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第一句就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正所谓“秋扇见捐”,这里不谈古代女子被遗弃的悲凉,就是到了秋天,夏日里不离手的扇子也该收起来了。现代社会,电扇空调的普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夏季里握着扇子引风,你对中国的扇文化有多少了解呢?

扇子最早称“翣”(shà),起初不是用来引风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翣这个字其中一条的意思就是指古代帝王仪仗中的大掌扇。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的仪仗就使用了长柄扇,像巨大的温度计一样。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步辇图

最早扇子的图像是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铁锹一样的长柄扇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长1.76米,这种长度的扇子也是仪仗扇,由奴隶或仆人负责执掌,障尘蔽日,象征主人权威。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篾丝编木制长柄扇,扇面四周包着布边

早期供人引风纳凉的扇子,当属羽扇。周昭王时期某个夏天,机智的周昭王派人用涂修国献礼的青凤、丹鹊的羽毛制成了四把扇子,如今是文明时代,提倡保护爱护动物,所以我们只关注这几把扇子的名字就好了:游飘、条翮、兮光、仄影。是不是很好听?古时候,扇子又别称:摇风、凉友、便面,读起来就风雅至极。

最早出现在壁画中的扇子是来自唐代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的壁画,同时到了唐代,以福州白竹扇为代表的竹扇制作已巧夺天工。但唐代扇子的实物,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出土过(木柄绢质的长柄团扇)。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唐代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的壁画

到了宋代随着造纸业的发展,折扇扇面多数用纸裱糊,南宋太学生周瑀墓中出土的雕漆活柄纸团扇就是代表。

明朝时期折叠扇因为受到永乐皇帝的喜爱,流行了起来。明清两代中国制扇业十分发达,扇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扇子的情节,比如《西游记》中的芭蕉扇、《红楼梦》中晴雯撕扇子,文人墨客各种扇面的佳作也层出不穷。

清代,宫扇的美轮美奂自是不必多说,形状、材质各式各样,可以搭配不同服饰和场合。同时清朝中国也向欧美出口了很多精美的扇子,仅英国在1859年就进口了大约267万把。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带有黄浦江风景的出口扇子

到了当代,扇子早就被电扇空调慢慢取代,偶尔能看到夏日里乘凉的老人们,手里拿着一把大竹扇,若有所思的摇着暮色年华;或者印有各种广告的塑料扇被随意扔在不起眼的地方。前段时间微博上说起《清明上河图》中的“便面”:在街上遇见不想打招呼的人,就随手举起扇子遮挡住自己的脸。在北宋这是礼貌得体之举,这个功能太实用了,现代人表示也很需要,希望能流行起来,毕竟轻轻的举起一把精美的扇子,要比装模作样看手机要风雅太多了。

摇风 凉友 挡脸的扇子

清明上河图中婀娜的“便面”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