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书》有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然而,纵观3千余年的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人口迁徙,例如,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这是有史以来官方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活动。

这次明初的人口大迁移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结束了元末混乱的局面,但中原地区受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锐减,大量土地也被撂荒,战乱后的河南人口仅有190万人,要知道,北宋时期,仅开封一处人口就已超百万了。

但那几年山西似乎很得上天眷顾,不仅风调雨顺,还由于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避免了元末祸事,成了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饱受战争之苦的外地人纷纷涌入山西,导致山西人口数量剧增,据记载:1380年,全国总人口将近6千万,仅山西一省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而山西洪洞县又是人口最多的县。

因此朱元璋下令从山西移民以填充其它地区。但故土难移,尤其是离开富裕繁盛的家乡,前往人烟稀少的未知之地,即使有“免赋役三年”“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依旧无人愿意搬迁。1370年,朝廷使用了一个手段,在洪洞县各地张贴告示:三日后,不愿意搬迁的人,到广济寺大槐树底下进行登记。三天后,10余万人聚集大槐树底下,结果却与期待相反,这些人被强行迁移走了。

据记载,从1370年到明成祖永乐十五年,50多年里,政府共组织了八次人口迁移活动,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的比例,从大槐树这里迁走的人口涉及812个姓氏、30个省市、2217个县市,甚至有一部分还远涉重洋。每当分别时,留在家乡的亲人都会含泪说:“记住这颗大槐树,以后当你想回来的时候,先找到它,再慢慢找自己的家。”

当然移民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原大地又重换生机,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的生活,如今全球约有近2亿人,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几百年来,这首歌谣一直被人代代相传,洪洞大槐树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朝宗圣地。关于这次人口大迁移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分享的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山农老兵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小就一直听老辈人说的两句话。

元末,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又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农民纷纷不堪忍受暴政而起义。最著名的就是“红巾军起义”,朱元璋那时候还是红巾军的一个小兵。

那时候中原地区是交战的主战场,又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十室九空。而山西则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所以明初便从山西向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大移民。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就是当时最大的一个移民转运点,人们就口口相传大槐树就是咱们的根。

因为故土难离,当时的移民都是被士兵押着绑着去往自己的移民地的,路上想上厕所了怎么办?就要叫当兵的来解开手上的绳子,这也就是上厕所叫“解手”的由来。

还有人说,为了防止逃跑,在每个移民脚上的小脚趾甲都用刀被划了一道,所以现在小脚趾甲分成一大一小两半的就是当初移民的后代(只是据说)。




云飞832


元末战乱,中原沃土直杀得血流漂杵,大战之后必有大疫,人口锐减十之八九,更加之永乐靖难四年的战火摧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山东,河南,河北成了人间地狱,而左依太行,右有黄河,吕梁之塞的山西时成乐园,加之难民涌入,人口骤增,明廷为开垦中原增加税赋,制定了从山西移民到中原的国策,其移民治所就在平阳府(今临汾),移民场地设在洪洞广济寺,广济寺有棵大槐树,当暮鸦回巢时分,移民上路,依依不舍离开家乡,一步一回头,家乡在那一刻,唯剩下一棵大槐树,定格在移民子子孙孙永世的记忆中,口口相传,生生不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鸪窝”,老鸹不是吉祥的鸟,今天洪洞人按照作家李存葆的考证,全球华人传唱了五百年的歌谣易了一字而成老鹳窝,意思虽好但不少移民可能并不认同,当我拿回来一堆大槐树照片,乡亲们道,去老鸹窝了?我只好说现在改做老鹳窝。又问,五百年都这么叫,怕你去的两个地方吧?我只有苦笑,山西人民心是好心,只怕为各地移民不理解,词改一字,无人见得,移民后裔不是李存葆。


