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噢nini


能做皇帝的,大多都不是普通人,當然也有一些不正常的。

劉禪,既不是什麼大智若愚,也不是什麼愚蠢之輩,他就是個資歷平平的普通人,一個可能智商指數略低平均水平的人。

他,根本就不該坐在皇帝那個位置上。

資歷平平倒也不去說他,手裡的牌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劉備、諸葛亮時期,蜀漢大將雲集,幾起幾落,最終拿下益州地盤,至少在劉備被火燒連營之前,蜀漢的實力是最強的時候。

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老一輩牛逼的文臣武將基本都不在了,蜀漢靠著老丞相制定的幾個繼承人繼續苦撐,而此時是真正意義上殘酷的三國。

此時的蜀漢,無論地盤、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只有魏吳的幾分之一

蜀漢的最終結局,是個正常人都能看得出來。這種實力差距,不是打幾場大仗就能扭轉的。

一場大仗,對蜀漢來說可能就是生死存亡,對曹魏和孫吳來說,可能也就是一場大仗,即使敗了還能再調集力量。

劉禪的難得之處在於,有自知之明,儘量做一個合格的“虛位君主”,給能臣們儘可能的支持。

諸葛亮死時,劉禪也20好幾了,這換一般的王朝皇帝早就迫不及待親政主政了,劉禪倒是不一樣。

諸葛亮死前給劉禪推薦了蔣琬、費禕、董允三人,他們都堅定地執行了老丞相的方針政策,而劉禪給予積極的支持。

總之就是,大小事情你們自己商量,拿出一個意見,我來配合,總之,你辦事,我放心之類。

至少在在29年的前半時間,蜀漢的政治是比較積極的,只可惜董允死後,宦官黃皓再也沒有人能夠制約,就逐漸插手朝政,直至在蜀漢最後幾年一度權傾朝野,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於是蜀漢就跟著完蛋了。

不過即使這個時期,劉禪的表現還算正常,他既不去制約黃皓弄權,也不剝奪姜維兵權,似乎繼續搞著無為而治。

只是最後的形勢發展,已經由不得他再“樂呵呵”了。

臨陣投降,這也是劉禪做的最後的可能算是正確的決定了。

劉禪統治前大半時間,蜀漢還是比較安全的,魏國和吳國高層鬥爭頻繁,不斷上演同室操戈和君臣鬥爭的大戲。

這時候,基本上也就是姜維繼續沿襲老丞相的北伐思路,時不時和鄧艾打打架,然後就收工回家,基本上魏國懶得搭理蜀漢。

終於,魏國大軍終於攻來了,這次是一勞永逸要滅掉蜀國了。

對於劉禪來說,在亂世之中也做了40年的安穩皇帝,值了!力排眾議,投降了。

從上到下,其實都清楚這一天遲早要來,蜀國太弱了,只是早早晚晚罷了,皇帝自己都沒心思守社稷,倒是姜維還一門心思要翻盤。

總而言之,劉禪就是一個資質平平、稍微有點自知之明、苟且偷安尋樂的人,他,根本就不該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


雲中史記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幫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卻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劉禪一個“此間樂,不思蜀”,讓人們誤解了他千年,只覺得這人是個昏君,國破家亡而不知所謂,卻忽視了“左右皆笑”這個註腳,其間所包含的處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發的殺機,觸目而驚心。

當然,看不出其中殺機的人也是有的,咱們且來看看歷史上與劉禪有著相似境遇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履歷”。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實在不適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時,其人親小人、遠賢臣,重用諸如皇甫繼勳、陳喬、張泊等勢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勢將傾時,便“消極怠工”,縱情聲色,只是道“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國後,李煜處於囚居狀態,“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又寫了些“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權做煙甍,幾曾識干戈”……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李煜於生日命幫伎唱“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歲。劉禪能夠在囚禁生活中保持著“樂不思蜀”的態度,這才能夠活到六十六歲。整日思念故國,豈非是壽星公上吊,嫌命太長了?樂不思蜀,實在是一種明睿的保命方式。

劉備一共三子,即劉禪、劉永、劉理。劉備不是沒得選,如果劉禪真是昏到透頂的人物,以劉備的見識,如何不選劉永或劉理?劉備臨終,以遺詔告誡劉禪多讀書,“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這遺詔與劉備託孤時的言語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說劉禪已經沒有希望了。

