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育龙
你还别说,个人还真认真查了查,一部《中国移民史》,充满故事和传奇,远的不说说近的,新中国三峡移民就高达72万之巨,这件大事办得好,也相当艰苦。洪洞移民自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间,共组织大的移民活动18次,移民人数上百万,分布全国30个省市,影响相当深远,首在中原,山东与河南,超过半数以上的村庄,至今仍在会唱大槐树,老鸹窝,山西洪洞,共同的根。有多少故事,感天动地,被整理,被挖掘,六百年时光漫漫,人称,“北京南,南京北,两千余里间,偶与之语,其先祖自洪洞来者居多”,可见此次迁徙,影响最大,范围最广。
熟知的历史。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湖广填川,衣冠南渡,是人间百姓移民史,也是开拓史,血泪史,而那些移民点,就成为后世缅怀先人的圣地,苏州阊门、江西鄱阳瓦屑坝、山东兖州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河北滦平小兴州、麻城孝感、宁化石壁,等等,虽说不及现在洪洞热闹,但也成为移民后裔永远的圣地,一圣地背后都是一个莫大的群体,都有统计,清初填川数字600万,下关东者1000多万,清末移居东南亚者700万,相当说数量都十分庞大,旦凡有点法谁也不会背井离乡,为了生存,为得民族大义,一句能详,“当年含泪走天涯,南采荒茶北培麻”,这便是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呀,还是一句古说得好,多难兴邦。
不是传说。中原多战乱,尤其元末明初,人事不修天降灾祸,战争频仍,黄河决水,瘟疫肆虐,积骸成丘,原著民十不存一,正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洪武三年全国有口5900多万,山西就占410多万,其中以洪洞人口居多。故土难舍,更加之政府实施了欺骗的手段,正是伤口上撒盐。当他们手被绑着上路的时刻,正是夕阳西下,一步一回头,故乡在他们眼里只剩下移民点上的一棵大槐树,树上参天,上面筑着无数老鸹窝,已回窝的暮鸦在哭喊声中鸣叫着乱飞一团,人们兹此记住了大槐树,也记住了老鸹窝。
祖堂燃烟。有这样一则故事,明末乱,蜂贼四起,山西不宁,四处遭到骚扰,只有洪洞安然无庠,洪洞人后来方知,多拜当年遗民所赐,贼人头目中正有移民后代。清末洪洞人有景大启者为官菏泽,做为移民后裔的荷泽人,对之大为拥戴,有感于此,景大启多所筹集资金,五百年来第一次在当年移民处筑起碑亭,即今天人们看到的“古大槐处”。今天的规模是大了,硕大的一片园子,打造了祭祖堂等多处景点,供移民后裔们追思怀远,每年清明活动盛大,现在洪洞有公路、铁路,甚至还建了机场,正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后裔们。
魂舞大漠
移民
“移民”指以改变定居地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跨地区、跨国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它既包括由各种突变而引起的无序流民,也包括国家政府出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目的而组织的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尽管历史上的移民背景各异、方式不同,各有其错综复杂的动因,但无论何种形式的移民,其实质都是对失衡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整合手段。
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这四个时期包括:先秦黄河中下游的多向移民期、秦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和近代沿边多向移民期。
我们都知道明朝大槐树移民是一种政策性移民。麻城移民同样也是处在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与大槐树移民不同的是,大槐树移民大多是山西各府抽调出的人口,到洪洞大槐树集合,然后移向全国各地。而麻城地处江淮之间,吴头楚尾,为神州腹心地带,中国移民史上的历次主流移民无不涉及到麻城(迁移的不一定是麻城人,麻城是重要的中转站)。
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这个就不好说了。简单举个例子,秦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中,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两宋之际,南移的民数虽然难以通计,但大致想一下就绝对比大槐树移民和麻城移民要多得多。
移民类型
我们现根据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述论》一文可以了解一下移民的类型:
一、自发的无序移民
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原始移民(游牧、刀耕火种)
2.以个体生存为目的的无序移民(很普遍)
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历次南迁)
以逃避灾荒为目的自发移民(很普遍)
以逃避苛政为目的自发移民(很普遍)
3.古代的海外移民(最大规模的要属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二、由国家政权组织的移民
1.政治性移民(如秦、汉迁天下富户于关中)
2.军事性移民(移民实边,如秦征南越、汉移民朔方郡等)
3.经济性移民
(1)为了安置流民、应付灾荒而进行的移民(很普遍)
(2)为发展首都地区及某些战略要地的经济而进行的移民(历代都有)
(3)为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移民。(大槐树移民、麻城移民即属于这一类)
移民规模
对于移民规模的评估,个人认为非常困难。即使是不移民,我们也很难对当地的户口进行真是有效的统计(尤其是在古代,即使是现在很多地方的人口数据是很难实时更新的)。个人认为历次人口南移、闯关东、下南洋等移民活动的规模都很大。
