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皮膚病打交道50年,皮膚科大腕朱學駿這樣“擺平”疑難病

開欄的話

和皮膚病打交道50年,皮膚科大腕朱學駿這樣“擺平”疑難病

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留下醫生的印跡,他們為你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幫你迴歸健康的生活。

行醫幾十年,感悟萬萬千。走過漫漫從醫路,醫生最想道出的心聲是什麼?

10月起,《生命時報》新增“名家談醫”版,為全國有影響力、在各領域有突出成就的醫生搭建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聽他們談醫德、醫術、醫患、醫改、醫風。

和皮膚病打交道50年,皮膚科大腕朱學駿這樣“擺平”疑難病

《生命時報》第1264期5版刊發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前任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終身教授朱學駿撰寫的《皮膚,最大又最易忽視的器官》,暢談他對皮膚問題的研究,以及對職業的思考。

撰文專家

和皮膚病打交道50年,皮膚科大腕朱學駿這樣“擺平”疑難病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身體覆蓋著約1.6平方米的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抵禦外界刺激最重要的屏障,可以說是人體的萬里長城。

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寒風凜冽,人的體溫都恆定在36℃~37℃,這就是皮膚的功勞。如果沒有了皮膚,人根本活不了。

自從1965年,我當上皮膚科大夫,已經和皮膚病打了50多年的交道,深深地熱愛這份事業,也有很多話想對大家說。

皮膚是身體的一面鏡子

皮膚是健康的一面鏡子,不少全身性疾病會在皮膚上有所表現。

  • 糖尿病患者代謝紊亂,容易出現皮膚瘙癢,發生毛囊炎、癤腫、手足癬等皮膚感染;
  • 貧血病人皮膚蒼白;
  • 血液病患者皮膚上會有淤點、淤斑。
  • “副腫瘤性皮膚病”,指的就是腫瘤伴發皮膚症狀,往往通過皮膚揭示體內有腫瘤。一旦患者確診皮肌炎,表現為皮膚,尤其是上眼皮發紅、日曬後加重,四肢肌肉無力,應認真進行腫瘤檢查,而且在發病後兩年內定期複查。資料表明,30%的皮肌炎患者會在兩年內發現惡性腫瘤。

作為皮膚科醫生,一定要有整體觀

去年,一位男性患者來看皮膚病。翻看他的化驗單時,我發現血紅蛋白只有8克,患者的飲食沒有問題,那麼血從何處流失了?我讓他注意大便顏色,做大便潛血檢查,結果發現了直腸癌。後來患者治癒後,特意來看望我,感謝我救了他一命。

皮膚病常見,但不能小視

皮膚位於全身體表,是機體抵禦外界各種刺激的第一道防線。

春季萬物甦醒,昆蟲叮咬防不勝防;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紫外線炙烤著皮膚;秋季天氣乾燥,老年人易出現皮膚瘙癢;冬季冰天雪地,凍瘡在南方很是常見。

所以說,皮膚病十分常見且多發。

皮膚病常見多發,但決不能小視。

最近門診見到一位女患者,50歲剛出頭,因面部紅斑數月,從外地來京。我經過仔細檢查,發現面部紅斑呈蝴蝶狀,雙手、小腿腫脹,怕冷,尿蛋白顯示+++,血細胞很低,這是典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立即收治住院了。

還有一位54歲的男患者,腋窩長了塊皮疹,在東北多家醫院輾轉看了4年,也沒弄清是什麼病。來北京後,我判斷是溼疹樣癌。他兒子直豎大拇指,因為北京醫院病理結果出來了,就是這個病。

很多人覺得皮膚科醫生好當,用不著做CT、B超,看看就行了。其實沒那麼簡單,這不僅需要經驗積累,還要認真仔細,很多時候我都要用放大鏡看。我出門診平均一個病人要看15分鐘。如果病人屁股還沒坐穩,處方就開出來了,就太不負責任了

我們降服了要命的大皰病

皮膚病絕大部分不要命。但有三類重症皮膚病會危及生命

:一是大皰病,包括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二是結締組織病,以紅斑狼瘡、皮肌炎為代表;三是惡性皮膚腫瘤。

紅斑狼瘡導致腎、心、腦損害,危及生命時,大多由內科收治;晚期惡性皮膚腫瘤可轉腫瘤科。

唯獨大皰病,嚴重時患者周身皮膚潰爛,散發一股臭味,只能在皮膚科治療。

大皰病屬於自身免疫病,其中,天皰瘡多見於中青年,大皰性類天皰瘡則多見於七十歲以上老人。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後者患病人數正迅速增多。

我剛參加工作時,大皰病死亡率很高。病人來了,老遠就能聞到臭味,身上滿是大水皰,潰爛得一塌糊塗,換一次藥需要兩三個小時。

經過40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我們終於搞清楚了這個病的“來龍去脈”,也找到了最適合中國患者、最省錢的治療方法(以激素為主要用藥的整套治療方案)。

目前,我們科收治的大皰病患者基本實現了零死亡率,可以說徹底降服了這隻“老虎”。科室每週要接診100~150例來自全國各地的大皰病患者,可以說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治療該病最大的中心。