其時,蜀亡已成必然,諸葛亮隆中對策時便說得清楚,不能圖江東,扯上孫權聯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關羽身死,劉備不惜一切怒懟江東,吳蜀交惡,進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個擊破。便諸葛亮六出歧山,不過是做困獸之鬥罷了。

劉禪本人其實並未做過太大的惡事,其人為帝四十載,不過是執政的最後幾年被人矇蔽做了幾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幹不過另外兩家,將政事全權交予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幫也”,以求緩解吳蜀之間的關係。

魏將鄧艾兵奪蜀都的情況下,其子劉諶言“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北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在必敗的情況下,劉禪保持了冷靜,做出“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的決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況發生。

這樣的皇帝,雖不如秦皇漢武,卻也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煮酒君




後主劉禪,生於公元207年,卒於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公園223年到263年期間在位,共四十一年。歷史上,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神機妙算,忠君報國,雄才大略這些詞都屬於諸葛亮,而軟弱無能,投降賣國,紈絝敗家,樂不思蜀這些負面的評價都屬於劉禪。這其實是一個在諸葛亮光輝的巨大陰影下生存的歷史人物,他的任何成就,智慧,苦衷都被人主觀地遺忘和抹去。

劉禪是由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是庶出兄弟劉永,劉理三人中最年長的。公元212年,劉備入蜀,孫權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想將年幼的劉禪帶走,被趙雲阻攔,這也就成為了後來《三國演義》中趙雲單騎救主的故事的原型。只不過《三國演義》裡面講的是劉備在新野大敗曹軍後,遭遇報復,在當陽縣與妻兒失散,趙雲拼命將阿斗找到,殺出重圍。這些,其實都是演繹和杜撰。

關於劉禪幼年,曾還有拐賣一說,根據《魏略》記載,劉備在徐州戰敗後,與妻兒走失,這和《三國演義》中關羽千里走單騎,掛印封金的內容其實也是對應的。幼年劉禪到了漢中,被一個叫做劉括的人收養。後來劉備入蜀,派出簡雍出使漢中,劉禪找到簡雍並且準確描述自己兒時的經歷,才被接回劉備身邊。當然,後來裴松之根據《三國志》對這個說法予以了質疑。

從劉禪早年的經歷來看,可以概括為顛沛流離。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爹忙工作,沒事就被扔外面街上不管其死活的留守兒童。

作為年少吃苦的留守兒童,和嬴政,康熙的童年經歷其實是很像的,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般來說,這樣長大的人,就像從早就住校,混社會的孩子,自理能力是很強的。而且劉禪也知道在亂境中求生,尋找生父,所以足見他並不是個弱智無能。

劉禪繼位以後,嚴格遵照父親劉備的遺囑,完全放權給諸葛亮,內政外交,“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偏安於西南的巴蜀其實並沒有能力和曹魏抗衡,更好的國策應該是嚴格把住關隘,然後利用天府之國的便利條件努力發展經濟,偏安一隅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他們遭遇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諸葛亮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去證明巴蜀是匡扶正宗漢室的主力軍,就要不斷的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耗盡國力一次又一次舉國伐魏。說實話,蜀國就是這樣被活活拖垮的。在此期間,劉禪什麼都做不了,也不能做,因為法理上,匡復漢室並沒有錯,情理上,不能殺諸葛亮,諸葛亮是大大的勞模忠臣,所以只能任由他折騰了。諸葛亮死後,根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他這樣做,其實也非常正確,諸葛亮死後,創造了蜀漢三十年和平穩定。然後又冒出來個姜維,又要北伐,劉禪與蔣琬對他進行了制衡。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據史料記載,劉禪因為相信黃皓,相信鬼巫,沒有給姜維增兵,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黑點。後來諸葛瞻戰敗,劉禪在農曆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蜀漢亡國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活到271年。

其實從這裡就看得出來,劉禪的一生,就是無奈,小時候爹做不了主,青少年活在相父的包辦之中,相父又喜歡折騰,老年了,手下又跳贊,玩得讓人不放心,對手又強大。最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能活到老死,你能說他是個傻子麼?


