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王小榜007


蘇聯在二戰後,不但沒有像歐洲那樣衰退,反而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成長為超級大國,這裡有多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其實蘇聯在二戰爆發前也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二戰只是加速了蘇聯崛起的步伐。

圖為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蘇聯的國家力量就算是在現在也是超級大國級別的。


蘇聯確實在二戰中損失很大,但是蘇聯的工業基礎並沒有遭受到滅頂打擊,不像德國和英國那樣,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恢復階段,蘇聯的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規劃經濟體系,因此在二戰中大量的歐洲部分工業基礎被轉移到了蘇聯東部地區,催生出共青城等一批新興工業城市,成為蘇聯日後發展的基礎。

蘇聯率先實現了載人航天,在人類探索史上留下了重大貢獻。


另外,蘇聯在二戰中取得了大量的土地,所謂蘇聯的軍隊來了就不走了,很多土地就此落入蘇聯手中,蘇聯取得了這些土地,也同時取得了豐富的資源,取得了直接壓到西歐附近的國境線,強大的蘇聯軍隊出過門就能打德國,威脅法國,這樣的巨大壓力導致歐洲長期處於戰雲密佈的緊張狀態,蘇聯的國家地位和威望進一步提高。

蘇聯的廣大國土面積,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工業佈局。


戰後,隨著西方列強的衰退,世界上掀起了一陣國家獨立圖強的浪潮,大量的中小國家脫離原來的歐洲列強控制,成長為新的國家,而這些國家都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很多都建設了類似於蘇聯的政權,就連以色列都曾經獲得蘇聯鉅額資助,差點走上蘇聯的道路,可見蘇聯對於戰後的世界格局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和指導力,也因此成為了蘇東陣營的核心,也由此成為眾星捧月一樣的超級大國。

圖為蘇聯的機車製造廠,蘇聯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可以製造出至今依然可用的機車,使得蘇聯的國土可以有機的組合在一起。


超級大國不是吹的,是實打實的做出來的,蘇聯率先邁入航天時代,率先實現載人航天,率先研發成功洲際彈道導彈,率先開發出燃氣輪機軍艦,率先發展出區域防空艦,率先採用垂直髮射系統,建設了大量的大型工程,構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洲際海上通信網絡,這樣的國家也確實在軟硬實力上都崛起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了。

蘇聯的裝甲軍團曾經是令西風震撼的力量。


海事先鋒


東方中華不敗為你解答

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上半期,第一次在雜誌上看到有關二戰的傷亡數字統計是這樣的:蘇聯第一,直接死亡人口2200萬人,其中軍人死亡950萬。

第二中國,直接死亡人口1800萬,軍人死亡380萬,其中國民黨軍陣亡320萬,八路軍和新四軍陣亡是60萬。

第三德國,直接死萬人口是730萬,其中軍人陣亡370萬。

第四波蘭,直接死亡人口600萬。

以後有新的不同版本接連出現,不同的版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數字統計,我在此採用其中的一個版本,不喜勿噴!


通過各種數據顯示,蘇聯在二戰之中是死亡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且還是大量的男性青壯年,這對戰後蘇聯的重建無疑是一大損失。

並且所收到的損失還不僅僅是人口,但凡經過戰鬥過的地方民生基礎設施都基本是被夷為平地。

一句話用來概括當時的蘇聯最為恰當:滿目瘡痍!

但就是這個看似接近殘破的國家,真的是沒想到會在戰後成為一個令美國在世界上說了不算的國家!

在二戰之前,當時世界上的霸主既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英國、法國和德國。

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軍事實力,兩國都排不上第一團隊。


德國咱就無需多說了,被戰勝國分兵佔領,那麼英國和法國卻沒有不行的道理。

美國自不必多說,二次大戰的最大受益者,最強最富裕、實力最雄厚。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蘇聯都沒有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道理。

但恰恰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蘇聯不僅從戰爭中的廢墟上站立起來,而且還成為了一個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

蘇聯之所以在戰後迅速擺脫戰爭帶來的創傷,並且很快成為一個強國,大致有這麼幾點原因:一是蘇聯雖然在戰爭中傷亡了大量的人口,但蘇聯在開戰之時有人口大約是一億八千萬到一億九千萬左右。


