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卢禹舜的执笔方式也十分搞笑,用写钢笔的方式握毛笔,也许能写好就行,真不知道指、腕、背力如何达成。

昨天,近距离地欣赏了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的“`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去年,这个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过,当时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北京举办,这个展览似乎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宣言。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武汉站的展览,占据了几个大厅,展出的145幅域外写生作品,这些尺度较小的手稿式小品,既看不到中国绘画的整体风貌,也看不到一带一路的精神气象。

在一个重大主题的标签下,与政治联姻,四处巡展,既浪费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又虚化了一带一路的正面宣传。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这就是一带一路人类文明?)

在武汉美术馆外,笔者碰到一位老画家,他表示他很难接受这东不东、西不西的东西。我随后贴了几张作品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著名画家金忠敏教授跟贴说:"充其量算个插图画家,江湖己乱套。"

1

卢禹舜站在了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峰?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韩国美术评论家金兑庭曾对中国当代美术现状提出了直率而尖锐的批评,他说:“中国当代美术的确走到了危险的边缘,自己的精神完全没有了”。

中国绘画里有东方人从自己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卢禹舞的作品却是完完全全的西方的东西,大多画作近同西方的素描速写和水彩写生,武汉站主办方负责人说:“卢禹舜打破画科的分界和时空的界限,在作品中,他重点发挥了中国画笔墨氤氲、神秘浪漫的诗性特质。"在更多人看来,卢禹舜更多的是失去了中国笔墨的纯粹,失去了中国人自己的语汇,失去了中国画特有的笔性和画意。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东西互补,是从西学东渐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话题。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片面追求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艺术取向,致使中国书画衰竭。

一个画家如何画怎样画,都是画家的创作自由,但是一个掌控国家话语权的文化官员,如此这般地表达官方的审美立场,却让我们深思。

画很多地方,是不是就有宽博的情怀,书画人的情怀存乎于内心,内心的格局决定了胸襟,笔下呈现的是庄重和正大气象。卢禹舜的作品也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卢禹舜站在了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峰。”

其实,这个高度是权位的高度,卢禹舜是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在一个身份社会,身份是作品价值的旁白,权高位重就是作品的分量。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陈丹青作品)

我们先看看陈丹青的作品,1980年,陈丹青的毕业创作作品“西藏组画”。这组“小画”,天然淳朴,充满激情与能量。虽然是油画,但画面所呈现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远远超过卢禹舜的作品。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莫奈作品)

我们再看看莫奈的作品,莫奈的色彩像音乐,节奏和韵律在他的色彩中起伏,视觉上的跳跃,充满动感。

卢禹舜的“水墨”,与当代艺术没有多少关系,与传统艺术又离得很远,这种带有一点表现主义的水墨画,严格地说就是用水墨画素描、油画、水彩。

我们再看看西方的水彩画,其成就远远超出卢禹舜,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卢禹舜根本就不是什么高峰,而是当代审美洼地。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波兰画家斯坦尼斯劳作品)

2

卢禹舜让中国书画人蒙羞

西方艺术冲进来,中国书画家一时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用西方的系统和标准来审美,东不东,西不西,结果画出来的作品不是东西。

中国画是由内向外溢出的力量,而不是西方绘画从光影、构成上产生的视觉张力,中国的水墨不只是书画创作的媒介,而是中国文化的神髓,中国书画艺术是走心的艺术。

中国画的渲染,不是西方的油彩堆积,中国人讲究的是随类赋彩,色彩里有悲喜,有心的纯度,有人文的温度,而不是简单的形式要素。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批评家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说:"文化底蕴的缺失是当代书画创作中的致命伤。“

陈传席说:"没有文化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现在美术学院招生,只看素描、色彩水平,不考传统文化,不考《经》、《史》、《子》、《集》,画家的文化修养能好到哪儿去?“

中国画的写意高度来自画家的创作境界,非学无以广才,个人的学养也是直达境界的阶梯。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的题款)

卢禹舜的题款,常出现不该错的错字,还写繁体字,伟大的伟,繁体字不应该是“偉”结果卢禹舜写成“衞”(卫),现实主义的“义”写成“意”,就算繁体,扶摇羊角的摇写成“遥”,一个国家画院的常务副院长竟是如此水平,一个代表中国书画水平的专家教授写出如此书法,这不是羞辱了我们的智商?

中国书画讲究用笔,卢禹舜的执笔方式也十分搞笑,用写钢笔的方式握毛笔,也许能写好就行,真不知道指、腕、背力如何达成。

古人强调书画用笔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惊沙坐飞,奔放纵逸,像卢禹舜这样的无笔性无墨性的作品怎么能代表国家水平,有人甚至吹捧他是中国当代水墨无人企及的一座高峰。

3

当今中国书画界如此不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离了诗书。

不读诗书,是当代书画人的现实状态。

我们这代人是"读书无用论”的受害者,现在大家都知道读书有用就是不读,有钱的书画人,躺在舒适上,尽享人间盛景,谁愿意忍受寒窗之苦;没钱的书画人,生活的弦绷得很紧,哪有闲情读诗书;不缺钱的书画人,欲望却很强,"大家好像都很疯狂的丢了魂一样的追逐金钱、房子、名车”(金兑庭语),风风火火忙捞钱,生活节奏太快,也无闲暇读诗书。

大书家颜真卿就劝过写字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增广贤文》有句话: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古人尚且知道为读书省下灯油,现在人却用酒宴、麻将、抗战神剧挤占了读书时间。

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说,书中有吃的也有住的,还有貌美的娇娘。其实书中还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精神。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诗书能提升书画人的境界,只有诗书可以帮你平步青云,俗话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诗书是书画人的根和魂,形再好,没有魂魄,就没有生命。失去根,终是一地枯萎。根没有深度,也不会有参天大树的叶茂枝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笔墨就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

不读书,字画是站不起来的,现在能挂上墙的作品,基本上是甜俗的东西,表面光鲜,无精神内核。作品就没有笔性、没有骨法,缺少精神力。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齐白石作品)

书画要值钱,还得看文化的含金量。说起诗书,很多人会拿齐白石说事,一个木匠,一个弄“小器作”的雕花手艺人,没读多少书,艺术仍然有大成就。其实齐白石跟大文人王湘绮学过,还当过“龙山诗社”社长,他在晚年曾对自己的一生艺事做出排序,自认为:“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齐白石善写诗文,他画过一幅非常有名的《不倒翁》,题的那首诗令人拍案叫绝:“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不读诗书,当什么书画家——观国家画院卢禹舜画展有感

(卢禹舜作品)

卢禹舜的作品并非一无是处,他的图式语言都有西画基础,但绝对没有达到一线画家的应有高度,只因卢禹舜腹中诗书太少,文化底子太薄,往往笔下是艳而华,质则野。很难达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审美境界。有些作品是满眼荒丘不识愁,没有文心,没有情感,没有人文温度。

中国书画的境界是当今社会的精神标高,中国书画掌门人的气浮神散,导致了书画界的整体浮躁,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