HannibalLecter


劉備去世時,劉禪17歲,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劉禪坐了42年的皇位,在三國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在沒有諸葛亮的扶持下,蜀國政治依然能夠保持整體穩定,不得不說阿斗並不是完全“扶不起”。

一、劉備一共有4個兒子,分別是劉封、劉禪、劉永與劉理。劉禪為長子,理應皇位由他接班。但是當時時局動盪,加上蜀漢根基尚未穩定,劉備在考慮接班人時肯定是慎之又慎,而在此之前也有過立賢不立長的例子,如果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劉備怎麼會讓他接班?

二、在是否北伐的問題上,劉禪就非常明白。諸葛亮急於北伐前,他曾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劉禪後來還是全力支持。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三、劉禪以費禕主官政務,以蔣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牽制,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四、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

綜上所述,劉禪雖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也絕對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能忍辱負重生存這麼久,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最近幾年,歷史上不斷地掀起翻案風,這個說諸葛其實不明智,那個說劉備其實不仁義。而關於阿斗,便有人說他其實很聰明,不能說是扶不起的阿斗。

咱一碼歸一碼,今個就來說說阿斗,究竟是個怎麼樣的君主。先來看劉備是怎麼教育這個娃的。從史書來看,劉備給阿斗開列了一份書單,書單上沒有四書五經,倒有《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這些專講法家主張與軍事謀略的書,而且特別要說的是,抄寫這些書給阿斗看的人,就是諸葛亮。

而且,不光是這些,劉備還給阿斗找了個歷史老師,那就是伊籍,主講內容是《左傳》。

除了這些文科學習之外,劉備也沒忘記要讓兒子文武雙全,譬如成都北面有座射山,阿斗當年就在這裡學過射箭。

當然,學是學了,可阿斗長進了多少,那就很難說了。因為僅僅兩年之後,劉備便死在了永安,阿斗十七歲便做了皇帝,請注意,十七歲,也就是眼下中學生的年紀,所以阿斗無法處理政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是必然的,並不說明阿斗就是弱智。

相比較而言,孫權的兒子孫亮,大家都知道是個神童。可他當皇帝,照樣需要諸葛恪來輔佐他。這和阿斗其實是一回事,不管是不是神童,缺乏的就是治國能力與經驗。而在諸葛亮死後,阿斗也沒有盡出昏招,隨後任用的蔣琬、費禕這些人,也確實是當時蜀國文官的精英。關鍵在於蜀國實在人才缺乏,費禕之後便無人可用,以至於宦官黃皓居然能掌握大權。而被一幫庸人所包圍的阿斗,這便暴露出他也實在是個庸人。

所謂庸人,就是幹不了太壞的事,也做不出能改變時局的驚天舉動,阿斗就是如此。蜀弱魏強,這其實是當時的事實,姜維無法改變,阿斗更改變不了。

實際上,阿斗所想的,就是自身的安危。當魏兵深入西川,來到成都城下之際。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投降,因為奮勇一戰,在生死之間做個抉擇,這種勇氣,實在是他沒有的。這麼說吧,阿斗說不上白痴,就是一普通人而已。他唯一的優勢,就是投胎走了狗屎運,所以能當一回皇帝而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阿斗真的“扶不起”嗎?如果他真的像小說裡寫的或者民間的傳言一樣這麼昏庸怎麼可能稱帝41年呢?所在此以我要給阿斗翻案。

阿斗降魏後“樂不思蜀”?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個帝國被攻破強佔後,一般帝王不是揮刀自刎就是被殺,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因為悔恨自己的的江山被別人霸佔,沒有臉面見最近的列祖列宗,九泉之下也是含恨,就算到了陰曹地府也是每天以淚洗面。

而阿斗卻用計欺騙了所有人的眼睛,他表面看上去不像一個弱智傻蛋,但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卻沒有將他直接斬首示威,而是把它留下來詳談一翻,留其性命,這一點足以說明阿斗還是有過人之處的,他以輕鬆的一句話:現在落得清閒,不用擔心朝中權貴的勾心鬥角,不用設想國防,沒有成千上萬的奏摺夜以繼日,以“樂不思蜀”簡單的四個字“矇混過關”,司馬昭聽後笑的前俯後仰,嘲笑他是一個胸無大志,沒有理想,沒有鬥志的昏庸落魄君王,因此而打消了殺他而後快,免除後顧之憂的想法。古往今來投降的帝王沒有幾個能有善終的,而阿斗確實其中一個,這說明他還是有他的可贊之處的。

