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

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

杨修,字德祖,陕西华阴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聪慧知识渊博,担任丞相府主簿。历史记载称赞杨修“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祖父杨震,父亲杨彪,史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曹操负责国家军队事务很多,杨修作为主薄分管的事情,都非常符合曹操的心意,曹操很欣赏他的才华。

杨修曾经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了父亲的考验,但是曹植很傲慢,目中无人,杨修也知道曹植这个缺点,但又远不得,近不得。曹操知晓杨修替儿子曹植出主意,就很生气。曹操曾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足见曹操对杨修早已怀恨在心,只是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机会罢了。

杨修被斩杀后,曹操增赐给了杨彪很多东西。史书记载,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 ”杨彪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

下面来讲杨修的具体死因

曹操在定军山作战失败后,对于究竟是在汉中等待战机,还是暂时撤军,举棋不定。有一天,行军功曹前来请示曹操夜间巡逻的口令,曹操看见桌上吃的只剩下鸡骨头的鸡肋,便随口说道“鸡肋”。按照惯例,军队使用的口令都有一定的军事含义,但这次的口令却异常奇怪,使人不解其意。

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

主薄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立即动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军中官兵追问其原由,杨修言到,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看来曹元帅是要放弃汉中撤回邺城,我自然要提早收拾行李了啊!经过他的这一解析,消息很快传开,曹操军队里面的将士都开始整理行囊,为撤军做准备,结果军营里闹得乱哄哄的。曹操听到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立即就以扰乱军心,给杨修定罪,斩首以稳定军心。

人们以这件事为依据,就提出了曹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借机处死了非常有才华的杨修。诚然,杨修擅做主张,耍小聪明扰乱了军心,依照军法应该治罪,但还到不了被处死的罪过。最终出现这种结果,除了杨修的恃才傲物、扰乱军心等原因外,实质上还有内在的政治原因。

曹操晚年,选太子一事,煞费苦心。在这次事件之前,曹操初步确定曹丕为太子,但是二儿子曹植始终是争夺太子位置的一大隐患。曹操考虑长远,为了避免他死之后,几个儿子因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残杀,他早就蓄意已久,打击削弱曹植的党羽势力,为太子扫除政敌,确保日后太子执政顺利。杨修是曹植最得力的谋士,并且决不会为曹丕所用,这次恰恰赶在刀刃上,给了曹操一个很好地理由。

“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是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之。”

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

杨修的被杀,史书上也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前后漏泄言教”和“交关诸侯”。前一句话说的是,诸如“阔”字的典故,“一人一口酥”和“鸡肋”等一些细微小事。后一句话说的是,杨修是曹植的党羽,平时有教唆曹植篡夺太子之位的嫌疑。

杨修的死亡,与曹操个人疑心太重的性格是有关系的。总的来说,杨修的死因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后人要吸取教训,天下是曹操家的天下,谁当太子日后称王,和别人没多大关系,作为下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参与“皇家的家事”,否则丧失工作岗位直至身家性命。尤其主要领导掌握着下属的命运,稍有不慎一辈子就被他毁惨了。

作为下属不要去解读上司的意思,有人没做好被杀,有人做的很好,吸取了他的教训而保全了自己,这个人就是唐朝名将李勣。

唐高宗在朝堂上商议废立皇后之事时,老将李勣装病不上朝,忽然有一天,他主动找到唐高宗很巧妙地说“废立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先问外人呢?”

唐高宗很高兴心领神会,知道李勣是支持他的,于是就下诏书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后来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大臣像长孙无忌等,不是被贬,就是被杀,而老将李勣却安然无恙,得以善终。

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历史,喻现实。不要看过文章过眼就忘,要从中悟出道理,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