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使轉怎麼運筆?

蘭心51555813


很多人不明白使轉是什麼,其原因在於一些書法家用一些很玄、很虛的說法來解釋,這樣永遠也說不清。

我認為,使轉就是筆鋒轉換處的處理方法,這種轉換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筆畫轉折處,二是同一筆畫行進時方向的細微變化處。後者往往被初學者忽略。

使轉的方法就是提按。提按即下筆收筆,下筆(起筆)是按,收筆是提。

不過,提並不是指將筆鋒提得離開紙才叫提,只要在筆按下後,稍微提上一點不離紙也叫提。

事實上每一筆畫的全部行程,並非簡單到只有一按一提,而是一畫中,有很多提和按。

當筆鋒在一畫的行程中,個可時要轉一小彎,有時要有些上下。這樣一畫在形態上就會有粗些的地方,有細節的地方。粗是按的效果,細是提的效果。

即使形態的粗細,細微到肉眼看不出,但其提按的行程是存在的。

接的地方,稍一停頓,鋒就轉了,這種地方叫頓。轉換筆鋒的地方又叫“換筆”。

總之,這一切都是提按的變換與連續,使轉說白了就是如此。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關於行書的使轉和運筆,我主要說兩點:

1、關於行書的運筆,歷代書法家都非常強調運腕。

學習行書要想用筆流暢,一定要學會運用手腕,執筆的姿勢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要用枕腕法,一定要把手腕懸起來。

手腕懸起來才能運動靈活,用手腕帶動手指和毛筆,這樣寫出來才能流暢和連貫。

2,要學會分組訓練

剛開始練習單字的時候,要根據具體情況把一個字非常兩組或者三組來寫,一組裡的筆畫要一次完成,不能再像楷書一樣了,一筆一筆的寫,要一筆寫多個筆畫。


你比如這個謝字,就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寫,當然你寫熟了一筆寫出來也是可以的,但是分成兩部分會更有節奏感。言字旁和“身”一筆寫成,左邊的寸一筆寫成。

節奏感在行書裡面非常的重要,而分組本身就能產生節奏的美感。

寫一整篇內容的時候,要把前幾個字或者幾行字分成一組來寫,這也是保持連貫的一個重要方法。

如上圖,這是米芾的《李太師帖》,它的字與字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你一口氣很難寫完一行,好把它們分開組來寫。

分組寫,會讓你的字更加而從容,不至於太快而粗糙,也不至於由於太慢而顯得笨拙。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我們在練習行書的過程中,對用筆的變化,一開始是掌握不好的,很難楷書中脫出來。

因為我們已經形成了對楷書轉折處,力道變化的下意識。

所以在不自覺的時候,我們在寫行書的轉折中就會帶出楷書轉折處的重筆,或者寫完看起來比較拖沓。

最明顯的就是學顏楷的同學,在學習書的時候在轉折的地方,多多少少有一些障礙,表現的不太好。

這一點要怎麼解決呢。

個人覺得解決問題還是要回歸本源。

比如我們在沒有學習楷書的時候,寫行書的時候,會龍飛鳳舞飄忽不定,那時候用筆就沒有轉折的難度。

這就是因為我們說的時候對行筆的力量的變化,有了下意識。

我們要做的就是練習行書的時候撇開這些下意識。

說起來很抽象,但是做起來卻是實實際際可以感覺到的。

我給大家舉幾點例子。

比如就用這本字帖做演示。



首先就是起筆。

藍色圈裡的部分,大家都能看得懂,是切筆。

這一筆非常重要,我曾經無數次的說過,切下去之後,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把筆鋒壓彎了,這就證明毛筆有了彈性,利用彈性來行筆,筆鋒適當的力道才是平滑的。

意思就是說由粗變細就會非常平滑,不會非常跳躍。

我們每個人都有控制彈性的能力。

就比如用手指按一個彈簧一樣,我們絕對有能力讓他保持在一定的壓力範圍之內。

用筆也是如此,把筆壓彎以後,壓著筆去行筆,然後慢慢釋放力道。

綠色圈裡的部分就是由重變輕,再變重的過程。

就是所謂的,提~按。

我們臨帖一定要去按照筆畫來臨,千萬不要按照下意識來。

如果按照下意識來寫,那麼永遠也寫不成這樣的筆畫。

寫出來的也都是楷書那樣的。

用控制毛筆彈性的辦法去寫筆畫,你就會忘記下意識對毛筆的彈性重新增加了解。

掌握了毛筆的彈性書法,書法筆法就掌握了三分之一。

有一些字,大家看來可能很好,但是在一部分人眼裡看來就是垃圾。

這種差距絕對不是審美觀上的差距,純粹是技術上高低而至。

有些人能在技術層面上看到他的缺失,有些人卻不能。

比如這幅你看他的行筆,有沒有很平滑?