諸葛亮死後阿斗在缺少強人掌權的情況下,蜀國內部竟然沒有出現謀反者,由此可見,劉禪能夠在位41年,他自己還是很有一套的。

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劉禪對其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並親切稱之為“相父”。

可見諸葛亮在阿斗心中的地位如同親生父親一般,當然諸葛亮對他也是視如己出,不然早就奪了他的王權,自己去成就霸業了,當然這也說明諸葛亮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

諸葛亮死後,劉禪獨掌大權就立刻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了丞相一職,將相權分立,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防止了權利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並且還可以互相制約,這些謀略豈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這一點也足以證明阿斗還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治國方略的。

綜上所述,劉禪未必如小說和民間所寫所說的的那麼的不堪一擊,到如果說阿斗是個庸君毫無疑問。阿斗也許並非是扶不起,只是能力不足而已。

陳壽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算是比較中立客觀。

更有甚者說阿斗坑是趙雲在突圍時碰到了他的後腦勺,加上劉備猛摔地上,導致阿斗智力發育不好。

所以我個人覺得阿斗只是兒時太過於貪玩,沒有用心習讀治國之道,沒有用心鑽研兵法,從而導致他這個人沒有能管理好這麼大一筆“家族遺產”,所以被他“揮霍精光”,被魏國所滅。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歡迎關注我,下一個傳奇歷史更加精彩。


追溯歷史傳奇


劉禪,劉備的長子,蜀國的皇帝。據說他母親晚上做夢,夢到吞下了北斗星而懷孕,所以又有小名叫“阿斗”。


劉禪做了幾十年的皇帝,最後將父輩們奮鬥了一輩子的江山拱手相送,而被後人譽為“扶不起的阿斗”,以形容他的庸碌無為。


然而,有書君卻認為劉禪雖不是一個有大作為的皇帝,但也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一、治國有方,在位時間最長


17歲的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稱帝,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在位時間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諸葛亮輔佐劉禪十來年後,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在群雄爭霸、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劉禪的蜀國沒有發生內亂,也沒有被其它國家吞併,還能存在這麼久,說明劉禪還是有相當的才能的。


二、飽讀詩書,遇事有主見


為了培養劉禪,劉備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從小就讓他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又讓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讓他學武,學射箭。諸葛亮評價劉禪“仁愛機警,德行好,尊重學者。”


劉禪是一個很有主見的皇帝,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主張,他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是為了尊重諸葛亮,劉禪還是全力支持他。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叫停了耗費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劉禪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他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既滿足了大臣職位高升的心理,又杜絕了大臣權力太重問題。


蔣琬死後,劉禪開始自理國事,獨掌大權,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來大小事情由丞相裁決的政局。



三、用人不疑,寬宏大量


劉禪小時候由於戰亂,被父親遺失在外,是趙雲七進七出將他救回,他從小跟隨父親四處奔波,對父親身邊的大臣們非常依賴信任,登基後冊立的兩位皇后都是張飛之女,還尊諸葛亮為相父。


諸葛亮死後,官員李邈上書誣衊並欲清算諸葛亮,被劉禪當即處死。劉禪對諸葛亮就如親生父親,生前對他孝順有加,死後為他立太廟,安頓好他的子孫。可見他重情義,恢宏大氣。


對於降將,劉禪也做到用人不疑。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山路難行,在途中迷了路。劉禪得知後派人去接應,待見到夏侯霸後還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殺死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最後封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對於罪臣,劉禪也能做到寬容大度,不牽連其他人。魏延造反,卻誣造楊儀造反。劉禪提出疑問“以魏延你自己的能力,足夠對付楊儀,為什麼要自斷出路?”劉禪將魏延殺掉後,沒有將他一概否定,也沒有追究他的家人,而是感恩他之前的功勞,給他賞賜了棺材,這在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四、樂觀豁達,大智若愚


劉禪由於過度相信宦官黃皓,以至於耽誤了戰機,魏國大舉伐蜀,劉禪唯有舉手投降。劉禪被俘到洛陽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特意大擺宴席,並請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大臣看後傷心落淚,唯有劉禪笑顏逐開。