拋去造成死亡的2200萬之外,還有人口一億六千萬上下,這一人口數量仍然高於美國,更是大大的高於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

第二,蘇聯在戰爭中俘虜了大量的日本、德國戰俘,加上本國的流放人犯,這可是大量不用支付工資的勞動力。

第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良好的國家體制也是蘇聯在戰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計劃經濟雖有一定的弊端,但在特定時期能發揮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第四,良好的社會主義體制為蘇聯培育了大量的科學優秀人才,義務教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說明。

第五,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激發起起人們建設國家的積極性,根據計劃經濟的安排,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建設最重要的環節。

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蘇聯就已經通過幾個五年計劃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到戰爭爆發時,工業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有了這些經驗,用斯大林的話說:我們在戰後的重建,相比於十月革命之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蘇聯要容易得多!



現代的一些人總是喜歡把蘇聯戰後的強大歸功於掠奪了納粹德國的科技人才和工廠設備,其實一派胡言!

第一,德國的頂端科技人才都悉數投降了美國,蘇聯所能得到的只剩下一些狗吃剩下的渣渣。

第二,納粹德國的工廠在戰爭中受到了英美戰略轟炸機的狂轟濫炸、損失慘重。

第三,納粹德國在覆滅前夕,根據希特勒的最後指示,工廠都受到了人為的破壞。

蘇聯即使能夠搶到一些設備,也都是一些殘缺不全的機器而已。

第四,蘇聯的戰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總設計師是著名的科羅廖夫,他的專業可都是來自於蘇聯本國基礎,與納粹德國絲毫不蘸一點邊。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的航天事業早在三十年代就有齊奧爾可夫斯基寫出了航天論文。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齊奧爾可夫斯基的論文裡面把從幾級火箭、宇宙飛船、如何返回寫得清清楚楚,德國的馮·布勞恩可是真的不知道這些,他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如何想法把火箭發射到英國去,至於如何把人類送入外太空,他甚至想都未曾想過!

難道這些也是蘇聯掠奪的德國的?或者說是偷竊的美國人的?

可以說,蘇聯之所以成為一個強大的超級大國,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它可能是一個搶掠成性的國家,但我卻可以告訴你,在二戰中它確實沒有搶到什麼好玩意!


東方中華不敗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迄今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深遠的戰爭。

作為二戰最激烈的現場,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傷亡總計4200萬人的慘重代價。對於只有16000萬人口的蘇聯而言,這是相當慘重的傷亡,至今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依然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但匪夷所思的是,蘇聯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在二戰後一躍成為和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能夠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蘇聯比英法等傳統列強失去的少,但是得到的更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二戰打碎了歐洲列強

和一戰摧毀四個傳統歐洲帝國一樣,二戰對列強的打擊更加全面而徹底。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

戰國,蘇聯直接面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納粹德軍。因此,蘇聯也成為二戰中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國家。

但是,二戰對於其他參戰國的傷害似乎更大,比如英國,這個二戰前的超級大國,因為二戰再次元氣大傷,由於國力被嚴重削弱,加上美國推行的反殖民地化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不得不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連帶著的是英鎊體系的崩潰,不得不讓位於美國的美元體系。由此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相比於英國,法國顯得更慘,二戰期間的亡國經歷使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雖然戰後撈了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但早已被邊緣化。

而歐洲新興工業強國德國被二戰打得奄奄一息。其他歐洲國家則不值一提。

而蘇聯,則依靠海量的資源、巨大的戰略縱深、恐怖的戰爭動員動力以及美國等盟國的支持,蘇聯不僅挺了過來,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恢復實力,最終反殺德國。

因此,二戰之後,放眼望去,歐洲大陸已經沒有國家可以和蘇聯抗衡,蘇聯顯得鶴立雞群,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第一強國。

2、二戰沒有打碎蘇聯的核心

蘇德戰爭沒有打垮蘇聯,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蘇聯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並浴血奮戰最終消滅了德國法西斯。

早在二戰之前,針對可能發生的對蘇聯的侵略,斯大林創造了斯大林模式,並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工業化建設,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

二戰雖然摧毀了蘇聯的西部工業基地,但是沒有摧毀蘇聯根本的工業基礎,更沒有摧毀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說蘇聯在二戰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

