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拾遺記》中有些記載如《山海經》一樣,不僅在寫法上誇張,而且記錄的事件往往是匪夷所思,令人費解。如果作為茶餘飯後的娛樂談資,其寫法倒是可圈可點。現代的娛樂文章,在寫法上也頗有繼承。正因為說不清楚,看不明白,才更有想像的餘地。

如果其中記載全部按真實記錄考慮,那麼現代的ufo在那時候就記錄了很多了。

ufo通常被人簡稱為飛碟,被物化。但這種簡稱實際是錯誤的理解。

ufo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簡寫,是不明飛行物的意思。也就是ufo是不是個東西?是個什麼東西?不知道,這需要證實。但是,通常這是沒有證實、證據的,所以才叫不明飛行物。如果有證據,這名稱都得改了。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前幾天的連載解釋了《拾遺記》的“論波舟”,今天繼續聊《拾遺記》中的不明飛行物。

“查”這個UFO

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週而復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則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復記其出沒。遊海之人,猶傳其神仙也。

--唐堯《拾遺記》

這也是現代被網文當作ufo記載的一段文字。

甲骨文中的海,是指內陸湖。西海,很可能是青海湖。或者,乾脆就是說不清楚的西邊的湖。

《拾遺記》據說是東晉王嘉的作品,但是,由於記載的內容多有上古時期,那麼,在寫法上和文字的字義使用上,有沿襲《山海經》的特徵。同時,個別字義並不是當時的字義,而應考慮甲骨文或更早的字義。

拆字遊戲

甲骨文是由抽象的圖符或圖符組合衍化而來。一個文字,通常由幾個抽象圖符構建而成。一個字,本身就是一幅畫。

這種方法,也成為後世造字的方法之一。

這種思路後來被幾個文化方向所利用。

文人墨客,無聊的時候,拆字解字,作為一種娛樂方式。

而道教的圖符,更是把組字方式衍化為一種圖符方式。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再有,就是算命的乾脆衍生出一種拆字算命的方法。

這幾種文字遊戲的方式,都是來源於甲骨文的這種造字方式。

“查”字

這段文章的重點,就是這個“查”字。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查的金文

這個字兩個構件,木、且。後世,這個且,稀裡糊塗的變為旦。這在《說文解字》中經常看到這種現象。類似改動,多有牽強解讀,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傳承筆誤。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且的甲骨文

且在甲骨文中是祭祖的時候殺牲宰畜,族長平分肉食的意思。這在古代是大事。

孔子在銷藩的時候,結果過年的時候,沒有領到臘肉,就明白魯王的意思了。至此開始周遊列國。

現在這個查,通查就是考察、檢查、查看的意思。但是,古文中,借音借意之後,它可以通“槎”,水中浮木。 同“楂”,或“渣”。

那麼《拾遺記》中的這個查,該是何意呢?

三部分意思:

一是文人拆字遊戲,但是拆的是當時用的字形,而非古代的字形。這才有“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拆的字是木、旦。而非木、且。

二是借用了通假字“槎”,水中浮木。進而引伸出“浮繞四海”之說。

三、他利用五行中木為木星之說。將五行這個木與水中浮木故意混為一談。這才有“十二年一周天”之說。

也就是將這三個與“查”拆字有關的內容混在一起,構建了這個故事。

明白這三點以後,我們再看這個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也玄幻起來。

羽人棲息其上。

人會飛,這是人類自古就有的夢想,象鳥一樣。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這都需要人能夠飛。

而人可以飛這個動作,要麼神話,象龍一樣,不需要翅膀,腳踩祥雲就解決了。所以這是圖騰。要麼就是象鳥一樣,人有一雙翅膀就好了。這個思路,在龍圖騰逐漸被天地人三才取代之後,龍有的也長出了翅膀,這實際是弱化了龍的圖騰。圖騰的龍飛起來何須翅膀?

在瑪雅文化的圖騰中,也有羽人的傳說。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南朝古董羽人昇天

虞夏之季,不復記其出沒。

夏朝之前,尚有虞朝的傳說。現代一些人被外國人鬧的,還需證明夏朝,實際,中國人該考慮證明虞朝的問題。外國人可以把神話傳說當歷史用了,為何到了中國歷史就不可以了。這雙重標準太明顯了。

到虞朝、夏朝的時候,不再有這個記錄了。這說的是對木星觀察的記錄。《尚書》中記載了古人對五緯七曜的觀察,五緯包括木星。但是,具體的記錄,卻的確是被歷史湮滅了,尚未發現,這就看考古的運氣了。

按王嘉的意思,商朝以後是不是又開始記錄了呢?

這就是王嘉這段記錄,基於筆法和文字角度的解讀,這不明飛行物就是木星。

古代知道滿天繁星中哪個是木星的人並不多,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拾遺記》中的“巨查”這個不明飛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