輕重有沒有變化?

顯然在單個筆畫裡是沒有這些變化的,也就是說說行筆的技術層面,臨帖差很多功夫,還沒臨到位。



再看使轉。

綠色圈裡兩個部分,其實是一樣的筆法,只不過在行筆方向上不同。

一樣的起筆,一樣的行筆,一樣的力度變化。

當然並不是每個書法家的力度變化都和米芾一樣。

但是去掌握每一個人的特點方法是一樣的。




再行書和草書中最難掌握的就是轉,折。

轉折其實都是用筆中間,重新蓄力,再發力的過程。

只要懂得了這一點,轉折就不困難。

然後加以練習,就能運用自如。

再比如說這種作品,之所以普通人看著好。

是因為普通人看不到其中的轉折。

所以在技術層面也並不能看到這個作品有問題。

但是字不好,肯定是有不好的原因。

我們在寫轉折的時候,一定要寫得很清晰,力度變化,一定要均勻。

這樣寫出來的東西不僅可以得到大家的欣賞,還能得到專業的認可。

總比那些寫出字來,只讓普通人叫好的人,好很多。

專業與否,其實並不重要,也根本沒有區分的意義。

之所以有專業一說,是因為很多人寫的都太不合理了。

如果大家臨帖,用筆的變化力量的控制都能和古帖做到貼合,那麼一定是不會有專業這一說的。

所以臨帖才是正路,細緻的臨帖是出路。

向古人學習的是辦法,並不是死在古人手裡。

但是如果連這些辦法都體會不到,那麼何談脫古呢?

我認為一個人即使有200年的時間去學書法,去精技法,搞用筆。

也不可能比古人幾十代,千百萬個書法家總結出來的用筆規律更豐富。


梁宇航


二、行筆速度得當。行書行筆速度,不能一味的快速運筆,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行筆快慢是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個時候就考驗的是楷書筆法的功底,讓字體比例協調有美感。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

三、行書很重要特點之一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能迴歸到與楷則原理一致。一副作品中橫畫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先豎就能使筆畫圓潤,豎畫先橫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使起筆處豐滿厚實。

四、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儘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行書運筆理論知道後,需要在練習中多加捉摸去“悟”才能真真的理解它的書寫特點。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支持點贊,我是書法大樹。


書法大樹


我在大量的學習和教學當中,不斷的摸索,行書使轉運筆的技巧,使行書既靈動又有力度。正確的運用使轉可以增加書法的美感,對書法而言是一個十分高超的技巧,靈活掌握運用使轉技巧,是每一個書法者必須具備的。

在書寫的過程中,為什麼要使轉?怎樣的使轉?讓我們一起我們來進行探討吧!

使轉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書法的立體感,筆鋒在運動時始終保持主鋒(中鋒)在筆劃的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四周。這就叫中鋒行筆,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因此寫出來的筆劃重心即在中間,呈現立體感。

中鋒行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雖然在點畫形態上有千姿百態,但中鋒行筆的原則卻是書家不可逾越的。

中鋒的對立面是側鋒,側鋒也可以產生立體感,但是對於書家的要求很高,只有掌握了中鋒用筆,熟練之至,才能夠兼用側鋒。側鋒取妍,中鋒取勁。

怎樣使轉用筆?

任何字體,每一個筆畫。都分為下筆,行筆,收筆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用筆的基本要求,儘量使中鋒垂直於紙面,不使筆毛散亂。在使轉過程中的提按就是為了讓毛筆恢復原狀,始終保持中鋒。

行書的使轉運筆和楷書是一樣的,只是楷書的比較明顯,行書因為書寫速度比較快,使轉比較模糊,不那麼突出,所以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就是這個道理。

在書寫過程中有提按使轉,提,就是讓筆離開紙面,讓筆恢復原狀,按,就是鋪毫行筆,在轉折處,提筆以鋒尖抵紙,中鋒恢復垂直的圓錐狀,再向任何一面出鋒都可以保持中鋒。

在學習練習中,要仔細體會用筆的技巧,正確的提按使轉,使筆畫既靈動又有力。這需要我們下苦工,用心體會,才熟能生巧!