因為斯大林仍在,戰後蘇聯的斯大林制度依然大行其道,這使得蘇聯能夠在戰後繼續實行計劃經濟政策,也就是”三五計劃”。隨著五年計劃的開展,在西歐諸國還在為災後重建發愁,眼巴巴地等著美國的援助時,蘇聯已經迅速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計劃經濟,在緊要關頭總能發揮出恐怖的動員能力,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難以辦到的。

由於蘇聯實施計劃經濟,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資源基本可以自給,這使得國際資源波動對蘇聯的影響較小,所以蘇聯不會像西歐國家那樣,被美國一次一次的剪羊毛。

由於計劃經濟的相對優勢,使得蘇聯可以走出一條和美國完全不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是蘇聯能夠迅速恢復實力並保持強大實力的根本原因。

3、蘇聯在二戰前後的瘋狂掠奪

雖然二戰期間蘇聯至少損失了超過2700萬人的巨大代價,但是和蘇聯得到的相比,這一點傷亡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國土方面。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了一戰時失去的沙俄土地;隨後蘇聯於1939年11月發動蘇芬戰爭,以慘重代價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聯再次出兵奪取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地區。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斯大林和羅斯福密約,以犧牲我國的權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由此蘇聯獲得了在我國的一系列權益,包括租借不凍港。

對於噬土成性的俄國而言,土地意味著財富也意味著強大的國力,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期間還奪取了其他更多的資源。

作為新興的科技強國,德國在二戰前後貢獻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戰結束後蘇聯作為消滅納粹德國的主力,從德國掠奪了一大批專家人才。

不僅如此,蘇聯還將德國境內大量的廠房設備拆除並運回蘇聯,同樣遭此厄運的還有位於東北的日本廠房設備,他們同樣被拆除運到蘇聯的遠東地區,幫助蘇聯的工業能力更加強大。

可以說科技實力的加成幫助蘇聯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更加迅速的進步,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蘇聯於1957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在1961年成功地將宇航員送入太空。

另外由於蘇聯的浴血奮戰,二戰之後共產主義制度得以越出蘇聯在幾十個國家相繼開花結果,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陣營,蘇聯由此成為共產主義陣營的核心領導,這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群眾基礎。

所以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絕非偶然,這是一系列歷史因素加現實作用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前歐洲眾多勢力是敵對蘇聯的,英法本打算讓德國主攻蘇聯,誰知道德國跟蘇聯言和,一方面德國藉此機會減輕了東邊的壓力,可以騰出手去對付西歐,另一方面蘇聯的資源成為了德國二戰初期生產的保障,要說蘇聯跟美國都是一個德行,美國支援日本,蘇聯支援德國,後來全被反咬了,二戰後西歐被打殘了,法國格式化了,英國清內存了,而蘇聯藉此機會將軍隊壓到了德國,很多歐洲國家就這樣成為了蘇聯的勢力範圍!!而美國隔著太平洋根本沒有能力干涉,英國法國?還得依靠美軍來實現戰略平衡,蘇聯有了德國跟各個國家的科技,所以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加上各國的資源跟影響力,可以說在當時世界只有三個國家!!美國!!蘇聯!!!大韓國!!!!


街頭說評書


蘇聯的體制決定了蘇聯的迅速崛起!——題記

縱觀二戰中的世界格局,二戰中的勝利國中國、蘇聯以及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最嚴重的四個國家。但歷史的發展最終向我們證明,以上的四個國家都在二戰後迅速的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日本和德國的崛起取決於工業基礎雄厚!

先看一下戰敗國日本和德國!德國和日本的發展得益於德國和日本本就雄厚的工業基礎,雖說德國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重創,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社會管理方面以及人口方面都造成了破壞性的打擊。經濟被戰爭的巨輪拖垮,社會管理體系被二戰後的新秩序所控制,政治權利上處於一個被管控的狀態。人口方面均產生了較大規模的減員,尤其是勞動力方面和男女比例方面,德國和日本都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男性。

但是在二戰結束後,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日本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德國也緊隨其後,在一些精密儀器製造行業、汽車、機械、科技方面成為世界強國,經濟上也成為了世界前四大經濟大國。德國和日本的發展其實都取決於德國和日本早年積累下來的工業基礎,這是德國和日本能夠迅速再次崛起的原因。



蘇聯的崛起取決於蘇聯的體制!

