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来源丨喜马拉雅FM米果文化的精品课《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父母亲对于小孩性别的期待,有的时候过于明显,毫不遮掩。有一些女生的名字,直接就叫做“招弟”,或者是“亚男”,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希望生儿子,结果生出了女儿。那就希望你这个女儿,起码能够为我们再带来一个儿子吧。”

连这个女孩的名字都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难免令人唏嘘。但是,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我们不能因此被束缚,抹杀了自己的价值,相反,我们更要努力去成为有价值的个体。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美国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一岁之内的婴儿,有75%的女婴,被穿上了粉红色的衣服;有79%的男婴,被穿上了蓝色的衣服。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为了辨认婴儿的性别,需要穿上不同的颜色。

可是,我们也很难判断,小孩这么小就开始被赋予对蓝色的喜好,或是对于粉红色的习惯,是不是会造成他们在长大的过程当中,就对某一种颜色有了一份执念?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其实性别的角色是被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对于性别的偏见,“男生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女生就应该怎么怎么样”,都是在文明当中,某一个阶段被强调而形成的结果。

什么是“性别角色”?

所谓性别角色,是在文化当中认为有适合男生跟适合女生的不同的行为、兴趣、态度,甚至技能。

在经历了一开始性别角色的认定,乃至于接下来性别配合的学习过程之后,就会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我们经常听到的“男主外,女主内”,“男生要坚强,女生可以柔弱”,“恋爱当中,男生可以去追女生,而女生不可以去追男生”……

这些都是没什么逻辑的性别刻板印象。可是只要你不符合这样的刻板印象,就会承受来自周遭环境的压力。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一路之上会不断地被贴上标签。这些标签如果过于沉重,成为包袱,会绑住我们,让我们动弹不得。

可是,这些标签也可以只是我们的附属说明,而不是我们重要的内容。所谓性别角色,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透过某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只要时空改变,这样的价值观就有可能改变。

我们所追求的勇气,是哪一种勇气?

如果用宫崎骏的作品来想一下,这个勇气是《龙猫》里面,面对人生损失的那种勇气;或者是《千与千寻》里面,从一个骄纵、依赖的人,变成一个为自己负责任的人的这种勇气。勇气就有这么多种,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的勇气是不一样的。

我们怎么能接受有人直接就把勇气规定为是很man的事情,只有男人才应该具备?而实际上,这种偏见也一再地被证明是不成立的。很多人把肌肉练得很大,整个人非常的粗壮,可是遇到需要做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却非常的懦弱。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这样的人,从外形上来说,很多人直接会说他很man,可是实际上,他并不具备勇气。man不man跟勇不勇敢没有必然的关联,细不细心跟是否女性化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些都是性别的偏见。

对于性别的框架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轻易地被性别的框架给绑住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压抑自己,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旦你能够无视于这些框架,这就意味着你会成为新力量的一份子,能够打破这些既定的框架。

我们所追求的高情商,是要能够做出理性的抉择,然后为这个抉择负责。躲在性别的大招牌的背后,对于做自己是没有帮助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是要完成自己的价值,成为有价值的个体。

关于主播:

情商,是人应对一切关系的能力总和,它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蔡康永的情商课》由米果文化与蔡康永共同研发,团队研究超过200本心理学、社会学相关书籍、百万字的论文资料,与专业心理学团队、心理咨询师等进行深度访问。

关于喜马拉雅:

中国第一音频平台。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5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