪士尼“白日夢計劃(DP店)”開業;

曾經以60平米做到極致效率的雲味館,新開的店面也集中在80——150平米,一改往日備受矚目的小店經營模式……

餐企種種動作之下,是否意味著“大店”已經開始了重回消費者視線的步伐?

“大店潮”背後都有哪些商業邏輯?

1、服務主義“爛尾”,體驗主義“接棒”

以海底撈為代表主打服務的餐飲品牌曾一度成為最被推崇的對象,但近來風向似乎有變。

一直在強調服務標準化,但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海底撈,也還是有消費者站出來,表示對這種熱情的服務不適應:

優質的服務對於餐飲行業來說確實不可或缺,但“服務主義”似乎正在過時。

除了上述服務標準化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外,隨著90後逐漸成為主流消費人群,獨立空間、鮮明個性、自主選擇等關鍵詞逐漸被挑選出來,迭代後的消費人群對於“服務主義”並沒有更多的共鳴。

最近餐飲品牌TenderGreen和True Food Kitchen在美國大火,雖然它們定位不同、提供的食物也完全不同,但它們成功的原因之一,都給消費者提供了獨立自主、自由自在的消費體驗。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 Tender Green門店,右手邊是一個開放式廚房

而True Food Kitchen,不僅是餐廳外部環境、內部裝修、服務、還是食物都給消費者一種輕鬆、綠色、健康活潑的體驗。

來True Food Kitchen用餐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吃飯”,而是一件讓人享受時光的下午茶般的存在。

True Food Kitchen提供的食物也非常多樣,除了提供漢堡、披薩,還有沙拉、小吃、甜品、健康飲料、酒水,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多人用餐,都能夠得到滿足。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陳鵬鵬鵝肉飯店的創始人,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體驗過這兩家的服務後很有啟發:

“它們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珍貴的體驗,給予消費者自主掌控時間、步調的權力,不論堂食、外帶、外賣,消費者都可以舒舒服服的直接與食物打交道。”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 True Food Kitchen官網封面

陳鵬鵬總結道,美國餐飲的“快”已經從“速度”過渡到了“體驗上的優化”,因此它們擁有了一種綜合效率,創造出一種不做作的力量。

正如馬斯洛需求原理預示的那樣,在滿足了被尊重之後,自我實現成為新的需求點,而這一層次裡面就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等需要。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 馬斯洛需求層次

所以“服務主義”之後,“體驗主義”可能成為更貼近當下和未來的消費者所希望的存在。

“體驗主義”已經成為重要消費趨勢,國內的餐飲巨頭也正在進行佈局和鋪墊,眾多主題店、旗艦店、升級店面紛紛試水。畢竟體驗是需要空間的,只有大店才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配置出更優質的環境。


2、外賣和購物中心分流嚴重,流量拉鋸激烈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達到1662億元,2017年外賣市場規模達到了2052.7億元,而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會達到2430億元。

外賣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給了許多小品牌和新品牌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但也造成了市場分流越發嚴重,給堂食餐飲品牌帶來巨大壓力。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 飛速“奔跑”中的外賣

同時,2015年全國新開購物中心352個,2016年新開465個,2017年新開504個。

外賣崛起和購物中心增加同時加劇了消費人群分流,給獨立堂食品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許多品牌不得不通過擴大門店、提供更優質的就餐環境來增強影響力,以期在流量的拉鋸戰中贏得優勢。

3、消費升級大前提下品牌升級勢在必行

我們正身處中國第三次消費升級的浪潮中,顧客的消費價值觀正在從“擁有更多”到“成為理想的自我”,由“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消費價值觀升級。

因而消費行為也在轉變,消費者正在從對“價格敏感”轉變為“品質敏感”,從“追求稀缺”到“追求體驗”,從“注重實用”到“追求精神”。

所以,面對大背景的變化,餐飲品牌升級勢在必行,餐企需要提供更有品質的產品、更有體驗感的環境和服務,更有情懷和故事的品牌形象。通過開設品牌升級後的全新面貌“大店”,無疑能給消費者展現更好的品牌形象。

“大店”最終走向哪裡?

開設大店成為餐飲行業的重要趨勢,那麼未來,大店最終的價值和落點在哪裡?

現在的消費者,特別是90後主流消費人群都是越來越宅的,出門一定要有意義,否則寧願宅家裡,打遊戲、上網、追劇、餓了點外賣,多爽!

消費者憑什麼痛苦的離開家到你的店裡來呢?

你能提供給消費者離開家的意義是什麼呢?

喜茶創始人neo曾在媒體採訪中,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憑藉極具體驗感的空間!門店並非僅僅是提供座位的空間,而是作為品牌文化的起點和載體的空間。”

基於此,喜茶對於“大店”的打造正在學會“表達它自己”,表達喜茶的品牌價值。

上個月,喜茶在上海迪士尼小鎮開出了一家稱為“白日夢計劃”的DP店,DP 是 “Day Dreamer Project” 的縮寫,喜茶稱之為“白日夢計劃”。

你還在研究“小店”,餐飲巨頭們卻不約而同開大店了……

▲ 喜茶迪士尼店

Neo希望未來讓喜茶每個空間成為一個詮釋靈感的載體,將禪意、極簡、美學等元素融入門店設計,

最終讓喝茶這件事變得更酷。

從霍華德·舒爾茨的“第三空間”,到誠品書店吳清友的“場所自有精神”,到喜茶Neo的“品牌文化的起點和載體”,品牌對於空間的探索一直在進行。

不管是“飲”界的鮮肉喜茶、老大哥星巴克、活力小生coco都可,還是“餐”界的大董、呷浦呷浦、雲味館,餐飲品牌對餐飲空間的探索更是從未停止,反而愈見深刻極致。

但無疑,對空間的探索,是我們能贏得溢價的重要手段。

你對餐飲行業巨頭們紛紛開“大店”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