蘇聯和中國在二戰後所面臨的情況與德國和日本相似。戰爭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社會管理秩序被嚴重破壞。人口上也造成了較大規模的男丁勞動力的減員。


但是二戰後的蘇聯,憑藉著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的位置,而迅速的形成了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對抗的狀態。而斯大林也綜合考慮的國內國際的環境形勢,決定採取繼續維持戰時經濟體制的國家方針!而社會主義體制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在蘇聯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二戰後不久,蘇聯率先實現了原子彈的研製成功,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同時新中國的勝利以及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極大的壯大了蘇聯對抗西方國家的資本。而且蘇聯採用的集體生產的方式,可以集中國家的有生力量來實現政府的想法和作為。因此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蘇聯,儘管經濟上蘇聯,依然落後於美國,但是軍事上,蘇聯已經全面的跟美國產生了對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美國。這一段時間也成為了蘇聯最巔峰的歷史時期。



中國集百家之長!先學蘇聯,後學德日!

中國作為二戰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國家。再加上中國是二戰後,世界幾個主要國家中工業基礎最薄弱的國家。於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是以蘇聯模式發展了中國的工業基礎,同時建立起了自己的國防事業,更是以大無畏的精神鞏固了周邊的國際環境,無論是抗美援朝還是對印反擊戰。提升了中國在亞洲乃至於世界的國際地位。維護了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當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了之後,中國已經建立了基礎的工業體系以及有效的社會秩序,中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春風吹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並且在其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未來,我們還將邁向更高的征程!

因此蘇聯的崛起得益於社會主義的體制,德國和日本的崛起得益於雄厚的工業基礎,而中國從一個農業大國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經濟強國,是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的歷史階段。兼取百家之長,化腐朽為神奇!


珞珈山的貓


蘇聯只是在軍事上匹敵美國,其他方面還差得遠。

歐美國家的軍費佔GDP比例大概在3%左右,其中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更被限制在1%。

而蘇聯則佔到10%左右,最高時甚至達到40%。

正是在軍事上的巨大投入,導致蘇聯軍事實力超強,可以與美國爭霸。

但也終於因為其他方面,尤其是經濟上落後,最終解體,以失敗告終。

可以簡單回顧下二戰後的歷史

蘇聯自稱“帝國主義的掘墓人”

戰後,蘇聯受到戰爭的嚴重創傷,急需休養生息。

但西方國家不肯,丘吉爾甚至提出,在對德戰爭結束後,繼續向東擴張,順勢推翻蘇聯,消除這個威脅。

面對西方可能造成的威脅,蘇聯不得不繼續維持戰時體制,保持對軍事的巨大投入。

隨後,蘇聯原子彈研製成功,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緊接著,中國革命勝利,並在戰後倒向蘇聯,極大地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同時,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

原子彈研發成功、中國革命勝利、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三大因素使實力的天平逐漸向社會主義陣營傾斜(老版高中政治書原話)。

接著,朝鮮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誰贏誰輸,可能有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沒有取得最終勝仗。這打擊了美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做老大的保護不了小弟),卻提高了中國的威望(敢和聯合國軍對抗而不落下風)。

由於此時中國還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提升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威望,也間接地提升了陣營老大——蘇聯的威望。

真正讓蘇聯達到頂峰的,是越南戰爭。

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無論經濟、還是國際聲譽都大受影響。加上遇上“石油危機”,美國陷入二戰後最衰敗的時期。

此消彼長,美國的衰落,正好襯托出蘇聯的強大,況且,作為石油生產大國,蘇聯正賺的盆滿缽滿。於是蘇聯四處出擊,美蘇爭霸進入“蘇攻美守”階段。

但儘管如此,此時的蘇聯除了在工農業產值上接近美國外,其他方面與美國差距依然巨大。石油賺的錢也主要用於軍事投入,普通居民生活改善不大。

隨著中美建交、油價下跌、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的實力大減,由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最終解體。

可見,在美蘇爭霸中,中國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建國後加入社會主義陣營,讓社會主義陣營實力大增;