國際上對於大皰病有一套複雜的診斷量表,但不符合中國患者,我們沒有采納,使用了自己的標準。

因此,國外對我們的水平沒有相關認證。但我覺得,能給患者解除病痛,就是醫生的最高目標,國外承認與否並不重要。

目前,眾多患者自建了微信群,經常交流。很多患者治癒後生下了健康的孩子,把孩子的照片發到群裡。看到他們可愛的笑臉,我特別高興。

好皮膚有四個標準

什麼是好的皮膚?我提出了一個“4S標準”,即光滑(Smooth)、柔軟(Soft)、有光澤(Shining)、美感(Sexy)。要達到這四項標準,需要細心呵護。

護膚有三個要素:清潔、保溼和防曬。但過度會導致效果適得其反。

我們的皮膚表面有一層天然油脂,可以讓皮膚看起來有光澤,摸上去很光滑,最重要的是保護皮膚。這層油脂是弱酸性的,一旦被清除,至少需要36小時才能恢復。

如果你用鹼性大的清潔劑洗臉,洗後感到皮膚緊繃,就表明清潔過度了。若洗得頻繁,皮膚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時間長了肯定要出問題。

現在門診常見一類敏感性皮膚患者,多是女性,面部皮膚極易發紅,什麼護膚品都不敢抹,一抹就有灼熱感。這與過度清潔,過度使用化妝品、含激素的面膜,再加上環境汙染、作息不規律等因素有關。

隨著年齡增長,代謝變慢、激素分泌減少,皮膚上的汗液及油脂分泌也逐漸減少,自我保護機制越來越薄弱。

天氣漸冷,有人有搓澡、洗燙水澡的習慣,洗完了又不塗潤膚乳,穿的又多是化纖衣服,肯定會瘙癢。有的老人把皮膚搔抓得滿是傷痕。

其實,老年性皮膚瘙癢是可以預防的。

  • 關鍵是做好保溼,不用鹼性大的清潔用品,最好選擇弱酸性的。
  • 秋冬季節,特別是北方乾燥地區,洗澡不要過勤,洗完了一定要抹潤膚乳。
  • 護膚品也不是越貴越好,很多國貨價錢不高,質量也不錯。

醫學美容不是刷牆

大型綜合醫院的皮膚科門診量總是名列前茅,可以說“門庭若市”。

在國外,皮膚科被稱為“五星級科室”,收入高,幸福指數高,幾乎不會有患者去世。

近年來,皮膚美容業的迅猛發展,更為皮膚科的發展添了一把火,很多醫學生畢業後都想進入這個領域。人都講面子,溫飽問題解決後,就要解決臉面問題了。於是,美容成了“一塊肥肉”,大家都在搶,泥沙俱下。

搞皮膚美容,皮膚科醫生是最有發言權的。皮膚結構很複雜,要搞美容,必須瞭解它的結構、生理及不同年齡的皮膚變化,不是刷牆那麼簡單。

現在有些美容院什麼都敢做,注射、填充等有創手段都敢上,但市場監管不過來。不是學醫的搞注射美容,他不知道皮膚下面有血管,一針打下去,眼睛的血管堵了,患者一下子就瞎了,這樣的案例時有發生。

所以,皮膚美容,特別是有創操作,必須要到正規、權威的醫療機構去。美容院只能做敷面膜、按摩等皮膚護理。

醫生職業意味著責任

我出生在上海,1959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

那時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科裡來了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問竟然是北京醫學院院長鬍傳揆教授!胡老是學術權威,回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幹老本行。

那時,成績好的醫學生不愛幹皮膚科,胡老決定好好培養我,特意在家附近的餐廳請我吃飯。老校長對一個剛工作的後生這樣重視,令我受寵若驚,非常感動。

還有一位恩師是王光超教授。他和藹可親、知識淵博、治學嚴謹,不但傳授知識,還手把手教我為病人換藥。老一輩學者的言傳身教為我的科研和臨床功底奠定了基礎,更為我樹立了做人的榜樣。

行醫50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選擇做醫生就意味著責任,意味著加倍付出

我們穿上白大褂時,宣誓:“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我有兩條人生座右銘,一條是“破私立公,一技之長”,是大學畢業時萌生的。當大夫不能有私心,還要有一技之長,不然靠什麼救死扶傷。

另一條是“人生苦短,不要自尋煩惱”,是50歲後萌生的。當有了一些成績,榮譽接踵而至時,我一直提醒自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我不去搞,甚至厭惡追名逐利。

2012年,我註冊了微博,開始在線上為患者提供幫助,目前粉絲已達到138萬,總共回答了2.2萬個問題。

  • 通過微博看病是有爭議的,但皮膚科學以形態學為特點,有經驗的醫生根據照片,就能提供一定的建議。
  • 也有人給我打電話,“我是某某問醫的,我們給你搭臺,有償為患者服務。”我拒絕了,堅持無償的公益服務。
  • 2014年,我出資建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皮膚科學人才培養和發展基金,為我鍾愛的皮膚科學做一些微薄的貢獻。

我今年76歲,沒什麼大病,目前還負責住院醫生的規範化培訓及畢業後教育。

我希望能再幹10年,儘量多帶些學生。我常說“寧肯站著死,也不求躺著生”。我的任務就是把一輩子學的東西回饋給社會。希望能像華羅庚那樣,在講臺上突然走掉了,這是最好的結束。

本報記者張彤整理 本期編輯:王冰潔 張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