魂舞大漠


在洪洞设移民局,大槐树为集合出发点,也不都是山西人和洪洞人,有很多说迁出都是山西人,这是不正确的短短几年就从大槐树迁出几百万人,几十年的移民还不把山西人都迁光了啊!在江南江西设个移民局的。是哪里人多,就移民哪里。开始移民是不规范,不太符合民意的,后来就规范化移民了,民间的脚趾甲两半之传说也是错误的,我们就是移民的,脚趾头就不是两半的。解手说法是对的,符合事实逻辑。因为开始移民的时候,人们肯定是不愿意远走他乡的,只有强制执行移民,后来规范化了,政府也给迁出资费了,四口人迁一,六口迁二,八口迁三比例规定。有了正确移民统筹规划了,就不索绑等强制移民了,人们听说被迁的移民生活比原来好了,慢慢认可移民了,特大户移民还是不多的,高风格的也主动愿意移民了。


振臂锋枪93506271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群居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群居性就不用多说了,那么舒适性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儿女,有了自己的邻居,有了自己熟悉的环境,轻易是不愿意挪动的,因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得需要好长时间来适用。

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会进行迁移呢?

一个是发生大的灾害,这个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府强制所谓,你不得不离开。

自然灾害很好理解,指得是发生大的火灾和大的旱灾水灾。

这些灾害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不出粮食了,人没有的吃了,就只能到别的地方找食物吃,不去别的地方那我们就只能等死,没办法那就走吧。。。。。。

人为灾害是啥呢?就是战争!

这天天打仗的地方是不能待的,整天炮火连绵,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

天天提心吊胆,出去买个菜,“啪”,一发炮弹落在你身边,你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怎么办?只能走吧,离开这里。

那么政府所为呢?也很好理解。

就是执政者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牢固,会想方设法的增加对民众的控制。

比如钱多了,会想办法把你的钱在吐出来一些,

如果收入少了,想办法给你增加收入,如果吃不上饭的人太多,那不得闹事啊。

一个地方入口太少,得想办法用点优惠政策吸引人过去定居,

一个地方太穷,国家会给你补助政策,给你发点红包等等。

最终目的就是均衡发展,大众乐了,执政者也就放心了。

那我们在来看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树的移民就很好理解了。

自然因素:就是黄河泛滥成灾。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黄河决堤济宁路。

至正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

至正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有人要问,为什么皇上不管啊?

这个时候的皇帝是元顺帝,不是他不想管,是他实在是管不了了,自己东躲西藏的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这个时候各个阶层的矛盾很严重,官吏贪污腐败,农民起义不断,这皇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一个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运都是如此。

有压迫就有反抗,农民就要暴动,那就打仗呗。

打仗就得死人,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

战争使得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这就是当时作为主战场的实际状况。

而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自然人口就众多了。

那么这个时候,最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发展生产了,先要把吃的问题解决,

中原地区土地是有的,但是没有劳动力耕作啊,不能土地闲在那里吧,

怎么办呢?只有迁移人口。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当然有正当方式,也有连哄带骗的方式,这个肯定少不了。

那为什么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呢?

这就和洪洞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

从政史资料记载从山西迁出的人口有很多地方,因为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派人管理此事,也是为了图个方便。

对咯,我得赶紧回家问问长辈们,自己的祖上是不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说不定哦!


阿金大哥




国家的政策,民族的利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山东泰安张氏,愿中华一家亲,国泰民安一奔小康!


意智在心


元末明初战乱,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明廷 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其统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数次从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其中,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众,对于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水白石言


关于“明初山西(不仅是洪洞)移民,我也不清楚。因为那毕竟是当时政府的决策,只有遗留的资料或者能够说明。我所知的仅限于我从我们家族的族谱记载的谈一点点。我们家族是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从“山西省太原府太谷县(具体村名就不说了)”移民至“直隶省广平府(永年)曲周县(具体村名不述)的,传至我已经是廿一世了。


闹世隐侠


每个时期都有移民现象,就拿我们当地来说,我们祖籍是江西,明未期间,张献忠反四川,当时遵义随四川管,基本上都是苗族,多数被杀,少的跑山高的地或偏远的地方,所以现在苗族都住高山上,当时湖南填四川,江西填贵州之说,我们那里多数祖籍都是江西,当时随政治迁移,各个地方都有人口不同迁移,有洪灾,有温疫,有朵避战争,有干旱,人都是为了生存,每个时代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