各位書友,在學習過程中有什麼好的建議請你發表評論!謝謝!


張遠忠書畫家


行書是楷書書體的輔助書寫體,它簡化了楷書的線條,沒有楷書那麼中規中矩,工整,比楷書簡便,又兼有草寫的連綿,靈活,而又不像草書那麼潦草,難以辨識。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它的體變多,彈性大,書寫慢一點,可以叫行楷,書寫快一點又叫行草,它是實用性最高的一種字體。

行書的用筆特點是提按分明,韻律節奏明顯。書寫較楷書快,所以露鋒多,藏露兼備,筆意靈動,點畫呼映,神氣畢露。牽絲映帶,筆斷意連。

行書的難點是使轉運筆,使轉可分為兩種。

第一,轉筆成圓,圓則順,順則流暢,書寫源於草書,

第二,折筆見方,方則剛,剛則雄強,書寫源於楷書。


這兩種寫法根據行書的書寫筆勢都可應用,但應是使轉為圓筆的多,方折的少,寫出的行書更為形象活潑,生動有趣。

本人也是書法愛好者,以上為一家之言,未必準確妥帖,不到處,見諒,下附臨寫拋磚引玉,敬請指正,謝謝!


旭日餘輝4


這個問題還是有一點深度的。

發覺許多人在這個問題認識上還有些模糊。

首先,要回答清楚什麼是“使轉”

孫過庭《書譜》雲:“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這段話提到了“使轉”這詞,顯然,它既是點畫,但卻是與點畫既對立又相輔的一種書寫方法,並極為重要,能表達“形質”“情性”

這“使轉”令許多人想不到,其實就是簡單的“轉折”類筆畫。

從廣義上講,任何一種具有改變方向性的運筆,都可以歸納在轉折類中,其中包括鉤類;從狹義上講,是指既改變某種運筆方向,又具有一定的相對應的運筆方式。

轉折類的表現方法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理論:內擫法與外拓法。

通俗點講:內擫就是筆畫相背)(;外拓就是筆畫相向()。

楷書表現上,內擫為陰,視覺上給人以秀峻挺拔、清雋整飭之感;外拓為陽,則沉厚雄健、樸拙穩重之勢。這就是“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的道理,它們突出的代表為歐體與顏體。

內擫與外拓,在行書表現上則相反,袁裒在《評書》中雲:“右軍(羲之)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有法度;大令(獻之)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行書,用內擫法易得雄強剛嚴之氣;外拓易得蕭灑起逸之氣,其各有優劣,氣格不同。這就是“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的內涵了。

至於行書內擫與外拓的運筆方法,有其下特點:

一、內擫

如圖所示。(1)當橫向的筆行之一端時,先將筆向右上方提起(著紙),至(a)端;(2)向在下圓勢按下,使筆的作用點在(b)處,形成中鋒運筆的趨勢(也可使筆尖略向左上傾斜,呈側鋒趨勢),然後行筆。這樣,既能使筆毫不扭曲,又能充分發揮彈性,使力勻稱,萬毫齊力。整套動作,既微妙又較快,寫的時候,全憑手的感覺,難以目取。達到這一步,方能正常地由緩至疾地直下,筆力自在其中。這也正是為什麼內擫縱筆的線條,往往呈“S“曲線的根本原因。


二、外拓

如圖所示。圓轉與方折,雖形不同,實出於一理。方折關鍵是提,圓轉關鍵也是提,只是方式不同,可分二步:(1)行筆時,須路帶波瀾,至(a)處,提筆圓勢而行;(2)至(b)處,筆漸按漸行,筆鋒自然移向上方,待筆穩定後,便可縱筆圓勢而下,貴在中鋒“提筆暗過”;又須圓中見筋,世稱“折釵股”,圓轉看似技法被簡化了,但對於手感要求更高,尤其表現那種柔而尤剛的質感品為不易。


所以,劉熙載《書概》中稱:“轉折暗過處,方知折釵股之妙,暗已處,又是留處行,行處留,乃是真訣”。


臨池管窺


練習著用唄,不充分練習,光說是沒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家講究“大道至簡”,佛家也說“是真佛只道家常”,儒家“知天文、識旱澇”。世上的大道理其實就隱藏在生活的枝梢末節,同樣,所有的書法理論都得落實到“練習”這兩個字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