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雍正下葬因為沒有頭就換了一個金制的頭,是真的嗎?

易水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根據的謠傳。

這所以有這個謠傳,主要在於兩點。

第一,雍正的陵墓一直沒有挖掘。

第二,雍正突然暴斃,確實有可疑。

第一點,雍正的陵墓之所以沒挖掘,主要是技術條件不夠。

上世紀80年代,有一些文物專家向上級部門提請了挖掘泰陵的申請,希望能通過打開地宮來論證一下民間傳說雍正金頭下葬的秘密。

考古學家夏鼐知道了這件事,他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彙報要求停止發掘,並把國家文物局關於立即停止發掘雍正泰陵地宮的命令急告當地。

夏鼐當時已經70多歲高齡,是中國考古界權威。夏鼐認為目前技術力量,一旦挖開雍正泰陵地宮,根本無法保證文物的完好。這種挖掘考古,等於破壞。

在他的堅持下,最終沒有挖掘,不然怕是泰陵早就面目全非了,只為了搞清楚一件野史。

第二,雍正暴斃很可能是丹藥中毒

雍正死因確實奇怪,當天病倒,第二天就死了。

之前雍正又沒有什麼大病,就算中風也不可能這麼快就死。

一般認為,這同雍正服用長生不老丹藥有關係。

中國歷史上,至少上百位皇帝的死,同吃丹藥有關係。

雍正已經58歲,在清代算是高齡老人了,他開始怕死,大量服用丹藥。

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

他死之前12天,送來煉丹的黑鉛就高達200斤。

很可能,雍正死前服用超量丹藥,導致中毒暴斃。

有意思的是,乾隆上臺以後,立即驅逐了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

不過,也很難說是不是有人下毒害死雍正。

宮廷鬥爭的內幕,是不可能記入歷史的。說不定,就是乾隆下毒害死了親爹,以便於自己上臺。

然而,無論如何,雍正沒頭是沒依據的。

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四娘這個人。就算有,也絕對不可能混入宮內行刺,還割走了腦袋。

一個基本常識是,滿清後宮只有宮女和太監,滿清貴族出生的侍衛也只能在門口執勤。

不要說呂四娘,就算一條狗想混入後宮都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帶走雍正的腦袋。

能夠行刺雍正的,只有他的親人。親人殺雍正,害死即可,也沒有必要割走腦袋,這不符合邏輯。


薩沙


此事我恰巧曾在一張96年的香港報刊上看到過,裡面詳細記載了一二,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但是否杜撰,諸君可自行查詢周知。


說:1966年,距離雍正死將近200年,當時的紅衛兵在雍正年間任大學士的張廷玉的後代張高琴家搜出了大量清朝的古籍、字畫、手抄記事錄等,在張再三企求下,紅衛兵心軟也就沒有破壞。後在1986年左右,張在輾轉出加拿大國定居時,將這批文物轉出大陸,賣給了時任香港中華書局編輯的陳麗嫦女士,陳花了將近10年,查閱其中各種康熙、雍正、乾隆資料,又比擬當時大學士張廷玉的記載在1996年8月香港《大公報》發表了為《雍正皇帝金頭之迷》的文章,揭開了世人爭論不休的雍正死亡之迷。

陳說:1735年10月也就是雍正死的那天凌晨,大學士張廷玉對雍正的死做了詳細紀錄:


“二十三日凌晨時分,鄙人接到總理事務大臣田文鏡報:“皇上駕崩,請大人立即進宮!”鄙人立即騎馬直奔圓明園,下馬後直入後宮,只見御榻人數不多,皇后鈕枯祿氏已至,滿面淚容,哭聲不斷,大學士鄂爾泰揭開御帳,不瞧尤可,略略一瞧,不禁哎呦一聲,自口而出,正在驚訝未定之際,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慎親王允禧,誠親王允秘亦到來,近矚御容都嚇了一大跳,莊親王允祿說道:“快快把御帳放下,好圖後事!”皇后鈕枯祿氏看後嗚咽大哭,並傷心地說:“好端端的皇上怎麼沒有頭呢?是誰殺了皇上?”總理事務大臣田文鏡立即與大學士鄂爾泰商量,將宮內的宮女和太監抓起來審訊,察究何種原因。大學士鄂爾泰說:“宮內的太監和宮女,未必有此大膽,可能是劍客所為。現在最要緊的是續立嗣君。”莊親王允祿接口說道:“這話很是,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留有錦匣,內藏秘諭,應即祗遵。”莊親王允祿即令督總太監李柏安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啟宣讀,雍正在遺詔中寫道“立皇四子弘曆(乾隆)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此時皇子弘曆等入宮奔喪,隨即奉了遺詔,新君弘曆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鄙人輔政(張廷玉)四大臣商議明年改號元,乾隆年,弘曆繼位後稱高宗皇帝。”



