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必背!《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考點分享(五)

大家晚上好呀~前面我已經更新了四章的內容~接下來就是《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第五章內啦!

教師資格證必背!《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考點分享(五)

第五章 中學生髮展心理

注:本章一共有32個考點

1.中學生感知覺的發展的特點

(1)感覺的發展:感受性和觀察力進一步發展;各種感覺能力接近甚至超過成人水平。

(2)知覺的發展: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知覺的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起來;少年期學生開始出現邏輯知覺;初中階段,少年期學生的空間和時間知覺有了新的發展。

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1)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展和深化。

(2)注意品質的全面發展。注意穩定性提高,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注意廣度接近承認;注意分配能力還不夠成熟;注意轉移能力緩慢增長。

2.中學生注意力的培養。

(1)要培養學生善於與注意分散做鬥爭的能力。具體措施有:

要求學生對干擾他們的刺激保持鎮靜的態度;加強注意的目的性;加強鍛鍊學生自我調節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培養學生穩定而廣泛的興趣。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做到:

培養學生養成隨時能把注意集中於一定事物的習慣;要使學生養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要做到:

能不能注意集中,自信心是關鍵;心情愉悅有利於注意集中;心情平靜有益於注意集中。

(5)使學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第一,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迅速得到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處於優勢地位。

第二,在整個中學階段,形式邏輯思維逐漸發展,佔據主導地位。

第三,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

4.中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

(1)智力水平得到飛躍性提高,智力發展進入關鍵期。

(2)智力基本達到成熟。

(3)各方面智力發展不等速,並存在個體差異。

5.液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卡特爾)

液體智力,也稱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對關係的認識,類比、演繹推理等能力。它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對新奇事物快速辨認、記憶、理解等。 其發展受年齡影響較大,一般在20歲以後,流體智力的發展達到頂峰,30歲以後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流體智力屬於人類的基本能力,受文化的影響較少。

晶體智力,是以學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它受後天經驗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晶體智力與教育文化有關,但在個體差異上與年齡的變化沒有密切關係,晶體智力不因年齡增長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為知識經驗的積累,晶體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

6.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1)認知發展的機制:

圖式,是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方式。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

皮亞傑認為圖式的變化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來完成的。同化就是個體將環境因素納入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就是個體改變自己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

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是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的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2)影響個體認知發展的因素:

成熟。指機體的成長,特別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成熟。

練習和經驗。

社會性經驗。是指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社會文化的傳遞,包括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等。

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皮亞傑認為這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動力。

(3)認知發展的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特點: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客體永久性,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延遲模仿的產生

前運算階段(2-7歲)

――特點:早期信號功能,自我中心性,不可逆運算,不能夠推斷事實,泛靈論-一切皆有生命,不會邏輯推理,不能理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特點:該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維,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麵積的守恆概念。出現了去自我中心主義,逐漸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特點:能夠認識命題之間的關係;能夠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具有抽象邏輯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7.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與教育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2)心理發展觀

(3)內化學說

(4)“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8.維果斯基的發展理論對教學的影響:

首先,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過程,是由結構的改變,到最終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的過程。

其次,維果斯基強調活動,認為心理結構是外部活動內化的結果。

再次,維果斯基強調內部心理結構,認為新知識必須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建構。

維果斯基的思想體系是當今建構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要點在於:首先,強調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的發展活動;其次,教師指導成分將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水平,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維果斯基的,理論對於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等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導性。

中學生的情緒發展

9.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10.情感是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的態度體驗,人的社會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美感,是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11.情緒理論

(1)詹姆士―蘭格理論: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產物,是內臟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動在腦內引起的感覺。

(2)坎農―巴徳學說:情緒產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

(3)阿諾徳的評定―興奮說

(4)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生理喚醒和認知性的喚醒。

(5)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6)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伊扎徳

12.阿諾徳的評定―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徳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說”,強調情緒的產生來源於大腦皮層對情境的評估。該理論學說主要有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刺激情景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情境的評估,情緒產生的過程是刺激情境―評估―情緒。

第二,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組織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第三,情緒產生的理論模式是,作為引起情緒的外界刺激作用於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通過內導神經,經丘腦傳到大腦皮層,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評估,形成一種特殊的態度。這種態度通過外導神經將皮層的神經衝動傳至丘腦的大腦皮層,將興奮發放到血管或內臟,使純粹的認識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情緒。

13.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爆發性和衝動性。

(2)不穩定性和兩極性。

(3)外露性和內隱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14.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1)敏銳察覺情緒。就是能夠自我察覺、瞭解自己當時的主要情緒,並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種感受的前因後果。

(2)平和接納情緒。

(3)有效表達情緒。學會正確表達、合理宣洩情緒。

(4)保持和創造快樂的情緒。可以通過陶冶性情的藝術類興趣愛好、身體鍛鍊、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等來保持和創造積極快樂的情緒。

15.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指導:

