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年建成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

《成都市服務業發展2025規劃》 出臺,到2025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7萬億

核心提要

發展方向

圍繞城鎮化和產城融合的發展要求,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國際化發展

實現與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互動,帶動三次產業整體提升

三個轉變

擬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實現由面向區域到面向全球、由服務中心到服務樞紐、由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到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轉變

昨日,記者從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市服務業發展2025規劃》(下稱《規劃》)出臺。《規劃》站在“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新起點上提出,未來10年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務功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7萬億元左右;並擬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實現由面向區域到面向全球、由服務中心到服務樞紐、由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到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的轉變。

據成都市商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成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而言,現代服務業不僅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器和催化劑,更是參與全球分工合作、面向全球服務、體現全球價值的有效工具和載體。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以及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成都作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斷提高,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服務對象和服務水平日益國際化,城市吸引力與影響力大幅提升,城市服務功能也獲得了新發展,正逐步從面向區域的服務中心向面向全球的服務樞紐轉變。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都編制的《規劃》提出了未來10年成都市服務業發展的方向,即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增強“成都服務”主體功能、增強服務於生產活動的資源配置功能、增強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服務功能,圍繞先進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知識化發展;圍繞城鎮化和產城融合的發展要求,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國際化發展;實現與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互動,帶動三次產業整體提升。其目標,是把成都建成高端服務功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

這一目標將通過“兩步走”戰略來實現。第一步,即“十三五”時期,發展重心落腳於提升服務業現代化水平,切實將發展方式轉到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雙引擎的軌道上來,服務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速7.8%左右,到202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9800億元左右;第二步,即“十四五”時期,致力於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力爭在某些領域形成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功能,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速7.3%左右,到2025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7000億元左右。

5條發展路徑 4項重點任務 10大行動計劃助“成都服務”飛躍

1

創新發展

將創新貫穿於服務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不斷推進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深化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服務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全面深化服務業綜合改革等,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優勢和制度優勢。

2

融合發展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速向三次產業各環節滲透,實現服務業與製造業、農業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助力“成都智造”和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加快提高服務業信息化水平,促進金融、物流、商貿、旅遊、文化、會展等行業跨界融合,促進新興消費蓬勃發展,不斷創造新供給。

3

開放發展

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引資與引技引智並舉,將服務業發展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西昆貴鑽石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實施“西拓、東進、南下”策略,構建“成都服務+全球市場”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4

集聚發展

按照協調發展、功能互補、聯繫緊密的要求和“獨立成市”理念,將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成都片區“雙核”集聚作為成都高端服務業佈局的基本取向,著力在衛星城、區域中心城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性服務業功能中心。創新產業集聚推進方式,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協同發展、集群發展、集約發展中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

5

高端發展

聚焦商務運營、金融、研發等更具控制力的高能級生產性服務功能,立足西部,提高成都服務於全球生產製造活動的競爭力;提升商貿、旅遊等生活性服務的精細化、品質化和國際化水平,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推動服務業內部結構從傳統服務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為主、從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向資本和知識密集型升級。

4項重點任務

1強化“成都服務”核心功能。通過打造運籌決策中心、國際物流樞紐、金融創新中心,增強服務於生產活動的資源配置功能;通過打造國際購物天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文化創意名城,增強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服務功能。

2強化“成都服務”產業支撐。構建“2211”產業體系,即圍繞資源配置和消費服務2個功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2個領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商貿流通業、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健康服務業以及社區服務業等11個重點行業。

3強化“成都服務”承載能力。優化“兩核多點”的承載空間。同時,深化服務業區域合作,強化成都高端服務功能和首位城市導向,構建以成都為核心的服務業區域合作體系。增強創新創業人才吸引力,使成都成為在全球城市網絡中具有較強創新創業承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魅力之都。

4強化“成都服務”改革創新。探索破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實施以“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為目標的發展動能轉換,加快實現服務業發展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10大行動計劃

鎖定2025發展目標,《規劃》對成都服務業發展的戰略藍圖進行了清晰描繪。今後,我市將沿著創新、融合、開放、集聚、高端的發展路徑,重點圍繞強化“成都服務”核心功能、強化“成都服務”產業支撐、強化“成都服務”承載能力和強化“成都服務”改革創新四大重點任務實施十大行動計劃。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還將針對該《規劃》制定更詳細的計劃,深化各專項行動計劃和年度推進方案。同時,建立健全目標督查機制,完善成都市服務業發展2025各項指標統計體系,加強運行監測、階段評估和動態分析,確保建設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的藍圖早日變現實。