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還想念蜀地?”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於是就有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許多人包括司馬昭都認為劉禪是個不思進取,沒心沒肺的無用之人。其實不然,劉禪是大智若愚,他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形勢,根本無力抵抗,唯有順從,才能保全自己,保全一群大臣,保全蜀國的子民不用因為戰爭而生靈塗炭、流離失所。


試想一下,做了忘國君,痛失家園,成了千古罪人,誰的心裡會好受!劉禪心中肯定悲痛萬分,可是他是一國之君,身系千萬子民的生命,他必須為他們負責,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唯有忍辱負重,樂觀面對。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劉禪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個有智慧、宅心仁厚、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不為劉禪翻案,直接給點評:“劉禪不傻,只是志向不在,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所以才扶不起,因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個無為的皇帝能統治蜀漢四十年不但,前期縱使有諸葛亮的輔佐,但諸葛亮自五丈原病逝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這實在讓人無法想象,這樣的昏君竟然還能做四十年的皇帝,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諸葛亮曾經評價過劉禪,說劉禪是個智者,就是很聰明的一個人。事實證明,劉禪很多事都拿捏的非常準,基本上讓諸葛亮以及姜維抓不到任何的把柄,我們來看看劉禪有哪些過人之處?

其一:魏國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然而蜀將黃忠是殺了他的父親夏侯淵的,夏侯霸實在是走投無路才逃到蜀地。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就這樣一句話就讓夏侯霸平靜了下來,處事不拖泥帶水。

其二:諸葛亮病逝後,安漢將軍李邈含沙射影地詆譭諸葛亮有不軌之心,想拍馬屁,證明自己是站在劉禪您這邊的,加上自古就有主忌權臣的心思。可劉禪不按常理出牌,頓時火冒三丈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這裡難道看不出來劉禪審時度勢嗎?雖說諸葛亮死了,但是徒弟姜維還在;再加上諸葛亮在的時候你不敢說,現在又來說這事,典型的拍馬屁,不殺你還留著你嗎?

其三:在政治軍事上,也有卓越的見解,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了丞相制度,等都沒等,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接著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其四:劉備曾經說如果劉禪不能輔佐就讓諸葛亮自己上位,其實真的是見解兒子還有諸葛亮才說的,一是劉禪並不差,而是諸葛亮並不會取代。劉禪對諸葛亮也是忽冷忽熱,在身邊時表現得和諸葛亮的兒子一樣,不在身邊時就弄出一點小麻煩來,還說是其他人讓他這麼做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說那劉禪不傻不昏庸,諸葛亮怎麼還不放權?

這裡就得提到諸葛亮確實也有私心,但是這種私心是為蜀漢著想的,他一直認為按著自己的步伐統一三國是可行的,如果放權給劉禪會有很多的麻煩,然而劉禪看穿了這個相父,加上自己確實鬥不過諸葛亮,乾脆做個安樂皇帝,逍遙自在去了,在亂世當中,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遺憾的。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郡主


有一個傳世的成語叫“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阿斗,三國時期人物,原名劉禪(shàn,207~271年),劉備的兒子。傻傻的阿斗不思進取,只會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落下了“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千古笑柄。其實,這是歷史對劉禪的曲解,是《三國演義》塑造高大全智慧人物(諸葛亮)反襯了他的庸常,醜化了他形象,之後的民間戲曲文藝就以訛傳訛了。下面擷取幾個片段,看看劉禪的智慧:


一、扶不起的阿斗?劉備怎麼會傳位給他呢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中寫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過於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大意就是:丞相諸葛亮誇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甚至超過了人們的期望,我聽了覺得很高興,所以我沒什麼好擔憂了,這個皇位我想我可以放心地傳給你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雖然不能全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子莫過父,劉備對於兒子劉禪還是十分認可的。

劉備有三個兒子加上認的一個乾兒子共有4個兒子,分別是劉封、劉禪、劉永與劉理。劉禪是劉備的長子,按照慣例,這個皇位必然是由他接班,但是三國時期風雲動盪,再加上蜀漢新建,根基尚未穩定,魏、吳兩國又虎視眈眈,所以劉備在考慮接班人時一定是慎之又慎,在此之前也有過立賢不立長的例子,所以劉禪如果真的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劉備是肯定斷然不會讓劉禪接班的。


二、樂不思蜀?不是韜晦之計嗎

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被俘虜到洛陽。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蜀漢大臣看了這些歌舞,勾起了亡國之痛,傷心流淚。而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喝起花酒。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郃正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府裡,郃正說:“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裡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就把郃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裡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郃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就是所謂的“樂不思蜀”,被後世所詬病,譏笑。我們為何不認為他是行“韜晦之計”?不裝傻能活命?