(1)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用詞語、理智控制自己情緒發生的強度。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4)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合理宣洩法;轉移注意法;意志調節法;幽默法;補償法。

16.人格,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定性、整體性、功能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人格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7.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

18.氣質類型及其特點:

(1)膽汁質:(興奮型)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好衝動,但暴躁易怒,脾氣急,熱情忽高忽低,喜歡新環境帶來刺激的學習。

(2)多血質:(活潑型)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

(3)粘液質:(安靜型)安靜穩重踏實,反應性低,交際適度,自制力強(性格堅韌),話少,適於從事細心、程序化的學習,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氣。

(4)抑鬱質:(弱型/抑鬱型)行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應遲緩,適應能力差,容易疲勞,性格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19.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各有特點,作為教師應瞭解並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注意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發展積極品質克服消極品質:

(1)對膽汁質的學生進行教育時,首先要講明道理,然後耐心說服,尤其注意態度上不能簡單粗暴,要避免觸怒他們而造成矛盾激化。教師應和藹地教育他們遇事要沉著、做事要持之以恆、要學會自制,同時還要鼓勵他們在學校各項活動中表現出更大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富於理性的勇於進取、大膽創新的意識。

(2)對多血質的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嚴格要求,使之養成做事有計劃、有目標並努力落實的習慣,要教育他們保持穩定的興趣,發揚他們熱情奔放、機敏靈活的長處,要求他們做事要專心致志和敢於面對困難。

(3)對粘液質的學生進行教育時,教育者應理智、熱心和耐心。把學習和活動的任務交代給他們時,要講清楚具體要求,鼓勵他們主動探索新問題,誘導他們生動活潑、機敏靈活地完成任務,要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固執己見等不良品質的形成,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4)對抑鬱質的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多鼓勵他們發揮自己善於思考的優勢,鼓勵並及時肯定他們的見解。老師、同學都要多給予他們關懷和幫助,絕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和指責他們。要在他們能夠接受的場合和範圍內,鼓勵其參加活動的勇氣,使其在交往與活動中樹立信心、消除膽怯和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慮、孤獨等消極品質的發展。

20.核心意義。

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採取的言行上,表現了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

21..性格的結構特徵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性格的態度特徵。指個體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以及對工作、勞動、學習的態度特徵。

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徵。指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調節支配行為,從而達到目標的性格特徵。

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徵。指個體穩定而獨特的情緒活動方式。

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徵。指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和風格。

22.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

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衝動型和沉思型、同時型和繼時型等。

場獨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信息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

場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於“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反應非常快,但往往不夠準確,這種反應方式稱為衝動型。

――衝動型的學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慮,先想後說,先思後行,克服信口開河、亂髮議論的毛病,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有的學生反應雖然很慢,卻很仔細、準確,這種反應方式稱為沉思型。

――沉思型的學生則應要求自己在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應速度訓練,來提高自己靈活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又快又準。

繼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先後順序。

同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採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併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

23.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者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24.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家庭間的差異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權威型教養方式(家長控制,孩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

放縱型教養方式(家長溺愛,孩子任性、幼稚、自私、無禮、獨立性差)

民主型教養方式(平等和諧)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25.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發中學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識。

(2)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

(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

(4)強化感情陶冶與行為訓練。

(5)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

(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26.人格發展理論

(1)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自我、本我、超我)

(2)埃裡克森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3)奧爾波特的人格理論

(4)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27.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慾望、衝動和生命力。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是指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特點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則”。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意識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把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1)口腔期:從出生到12-18個月左右

(2)肛門期:大約從12-18個月到3歲左右

(3)性器期:大約從3歲到5歲

(4)潛伏期:大約從5歲到12歲

(5)生殖期:大約從12歲到成年

28.埃裡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嬰兒期(0-1.5歲):人格衝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和基本的不信任感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

(2)兒童早期(1.5-3歲):人格衝突是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這一階段兒童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感,體驗意志的實現。

(3)學前期(3-6.7歲):人格衝突是主動感對內疚感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4)學齡期(6.7-12歲):人格衝突是勤奮感對自卑感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體驗能力的實現。

(5)青年期(12-18歲):人格衝突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體驗忠誠的實現。

(6)成年早期(18-25歲):人格衝突是親密感對孤獨感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親密感,體驗愛情,避免孤獨感。

(7)成年中期(25-50歲):人格衝突是繁殖感對停滯感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8)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人格衝突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該階段的目的是自我調整,避免絕望與沮喪。

29.奧爾波特把人格特質分為兩類: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

共同特質是構成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

個人特質是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又可以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30.卡特爾利用因素分析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該模型分為四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機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31. 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盪性。

32.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

連續性與階段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在某些年齡階段會因為持續發展的積累而出現某種心理特質的突發性變化或出現新的心理特徵,從而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

定向性與順序性是指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項目順序性。

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dr.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差異性是指雖然任何一個個體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發展起始時間有早有晚,發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終達到的水平有高有低,發展的優勢領域往往也存在千差萬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