一般而言,国家组织的移民会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记载。但自发性的移民就完全无法统计了。
比如将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例子。
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载洪武十四年山西人口为403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载洪武二十六年山西人口为383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此后山西的人口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山西的移民并没有停止。有人说移出去几百万,这当然也说不清楚。
所以愚见大槐树移民、麻城移民绝对不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如果加一个定语(如“国家组织的为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这样在表述上可能正确性更高。但为什么大槐树移民、麻城移民那么著名呢?我想移民故事的流传很重要(小脚指甲盖、解手之类),他们有具体的描述来源地(有很多非山西移民的移民者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会自称自己家乡来自大槐树),而且这俩次移民距离现在时间都较近。
现在的海外移民也很多……
ps:一回答带有“最”字的问题就头疼。
孝陵卫小校
葛剑雄老师认为中国移民史上的人数最多的有两类移民:一类是统治者运用官方的权力和财力加以引导、组织或者强制推行的,以及在社会的或自然的外力压迫下大规模爆发的;一类是下层民众为了逃避天灾人祸,维持生存,追求温饱而自发进行的。但事实上,限于资料等各种原因,我们很难去考证每一次的移民,因此,目前流传着多种移民传说,其涉及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南光州固始、湖北麻城孝感乡、广东南雄珠玑巷、河北小兴洲、山东枣林庄、江苏苏州阊门、江西鄱阳瓦屑坝、福建宁化石壁、山东“小云南”。
这些移民传说都有着相应的移民故事。
如洪洞大槐树移民,有“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谣,根据家谱统计,有大量的家族将其祖先追溯到洪洞大槐树,涉及11个省的近百万人。其移民的缘起也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三洗怀庆府》等各种故事。
洪洞大槐树
苏州阊门移民,据说是元末战乱割据,张士诚据有苏州,后战败,朱元璋强迁苏州之民往苏北等各地。
苏州阊门
湖北麻城孝感乡,传说明末因张献忠于四川大肆屠杀,明代建立以后,迁移麻城移民前往四川,充补四川人口。再者因元末徐寿辉于蕲州起事,事涉麻城等地,后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徐寿辉另一名将领于是率领部下于四川拥兵自立,而其部族则多为麻城人。
麻城孝感乡
广东南雄珠玑巷,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遂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
南雄珠玑巷
河南光州固始,据记载,唐高宗时,归德将军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其后又有族人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尽室南来”,平定地方叛乱。其子陈元光也随父参军,并在后来率领军队开荒岭南,陈元光也被当地奉为“开漳圣王”。
光州固始
江西瓦屑坝,据传于明初为了补充战乱严重的湖广黄州府等地,明政府从江西迁移人口填补。
江西瓦屑坝
其余山东枣林庄,为元末明初避战乱由山东前往安徽等地;宁化石壁村,被客家人视为文化源地;山东小云南,见于山东部分家谱中。
山东枣林庄
石壁村
而对这些移民传说,我们应该清楚,很难进行对比的。
一方面,考证这些移民传说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移民涉及到很多问题,具体去考证需要运用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正史、家谱、文集、民间传说等等。例如家谱,家谱为了追溯起源,常在序言中详述其家族来源,但这种记述很难去确定是否真实,因为家谱的编纂不排除附会或者模仿等情况。
家谱中关于瓦屑坝的记载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从文化意义上去理解移民传说。这些移民传说的由来多数是寻求地域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国人自古注重乡土之情,这些远离家乡、迁离故土的人民,追溯到共同的迁徙之地,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
楚邾
是了,明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有政府牵头,影响力非常大。据记载,当时移民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180万人次以上,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华人中,四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的祖先参与过山西大槐树移民。但是除了大槐树移民之外,还有几次移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重要。
洪洞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前后长达50年,据记载的大移民总共有18次。均是以洪洞大槐树为集合点,将当时人口密度最高的山西晋南地区人口,分别迁移到河北、河南、北京、安徽、甘肃等地。据记载,迁移的姓氏超过450种以上,涵盖了所有常见姓氏。
关于大槐树移民,目前还有两个传说:1、移民的后裔,上厕所,常常会说“解手”;2、移民的后裔小脚趾指甲有“芽状”标志。
枣强大移民
