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在國內,你會遇到中國式的過馬路、隨時可能摔倒在車前的路人、飛馳亂竄的電動車等種種防不勝防的“馬路殺手”。面對如此複雜的路況,駕車外出時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而如何在危險發生之前,提前採取正確的操作化解潛在的危機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那些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有哪些。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女司機

一說到那些惹不起的“馬路殺手”,大家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女司機”。縱觀各大媒體,報章,網媒等,不難發現媒體會用上“女司機”這關鍵詞,故意突出“女司機”的標題吸引觀眾和點擊率,之前出現的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情就能充分說明這一現象。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有人對美國的交通事故案件進行統計後表明,十幾年前女性駕駛員的駕駛行為比男性更安全。除了16到25歲的女性以外,女性駕駛行為與男性的危險程度一樣。而造成“女司機惹不起”這一現象,一方面是媒體的放大和誤導,另一方面可能是女性先天對於空間、抽象類事物的理解就弱於男性而產生。畢竟在網上找一個男的倒車十幾遍倒不進庫的視頻實在少,當然像大熊貓那樣少也可能會有。

電瓶車

對於國內飛馳亂竄的電瓶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那靈活的車身、龐大的基數、還可以不上牌、這些條件都是它造成交通事故高發的原因。電瓶車無視交通法規闖紅燈、逆向行駛等司空見慣。汽車肇事還有人管,兩輪電瓶車肇事逃逸估計連人都找不到。就算抓到人,電瓶車不買保險撞到人,兩手一攤說沒錢的事故也不在少數。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汽車與電瓶車發生交通事故中,只要汽車按照交通規則駕駛,一般都不會有太嚴重的賠償。因為騎行的電動車很多都是“超標”的,事故中會定屬為兩輪機動車範疇,而且很多都不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的。當然就算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但也會負次要責任,需承擔不超過10%的賠責任。

搶黃燈

黃燈是通知機動車減速制動的信號,不是叫你加速通過。在中國,任何信號燈對遵守法規的車與人都有用,但對沒素質沒長眼的人,什麼燈都不好使。黃燈是可以進的,但要減速謹慎進入。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車輛盲區

汽車四周的主要盲區有:前方盲區、後方盲區、左方盲區和右方盲區。主要遮擋部位就是車內的A、B、C柱,和車頭車尾。這些視線盲區是天然存在的,對咱們的行車安全非常不利。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那麼沒有消除盲區隱患的裝備呢?答案是有的,目前已經相對成熟的有盲區檢測系統(BSD,blind spot detection),只要你換道,後面出現比你車速快的車輛,立馬報警,免除變道盲區出現不速之客之憂。倒車有倒車影像和倒車雷達,更逆天就是360全景,能把盲區消滅到可接受的範圍了。

開車門不看外面

很多時候汽車在非機動車道臨時停車,電動車、自行車很難處理和汽車保持距離,只能佔機動車道,這時候車門突然打開,就算騎自行車猛地被車門撞倒也有可能頭部著地造成嚴重損傷。這時,自行車出現在本來就不應該在的機動車路上,那麼責任就只有相互承擔了。這個司機開車門不看外面責任重大,但電動車不避開停著的汽車,也有一定失誤。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其實乘車人員在車門打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有沒有車過來,可以先開一個小縫觀察,這個是常識啊!當然也有車廠在車門側邊安裝警示燈,作為停車開門提醒,只是效果不明顯。

道路上常見的 “馬路殺手”你知道有哪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