朝鮮戰爭中,提升社會主義陣營威望;

越南戰爭中,讓社會主義陣營實力達到頂峰

……

中國“平衡手”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中國也由此成為“蘇美中”大三角的重要一角。

對此,美國看的比較明白。中國革命勝利後,美國就發出“我們怎麼弄丟了中國”的疑問。

“失去中國”,也被稱作美國戰後最大的失誤

後來更是突破阻力,實現中美建交,為冷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而蘇聯卻在與中國交好的情況下,關係破裂。

有蘇聯領導人說,蘇聯在冷戰中失敗,不是因為西方的打壓,不是因為入侵阿富汗,而是因為在中蘇邊境毫無意義地囤積了上百萬的軍隊,而這裡本來是我們的盟友。


用戶5506224182


有了地位,勢力就會大增。蘇聯也乘機佔領了東德,獲得一些資源。一些小的國家,也趁機向蘇聯靠攏了,加之二戰期間同盟國對蘇聯的援助,也不是小數,蘇聯就藉助這個機會迅速發展。

而且,經過這次戰爭蘇聯發現了誰的軍事實力強大,誰就說話算話,說白了就是誰打的過誰,誰就當家,於是乎蘇聯就重點發展軍事工業,一時間軍事實力,就連美國也是望塵莫及。


清峰徐來89


如果總結一句話,就是依靠集體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始終無法進入資本主義,其中小農經濟,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是主要原因。資本要發展重要一點就是規模經濟,然後產生競爭,金融等等。蘇聯實行集體所有制,實行規劃經濟,著重點放在提高工業規模上,把主要勞動力集中到了工業部門,所以蘇聯迅速從戰後恢復過來,工業生產進入了世界前列,科學技術伴隨著工業發展迅速發展起來,由於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把大量的資金投入科研院所高校,蘇聯科技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有些尖端科技方面處於世界領先…

如果不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利益驅動,蘇聯不至於解體。也許今天我們能見到更多更加先進的科技技術


萬里白光


蘇聯在二戰中傷亡近2000萬人,這個數字僅次於中國。但是相對於蘇聯本身就為數不多的人口上,蘇聯可以算得上是損失人口比例最為慘重的國家,由於大量的男性士兵死亡,導致蘇聯男女比例失衡,至今蘇聯的大部分國家仍然是女性遠遠多於男性。

那麼在二戰中蘇聯損失這麼慘重,為什麼在戰後能夠迅速崛起,進而成為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呢?我們都知道二戰結束於1945年9月2日,而冷戰則開始於1947年3月5日,這才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蘇聯拿什麼恢復戰鬥力,與美國對抗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蘇聯雖然損失嚴重,但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

儘管二戰時期德軍都已經打到莫斯科了,但對於地大物博的蘇聯來說,德國所踏過的國土還沒有蘇聯的三分之一,在蘇聯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烏拉爾工業區、中亞和遠東地區,沒有遭到一點破壞。

由於在戰時蘇聯就及時的轉移了西部重工業,所以即便德軍打到了莫斯科的腳下,德國的重工業依然沒有受到重創,換句話說就是這邊蘇聯在艱苦的對抗著德軍,那邊還在源源不斷的進行生產。

所以二戰過後,蘇聯保留了大部分的工業實力,再加上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對於蘇聯的援助,蘇聯的工業實力不退反進,到二戰正式結束時,蘇聯依靠著中東部大量的工業資源,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西部的工業重建,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強國。

此外,蘇聯並沒有半點宅心仁厚,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後,蘇聯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在反攻德軍時,從德國手中掠奪了大量的資源。根據記載,蘇聯從德國拆走了上千家工廠的機械設備,總價值超過了200億美元,同時還抓走了大量的戰俘充當免費勞動力。

德國投降後,蘇聯又以同樣的套路拆走了日本在我國東北的工廠的機械設備,甚至連東北的鐵軌都拆走了,比日本人掃蕩都乾淨,同時還抓走了七十萬日本關東軍當做戰俘充當免費勞動力。

蘇聯在戰爭中雖然損耗巨大,但從這些掠奪中也獲取了大量的資源與免費勞動力,這些都對戰後重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經過二戰的摧殘,歐洲老牌強國都在二戰中衰落。