除了洪洞大槐树移民,排名第二的当属河北枣强大移民。据记载,枣强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由政府“分丁局”安排迁移,主要迁往山东各地,前后约有35万人参加移民,是仅次于山西洪洞的第二大历史移民。目前后裔遍布全国,约有1000万人以上。
如今在章丘、寿光、博兴、惠民等县城的乡镇枣强移民聚集村竟占到80%以上。走访齐鲁大地时,也会经常听到“老家来人了”这样的话语,都标志着枣强移民的历史印迹;翻开一本本族谱,都会鲜明的看到“始祖xx自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由直隶枣强迁来”等字样。
湖广填四川
听名字,用了一个“填“字,就知道此次的移民规模非常大。据记载,“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发生在明末清初,当时张献忠入川,明清大混战,加上吴三桂反清等,四川人民遭遇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当时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 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由此,才引发了本次大移民。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只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目前,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甚至达95%以上。
走西口和闯关东
看过电视剧《走西口》和《闯关东》的读者都不陌生这两次的大移民事件。
走西口的时间,大约发生在明朝中期,截止时间在清朝末年,时间跨度最长,长达300年以上。据记载,走西口的移民,主要基于两种原因:1、当时山西的人口密度很大,生活空间小,压力大,所以一部人原意走出去;2、内蒙一带,当时边防很重要,但是人口太稀少,当时山西晋商也是基于拓展发展、对外贸易,才开始了走西口。后来的票号业务,也是此时发展起来的。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主要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居多,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
闯关东移民,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原因有三:1、闯关东,就是向外谋求发展,当家积极性比较高,在当时,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2、清朝政府一直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迁入,后来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同时日、俄又开始对东北大肆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3、当时内地发生了三次大的自然灾害(光绪3 年、民国18 年、民国31 年),关内人不得不闯关东寻求活命。
以上便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次大移民。有的以政府为主导,有的为民间自发移民。读者们如有不同见解,可在评论区留言。
赏经典诗词,聊诸类文化,请关注【文史道】。
文史道
明朝的大槐树移民,并不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我认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是闯关东。
十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做闯关东,描写的是山东人前往东北奋斗的故事。历史上的闯关东,比电视里面描写的更加的艰难,规模也更大。
规模大,时间长
大槐树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洞县大槐树,人口顶多几十万,只不过在之后几百年中开枝散叶才看上去人很多,其实几十万人口的地方,就算全移民走也就只有这么点人。另外大槐树移民主要在洪武年间完成,持续时间短!
闯关东从清朝后期开始一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以山东、直隶等地的农民为主,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有将近2000万人口从关内迁徙到了东北地区,为当地的开发和东北地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规模和时间远超大槐树!
更艰难
大槐树移民好歹是官方组织,还是有一些生活保障的。
闯关东却是半官方行为,大部分人都是凭借自己的双脚走到的东北!
闯关东一共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从山东半岛出发,越过渤海抵达大连,再从大连前往东北腹地,有些人看到大连也不错,就停了下来。所以今天大连的口音和东北地区差异,比和山东沿海地区的差异还要大。
闯关东的另一条路是顺着渤海沿岸一直向北走,然后出山海关来到关外。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时候,对经过的地方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山东的一些方言习俗,在山海关一带也能发现。
到了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内地对东北地区的移民让这里的人口达到了3000万之多。虽然此后有一些移民因为战争又回到了内地,但是大部分人都在东北地区扎下了根来。据估计,这些人占到了当地人口的八成之多。
历史风暴
麻城移民到四川的很多!现在有好多四川人都回到湖北麻城寻根问柳,也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湖广填四川!有的陕西汉中一带也是从湖北麻城迁过去的!这个我在外面工作的时候遇到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