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九)——艾蕪:流浪作家(三)

艾蕪:流浪作家

3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九)——艾蕪:流浪作家(三)

新中國成立後,艾蕪任重慶市文化局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等職。他曾去鞍山、大慶、小涼山等地體驗生活,所寫長篇小說《百鍊成鋼》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描寫工業戰線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形象,標誌著作家創作道路上的新發展。他還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歸》《南行記續篇》,散文集《初春時節》《歐行記》,理論著作《文學手冊》,論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蕪中篇小說集》《艾蕪短篇小說選》《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艾蕪文集》等,以內容新穎、描寫生動、筆調優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後,艾蕪在中斷了近10年的創作生活以後,重新執筆完成長篇小說《春天的霧》;他重返鞍鋼、大慶,第三次來到雲南邊境地區並幾度出國訪問,寫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蕪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餘種。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獨具風格、影響深遠的著名作家。《南行記》是艾蕪的處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創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藝術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揚、胡風、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種現代文學史和論著都給予其很高的評價。在現代文學史上,艾蕪最先在《南行記》中以綺麗的西南邊塞風光,濃郁的異域情調,寫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劇,刻畫了“那些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慾望的朦朧反抗的行動”。他在描寫那些底層勞動者、流浪漢、少數民族貧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時,盡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質,即“他們性情中的純金”(艾蕪語)。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飛、鬼冬哥及野貓子等人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形象。

1939年春,巴金在上海為遷住桂林的艾蕪編輯了小說集《逃荒》,並且在為該書撰寫的《後記》中說:“在這時候我們需要讀自己人寫的東西,不僅因為那是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寫成的,而且因為那裡面閃耀著我們的靈魂,貫串著我們的愛憎。不管是一鱗一爪,不管是新與舊……”

郭沫若評介艾蕪的作品:“我讀過艾蕪的《南行記》,這是一部滿有將來的書。我最喜歡《松嶺上》那篇中的一句名言:‘同情和助力是應該放在年輕的一代身上的’這句話深切地打動著我,使我始終不能忘記。”艾蕪的作品是有讀者緣的。尤其是好些青年讀者喜歡他的作品。艾蕪呢,也很自然地把同情和助力傾注於他們身上。

艾蕪的小說被譯成英、俄、日本、朝鮮、德、法等多種文字,深受國外讀者喜愛。艾蕪研究方興未艾,有關艾蕪生平、創作的傳記、專著、論文已有十餘種、百餘篇問世。根據《南行記》改編的電視劇《邊寨人家的歷史》,榮獲1993年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深受國內外觀眾的讚賞。

在艾蕪的故鄉新都區新桂湖公園中的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蹟不遠的翠竹叢中,人們修建了艾蕪墓。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後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下部嵌著一束銅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都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十九)——艾蕪:流浪作家(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