三、在位共41年,也能證明他有智慧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他在治國理政上也是有一套的。


1、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2、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3、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



綜上所述,劉禪雖然不算雄才大略特別有作為的君主,但絕對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以上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其實早應該給他摘掉。


娛是乎啊



諸葛亮死後,劉禪在位29年,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可憐後主還寺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劉禪即是蜀漢懷帝,他是劉備和昭烈皇后甘氏長子,在位長達四十一年。劉禪年幼遭遇很多磨難,長坂坡多虧趙雲相救,後來趙雲又從孫尚香手中奪回阿斗。劉備攻佔益州後,劉禪被立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劉禪繼位稱帝,拜諸葛亮為相父。劉禪對諸葛亮唯命是從,曾先後六次支持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有先後九次支持姜維北伐。


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國極速衰弱。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諸葛亮死後,劉禪依舊讓蜀國存在了四十一年,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筆者認為劉禪沒有上進心,偏安一隅,可以稱得上扶不起的阿斗,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沒有志向和報復,不求上進。人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思進取,劉禪不但不思進取,還對治理國家不怎麼感興趣。劉備在時就曾勸誡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敦促他好好努力,爭取做一個好皇帝,然而劉禪並沒有放在心上,除了鬥蛐蛐,就是尋歡作樂,劉備讓劉禪背誦描寫漢高祖的一篇文章,劉禪怎麼也背不會,到最後竟然急哭了,劉備真的是又愛又恨,並且對劉禪說: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尋常百姓家該有多快樂啊。


劉禪繼位後,基本上沒治理朝政。也就是說沒有親力親為,諸葛亮在是,舉國上下的事情,幾乎全憑諸葛亮一人裁決。諸葛亮死後,國事又交給丞相費禕、董允等。費董死後,沒有人體劉禪分憂解難,劉禪居然重新宦官黃皓,幾年不理朝政,國家大事全憑一個太監決定。由此可見,劉禪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可能還有點用人的才能,但重新黃皓劉禪用人的才能也被否決。


其次劉禪偏安於一隅。劉禪一生沒有為國征戰,始終待在成都,如果是剛繼位年齡小也就算了,劉禪是終身沒有打過仗,放眼三國,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他們都為自己的國家出生入死。而劉禪只肯保住蜀漢,並沒有進取之心,蜀漢無論是國力還是人口,在三國中都是最弱的,劉禪並沒有為蜀漢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軍隊、農業、人口,都沒有得到發展。再加上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蜀漢後期基本沒有可用之將,姜維只能窮兵黷武,蜀漢必然走向滅亡。


再次劉禪貪圖享樂,重新宦官黃皓。蜀漢後期,劉禪基本上沒有治理國家的想法,反而大肆增加後宮嬪妃,從民間選美。後來黃皓因善於阿諛逢迎,受劉禪重新,劉禪便把朝政大事交給黃皓處理。黃皓任人唯親,誅殺異己。姜維北伐鄧艾被困,眼看就要攻克祁山。黃皓為了掙攻,想派遣自己的親戚北伐,擅自煽動劉禪,連下三次詔書,命令姜維撤軍。姜維無奈只能撤軍,回到成都,劉禪也沒有解釋原因,後來一個大臣告訴姜維:黃皓想把你調回來,讓自己的親戚北伐,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姜維聽後氣急敗壞,要殺黃皓,劉禪也就只讓黃皓當面認錯。後來姜維因懼怕黃皓在朝中的勢力,便到沓中屯田。


後來姜維心擔心陰平小道,上書劉禪曾兵,黃皓卻說陰平小路有鬼巫,不可駐兵。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劉禪驚慌失措,黃皓卻說,陛下放心,司馬昭打不到成都,那麼多年蜀魏都相安無事,這次也一樣,結果鄧艾兵臨城下,百官大臣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劉禪無奈只能投降,後來司馬昭說黃皓禍國殃民,將其凌遲處死。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