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风术 靠风吃饭

我国古人在见到风的巨大威力后,也曾下苦功夫去研究风,并留下一门学问“占风术 ”。占风术 对我国有很深的影响,上至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晚到明清的小说家,形成了靠“风”吃饭的各类行业。

占风术的渊源可追溯至殷商之际,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出现了“辛未卜,王贞:今辛未大风,不惟祸”之句。有虞氏始祖虞幕(即穷蝉,帝舜的五世祖)可能是我国最早靠风吃饭的国君。《国语·郑语》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协风即温和的风,意思是虞幕能够通过观察(听)协风,让天地万物滋润的生长。这些文献说明,我国古人占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人类能够趋利避害。

占风术 靠风吃饭

为了能够趋利避害,了解风的动态和规律,周代还设有专门的占风官保章氏。这是一个负责观察星象和气象的职务。据记载:“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既然有了负责占风的官,当然也出现了以占风为业,以此发财的术士。《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了这么一则有名的故事:“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融风即南方祝融之风,主火。丙子日忽然刮起南风,梓慎预言说:“这是融风,能生火,这是火灾即将来临的开端,过了七天,果然在宋、郑、魏、陈四国同时发生大火灾。”他在郑国的同伙裨灶还请求用宝祭神,还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然而,当时执政郑国的却是春秋名相子产(公孙侨),颇有唯物主义精神,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子产坚决不给予裨灶珍宝,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左传》这个故事,表现了人能胜天的思想。

冷兵器时代,兵器落后,常用火攻。这与风有极大的关系,兵家也将占风术视作重要的研究对象。《孙子兵法》认为风与月、星宿有关,“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本书《军争篇》还提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就是著名的“风林火山”精神。其首位便是“风”,可见风在兵家眼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实际上预测风向和风力,用来进行火攻是可能的,今人结合曹军败走后遇上倾盆大雨的现象分析,当年应该是可能遇到了一次锋面气旋天气。锋面气旋是一个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曹操从小生长在北方,不识南方气候;而诸葛亮、周瑜长期生活在长江边的南方,故利用了这次东风。赤壁之战说明时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知识,科学素养已经较先秦、两汉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战也因此成为我国军事家利用占风术进行火攻的经典战例。

明代其他小说也有占风术的影子。《封神演义》提到周文王姬昌造“灵台”以占风候、验民灾。灵台建好后的夜里,姬昌梦见了飞熊。智囊散宜生告诉姬昌,这是周将大兴的预兆。后来果然得到了姜子牙辅助。他还收到了能控制风雷二翅的雷震子作为第一百个儿子。《西游记》里孙悟空则多次败在能控制风力的妖怪手中,比如能吹黄风的黄风怪,以芭蕉扇为法宝的铁扇公主。

占风术 靠风吃饭

在众多的危害性大风里面,台风无疑是危害性极大的一个。为此,我国的先人花了不少精力研究台风。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就有很多有关台风的研究记录,以地方志为主。 方志学家靠“风”吃饭,其目的不是为了名利,他们对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占风目的是为了减少台风对乡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相当多地方志已经摆脱了谶纬学说的影响,并且随着年代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台风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刘宋以来,对台风的研究可谓出自于占风术,其认识却又远高于之前的占风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