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最近圍繞著新區、規劃的事情寫的比較多,如:

寫了這些,不由得讓我思考起規劃以及新城區未來這類玄學問題。


01

有人說,東北的大國企與體制內的特徵,讓東北人更相信政府的規劃,更有意願搬向新區定居。

我認不認同這一點先放在一邊,至少是不符合歷史和現狀的。

瀋陽多數新區發展,可以說,相當的偶然——因為人口和需求溢出,因為是價值窪地,更因為核心區無房可選。

我認識的太多老瀋陽土著,是隻留戀市中心,不信新區的。

即使現在,無數人疾呼的新市府,擁有瀋陽最好的地下管網設計,擁有極佳的公園綠地,擁有便捷的交通,很多老土著還是不認這裡。

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02

當然,這也跟瀋陽的新區太多有關,我小小的做了一個圖:

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算上開發區,那就更多了:輝山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道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楊士經濟技術開發區,雪松經濟開發區...

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大東新城。。。

如此多的名號,如何去偽存真,找到最適合的居住地,對於普通人顯然太難。


03

放到更大的角度來說,新城區的發展,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人心的轉變無法量化,有些人沒等到這個轉變,成了炮灰,有些人則運氣好,單車變了摩托。

瀋陽新區的大發展,極少數的購房者是經過理性判斷最後選擇新區,更多的是一種集體無意識——聽說某個地區火了,都扎堆去買房子,最後就真的帶火了這篇區域——都是憑著感覺決定。

多數新區的未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十年二十年後都會被上漲的需求填平,大家都知道會發展,但一年兩年這樣的短期趨勢,誰能看得懂呢。

即便找出那些當年理性判斷渾南會大發展的人,讓他們預測沈撫新區一兩年內的發展趨勢,一定得不出統一答案。

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去除掉集體無意識,倒是有些指標可以作為區域未來發展的參考:

  • 是否大開發商雲集?
  • 資源是否稀缺,是否不可複製?
  • 交通是否方便?
  • 生活配套是否有明確規劃,配套質量如何?
  • 是否有區域硬傷?

04

口號喊得響亮不如群眾用錢投票,政策與規劃不一定好於市場規律。

前一陣有位清華教授,談國家為何沒有著急建設雄安新區,就提到了一些新思路。

未來的雄安成果,究竟來自於純粹的政府主導,還是在政府主導下由市場的主角來建設,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博弈。因為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在炒作雄安的時候,恨不得把雄安炒作成一個未來的gc/主義實驗區,一箇中央大包大攬的gc/主義樂園。

中央在這方面是有明確的說法,不會用中央財政去砸出一個溫室裡的花朵,這個沒有意義。因為雄安有很強的示範作用,是為未來中國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城鎮化,在土地財政崩潰以後找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途徑。那麼這個途徑,一定是要得到市場和投資者認同的途徑。

---取自雄安新區規劃設計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尹稚在“清華大學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國家也在思考,思考如何能夠不再通過行政命令,思考如何能調動市場的力量,讓一個新區真正的通過弱監管的方式,最終茁壯成長。

回望瀋陽前些年的規劃,一路順風的不多,現在火爆的樓市背後潛藏著一絲僥倖,依希還能看到當年殘存的寒冬景象——爛尾、無房證、趕工期、項目易手...這些問題盤夾雜在耀眼的CEO盤周邊,乏人知曉又確鑿存在。

現在的熱鬧景象無法抹平曾經的傷痛,尤其這傷痛是老百姓、開發商、政府三方共同的傷痛。


05

瀋陽各個新區的未來,本質上充滿了不確定性

瀋陽的衰不是唱出來的,如果正能量能讓瀋陽變得更好——算了,那麼多正規媒體天天正能量,倒被我的幾句“實際情況”擊敗了。

大概有些人就是打心裡認同“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