1國際購物天堂行動計劃

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為塑造服務品牌、推動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抓手,堅持市場導向,以完善產品消費結構、擴大文旅規模空間、提升服務消費品質為實施路徑,通過實施商貿產業提質、關聯產業協同發展、“互聯網+”價值提升、城市國際化營銷、市場商品服務豐富五大行動為核心內容,形成商品消費、旅遊消費、文化消費等多元一體的綜合消費環境,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購物天堂”。力爭10年左右時間建成國際區域性商旅文展複合中心,成為帶動周邊、服務全國、聯繫世界的消費目的地和國際購物天堂。到202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700億元,外貿進出口達到1200億美元,餐飲業銷售收入達到1100億元;國際領事館數量達到20家,國際友好城市達到42個。

2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行動計劃

通過實施旅遊產品提質增效、旅遊產業要素提檔升級、旅遊營銷不斷創新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示範引領、創新跨區域旅遊合作五大重點任務,建設世界級遺產觀光旅遊目的地、世界級休閒旅遊目的地、世界級時尚購物旅遊目的地、世界級美食體驗旅遊目的地、世界級商務會展旅遊目的地、世界級文化創意旅遊目的地、世界級生態度假旅遊目的地和亞太地區旅遊集散地。到2025年,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7800億元,入境遊客人數達到850萬人次,初步建成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3國際美食之都行動計劃

把握消費轉型升級、內需經濟拉動的契機,持續優化餐飲業的內外部環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文化品牌擴張為動力,以營銷管理創新為手段,以特色美食街區為載體,提升我市餐飲業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水平,促進餐飲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鞏固和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國際影響力。到2025年,全市餐飲零售額突破1200億元大關,培育10家全國餐飲百強企業,打造一批零售額上5億元的龍頭企業,基本把成都建設成為以巴蜀文化為底蘊、品牌川菜為特色、名店名企為代表、薈萃中外美食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美食之都。

4國際門戶樞紐行動計劃

緊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契機,加快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國家級國際航空門戶樞紐、智能型國家公路物流樞紐以及立體口岸開放體系等舉措,形成“鐵、公、航”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便利化口岸服務體系,以大物流撬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城市,實現“盆地變高地、內陸變口岸”。到2025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地區)直飛客貨運航線總數達65條以上,貨郵吞吐量突破150萬噸,鐵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全面建成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國際物流樞紐,聯通歐洲以及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的橋頭堡。

5“創業天府”行動計劃

深入推進“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制訂實施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方案,打造覆蓋大眾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彙集創業力量,鼓勵青年大學生、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等來蓉創新創業。建設創業載體,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級創業孵化體系。強化科技金融,構建“創業投資+債權融資+上市融資”多層次創業融資服務體系。聚集創新要素,打造以成都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成都片區“成都科學城”為引領的創新要素核心集聚區。塑造創業品牌,系列化、常態化、持續化開展“創業天府·菁蓉匯”活動,打造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業之城、圓夢之都”。到2025年,科技創業者達到30萬人,創新創業載體面積突破3000萬平方米。

6國際會展名城行動計劃

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理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會展業轉型升級,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優化、功能配套、基礎紮實、佈局合理、發展均衡的會展業體系。到2025年,成都市會展業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年舉辦重大會展活動數量達到800場,其中,國際性會展比例達到30%。

7文化創意名城行動計劃

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的文化設施體系,著力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和創新創業環境,順應“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趨勢,統籌推動文化創意與三次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建設面向西部歷史文化的發掘創新傳播中心、面向國際市場“一帶一路”跨國合作的西部文化創意貿易中心、面向產業融合發展的西部原創設計中心,努力把成都建設成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名城。到2025年,著力成功打造10個文化創意行業國內外知名且有影響力的品牌;100家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文創骨幹企業;成功孵化1000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微企業。

8國際賽事名城行動計劃

實施國際品牌賽事打造工程,積極申辦和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文化、科技等各類賽事,培育打造5-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賽事;支持發展文化體育競賽表演業,積極申辦和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和知名賽事主辦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際重大賽事活動。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建設具有承辦國際及全國性賽事的專業場館和綜合服務設施,初步建立起與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的,具有成都特色的競賽表演業發展體系,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成都打造成為國際賽事名城。

9“互聯網+”行動計劃

重點圍繞創新創業、協同製造、現代農業等方面推進“互聯網+”跨界應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做優存量,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做大增量,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優化扶持方式和監管機制。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基本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10金融創新行動計劃

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為目標,突出打造區域性國際資本市場、中國西部創投融資中心、中國新型金融先行區、面向東南亞的財富管理基地和中國西部離岸金融中心,形成“資本市場、財富管理、離岸中心、創投融資、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競爭力,將成都打造成西部地區投融資“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橋頭堡,金融核心功能進入國內一線城市行列,鼎立西部,影響全國。到2025年,金融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達到23.5%,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分別達到1200家和2000家,力爭存貸款規模分別突破9.0萬億和7.0萬億。(記者 尹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