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男童数次晕倒中风,原是心脏有“心眼”

楚天都市报11月5日讯(记者陈媛 通讯员 薛源)六岁男孩数次晕倒,细心医生查出真正原因,竟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突发脑梗。专家称,小孩发生不明原因的脑梗塞时,需要检查是否有卵圆孔未闭,若排除了是其它因素则可能需要及早封堵卵圆孔。

心率过缓,需为心脏“加油”

家住河南信阳的小旭(化名),今年6岁。2个月前,小旭在学校突然一头栽倒在地,送往当地医院检查,小旭心律失常,心跳的极慢,是典型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予以急救后小旭的症状有所好转。

但患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手术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是最有效的办法,考虑到小旭病情的严重性,医生建议转往武汉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

今年8月23日,父母带着小旭来到武汉儿童医院。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勇接诊发现,小旭面色苍白,消瘦,明显较同龄孩子个头矮半截。心电图提示,小旭心率最慢时每分钟只有50多次,而6岁的孩子正常心率应该是每分钟80-110次,确实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过低,血压不够,各脏器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小旭生长发育,也令他的心脏严重扩大,心功能极差。可能某次拉肚子、呕吐、跑跳、出汗多都可能引起小旭晕厥甚至休克猝死。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给心脏“加油”迫在眉睫。

“揪”出晕倒真相

问诊中,孩子的父母说,平时小旭的身体就很瘦弱,活动耐量一直比同龄人差,别人奔跑,他坐着;别人蹦跳,他看着。而且,小旭不止一次晕倒,此前也晕倒过一两次,但一直没有检查过原因。

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有晕倒症状,通常是合并了阿斯综合征。小旭的数次晕倒也应该是如此,但一个细节引起了医生的重视。

细看发现,小旭双侧肢体有些不对称,一侧肢体肌张力偏高,这些迹象使张勇察觉到,小旭的晕倒可能不是心源性的晕厥,而是另有“隐情”。

果然,脑部CT证实了张勇的怀疑,小旭脑中有血栓,是脑梗塞,俗称“中风”。

中风一般是“老年病”,年仅6岁的孩子怎么会得呢?家长十分疑惑。张勇推测,儿童一般既没有三高等老年慢性病,又没有外伤史、发热、动脉穿刺置管等病史,问题可能出在心脏上。

心脏彩超再次证实了他的推断,小旭的心脏卵圆孔未闭。这个未闭合的“心眼”正是导致他脑梗并多次晕倒的“罪魁祸首”。

张勇解释,卵圆孔其实每个人都有,它是人在胎儿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生理通道,可维持胎儿正常的血液循环。一般来说,卵圆孔会在1岁以内开始闭合,3岁后仍不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约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留下一个小小的洞。

如果这个洞的大小足够血流通过,则会形成一个静脉血液进入动脉的异常通道,使得静脉从身体其他部分带上来的细小栓子有机会直接进入颅脑,造成堵塞。这种情况需及时治疗。

小旭因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平时心率过慢致使心肌收缩力减弱,进而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血液中的漂浮物,随血液流动而堵塞某一支血管,造成静脉血栓,血栓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体循环,从而进入脑部导致脑梗塞发生。

形象的说,就好比一条含有泥沙的大河,因流速过慢导致泥沙淤积,而夹带泥沙的一股河水突然“改道”,致使另外一支河道发生堵塞。

幸运的是,血栓没有堵在关键部位,因此小旭没有出现严重后遗症。

小旭多次晕厥的原因找到了,这样一来,原本打算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溶栓、介入手术封堵卵圆孔是当务之急,否则,卵圆孔不封堵,血栓可能会再次通过未闭的卵圆孔,引起脑梗塞。

8月25日,医生为小旭进行了溶栓手术,10月21日,又介入封堵了未闭的卵圆孔。

按临床要求,为避免埋藏起搏器囊袋的伤口出血感染,卵圆孔封堵半年后才能再安装永久起搏器。如今,小旭已顺利回家休养,为半年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做准备。

最小脑梗阻患儿仅3天

小旭并不是最小的中风患儿。据了解,武汉儿童医院每年接诊几十例的脑梗患儿,最小的患儿出生只有三天。

为何小孩也会中风?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吴革菲称,儿童“中风”引起的原因跟老年人不同,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外伤、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潜在性卵圆孔未闭、遗传性代谢异常及原因不明等。

吴革菲主任提醒,儿童“中风”的症状及损害与老年人类似,部分能痊愈,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出现不自主的肢瘫或面瘫、吞咽困难、流涎及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智能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因此家长应从预防入手,积极预防孩子头、颈部外伤,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手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嘴眼歪斜、语言不清、抽搐等症状后不要在家自行观察,应尽早就医争取治疗时机。此外,当发现潜在性卵圆孔未闭时,需及早封堵,预防发生脑梗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