比如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直接跌入了二線國家,法國在二戰中直接被滅國,德國更不用說了,直接被幾個國家給瓜分了。至於其他的歐洲列國,也根本沒有資格跟蘇聯叫板。

二、“冷戰”時期不便挑起戰爭,重在其他領域的競爭

冷戰初期,世界人民剛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的磨難,深知戰爭的可怖之處,所以各個國家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世界各國的人民也渴望和平、反對戰爭。在這段時間雖然世界各地都存在要衝突和分歧,但大家都在剋制著,儘量避免戰爭。

冷戰爆發後,美國和蘇聯想要爭奪世界霸主,又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爭奪,於是就在其他能夠提升國家軟硬實力的一些領域對抗

,比如局部代理戰爭、科技領域、軍事領域、太空領域、外交領域等。

再接著就是蘇聯跟美國在各個領域的競爭,包括研製核武器、航天飛行器、北約、華約等盟國,一開始是蘇聯追趕著美國,當然美國也有反追趕蘇聯的時候,只不過比較短而已,就這樣在此起彼伏中,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美國獲得了冷戰的勝利,成為世界超級霸主。

三、由於“冷戰”的拖延,蘇聯過早的研製出核武器

由於世界人民剛經歷了八年的戰爭,大家都在做戰後重建工作,除非必要的戰爭,不然誰也不願意再開戰。雖然美國的實力保存得比較好,但如果美國想要挑起戰爭,必然要被全世界所唾棄,精明的美國人肯定不想這麼幹,因為這樣無異於自毀長城。

這樣一來,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以及“冷戰”初期蘇聯嚴重落後於美國的前提下,蘇聯科學家們加速研製核武器。不過關於蘇聯研製核武器,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秘密。

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人科瓦爾跟著父母移民到蘇聯的比羅比詹市,並且進入門捷列夫化學學院學習,由於科瓦爾的特殊身份,被蘇聯的情報部隊買通,1934年進入蘇聯的軍事情報局受訓,之後被派往美國的部隊裡充當間諜。

科瓦爾是學化學出身,加上頭腦聰明,很快在部隊裡嶄露頭角。1943年科瓦爾被派往曼哈頓城市大學特訓,並在此期間潛心攻讀電機工程專業。1945年科瓦爾被派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也就是美國原子彈燃料生產基地。

1945年7月美國成功引爆了原子彈,而科瓦爾作為研製原子彈的實驗人員,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並且將這些資料全部提供給了蘇聯。“冷戰”開始後,蘇聯意識到了美國核武器的威脅,於是在科瓦爾等間諜的秘密幫助下,迅速的掌握了原子彈的研製技術。

1949年8月,蘇聯成功的試爆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核武器的成功研製,使蘇聯真正擁有了對抗美國的實力與勇氣,儘管那時候蘇聯的經濟依舊蕭條,但大家都擁有核武器,大不了一起毀滅,誰怕誰呢?

正是由於這幾點,一是蘇聯依靠著強大的資源迅速成為歐洲霸主,美國想要越洋大戰,實在是勞民傷財;二是世界人民當時極度渴望和平,美國一時間不能挑戰世界各國的民心,而且蘇聯剛經歷過慘重的戰爭,美國就算這時候來了,大不了再繼續戰鬥就是,破罐子破摔嘛;三是蘇聯趁著美國沒辦法挑起戰爭的空隙,迅速研製核武器,等到核武器研製成功了,也就不怕美國了。

所以蘇聯在戰後並不是迅速崛起,在冷戰初期也沒有跟美國對抗的實力,即便是研究出核武器,有了一定的資本之後,仍然不是美國的對手。蘇聯真正翻盤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蘇聯核武器的數量和實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某些指標逐步接近或超過美國,這才算得上是能夠真正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魏青衣


打仗不打無準備的仗。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跟當時的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所以蘇聯並沒有防備德國,而是防備日本攻打他。當希特勒發動偷襲時,蘇聯真的一潰千里,若不是嚴寒冬天,莫斯科能否保住還是個問題。由於當時德軍穿的是秋裝,影響了戰鬥力,也凍死了很多德軍。當時蘇聯傷亡最多的二座城市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