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二十三)——沙汀:乡土作家(四)

沙汀:乡土作家

4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二十三)——沙汀:乡土作家(四)

在抗战胜利初期的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由于国共和平谈判,国统区政治紧张气氛有所缓和,沙汀还能在家乡安县县城露面。1946年上半年,他又曾受党的派遣到重庆做过一段时间的文艺界联络工作。同年冬内战爆发,他又奉命还乡,重新隐蔽下去。

1948年,四川省保安司令部在《综合一周匪情》的报告中称:“安县奸匪杨子青(即沙汀),用川西北籍地方亲属关系掩护其工作,以睢水乡一带为根据地。”并下令缉拿他。严重的政治迫害使沙汀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几年间离开家庭,独自一人辗转奔波在安县的睢水、秀水、永兴、板栗园等场镇避居。然而,就在避居人家的“堆柴的屋子”里,在“锅炉房里”,他仍坚持进行创作。反映国统区农民自发的群众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还乡记》就写成于这个时期。此外,还写成了《呼嚎》和《医生》两个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范老师》《呼嚎》《医生》《酒后》《炮手》等优秀短篇小说。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沙汀与解放区文艺大军会合了。沙汀向率部解放成都的贺老总说:“贺老总,我来归队了。”贺老总说:“欢迎你的归队。”接下来贺老总又打趣道,“你这个沙汀啊,人家都是老婆跟着老公走,你倒好,跟着老婆走。”说完爽朗大笑。

新中国成立后,沙汀着力于筹建川西文联、西南文联,1952年调任北京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回川后任四川文联主席兼任《草地》主编。“文革”后,沙汀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并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工作,率领作家及研究人员赴各地考察、研究,直到1980年才辞去文研所所长职务。20世纪80年代,沙汀多次回乡,缅怀故里,形成了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作高峰期,直到1992年过88岁生日的时候仍笔耕不辍。

“文革”中被监禁期间,沙汀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直到20世纪80年代,沙汀才逐渐转变文风,讽刺成分渐渐减少,相继创作《青杠坡》《木鱼山》《红石滩》三部中篇小说,文学评论界誉之为新“三记”,并把它作为“前三记”的续篇。之后沙汀将三篇辑成《走出牛棚以后》。同期的散文亦以川味乡土题材为主,他先后发表《睢水十年》《杂记与回忆》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92年,沙汀走完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魂归故里。回到美丽的安昌江畔,与诗仙李白为伴。沙汀去世后,安县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移至安县安葬,并建立沙汀作品陈列室予以纪念。其平生所作大多收集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沙汀文集》中,四川人民出版社也整理出版了四卷本《沙汀选集》。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做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也追求创作中的情感因素和诗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从而透露出蕴藉、隽永的诗意来;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讽刺见长,但这是一种“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别林斯基语),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揶揄、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在美学风格上,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浓后之淡的醇厚、质朴、老辣、精微的美。

沙汀是一位深受俄国文学影响的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曾经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沙汀在学习外国作家方面特别注重学习其写实精神、批判讽刺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沉雄的笔调,契诃夫幽默的风格,以及果戈理饱含讥讽的语言等,都在沙汀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岁月无情,大浪淘沙。沙汀的文学成就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却愈发现显示着恒久的生命力,辉煌并闪烁在中国文学史上。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二十三)——沙汀:乡土作家(四)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二十三)——沙汀:乡土作家(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