雍正死後,乾隆並未讓其與歷代皇帝同葬,覺得雍正無首,無面目面對歷代君王。

由此可見,通過大學士張廷玉的記載,很明顯雍正是被刺殺而死,並且身首異處,但是刺客為誰,卻是沒有做多記載,比較主流的是呂三娘,但我覺後人揣測杜撰為多。

此事見1996年8月香港《大公報》陳麗嫦女士發表的《雍正皇帝金頭之迷》,有興趣的各位可自去查詢考核。


不書公子


相比於遭遇兩次大規模盜墓的清東陵,雍正所在的清西陵並沒有被盜的記載,考古專家也反覆調查過雍正的泰陵,都確認沒有被盜過。所以,雍正遇刺被血滴子取走腦袋,而以金頭下葬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全排除。甚至就連清宮後來的太監宮女中,都流傳雍正爺死於刺殺的說法。

去過故宮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那裡有兩件怪事:沒有煙囪和廁所。故宮在清朝時叫做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但為什麼這座偌大的皇家宮殿竟會不修煙囪和廁所呢?

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學林漫錄》中記載了一件事,說是有人遇到曾在清宮當過太監的耿四,就問他為什麼宮裡不修供宮人使用的廁所呢?耿四回答說,原本宮裡是有廁所的,但自從雍正爺遇難後,廁所就全拆掉了。

雍正遇難的情形大概是這樣的:勤政的雍正每晚都會批閱奏章到深夜,完事後會在睡覺前習慣性地上一趟廁所,結果就在一個深夜雍正上廁所時被潛伏在裡面的仇家刺殺。

於是自那以後,紫禁城裡面便拆掉廁所,從皇帝到宮女太監一律改用便盆。

當然,從這個事情並不能斷定雍正是死於刺殺,皇宮內有那麼多宮女太監,真正能近距離接觸雍正的並不多,有機會目擊雍正死時狀況的人就更少了。所以不能排除太監宮女們以訛傳訛的可能。而且,雍正如果真的死於刺殺,還連腦袋都沒找回來,那目擊者也多半會被斬殺滅口。

事實上,在對雍正暴死原因的諸多分析中,他最可能的死因有兩個,一個是服用丹藥中毒而死,另一個是因突發腦溢血而死。


讀歷見聞


雍正,大清定都北京後的第三位皇帝,雖在位時間短,只有十三年,但他的一生卻是充滿故事的一生,無論是登基當皇帝,還是最後的去世,都充滿著各種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雍正的去世之謎。


在野史裡,對於雍正的去世,有這樣一個橋段:說雍正去世下葬時,是沒有頭顱的,也就是說是一具無頭屍。並且還有人將這來龍去脈,描述的栩栩如生,那雍正下葬時是否真的沒有頭顱呢?

我們先來看看雍正沒有頭顱是怎麼一回事,民間傳說,雍正是被呂四娘給刺死的,並在刺死後,呂四娘將雍正的頭顱給斬了下來。這是導致雍正下葬沒有頭顱的原因。並且這一段在《清宮十三朝》《清宮遺聞》裡都有提到。那這個呂四娘又是誰呢?


呂四孃的父親呂留良是明末清初的文人(也有傳聞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孫女),只可惜呂留良心裡一直都有著反清復明的心思,於是也寫了非常多的這種文章,可直到呂留良死,這事兒都沒被發現出來,但是後來,呂留良有一個徒弟叫曾靜,也繼承了呂留良的這種反清復明的思想,於是這個曾靜去勸反嶽忠琪,後背嶽忠琪告發,當時的雍正就下令將曾靜收押。雍正雖說收押了曾靜,但對曾靜卻是寬大處理,反而對曾靜的師傅呂留良進行了處置,將呂留良的屍體從墳墓裡挖出來,同時對呂留良的子孫也是或斬或流放為奴。


當然這種傳聞也就只能在民間流傳,畢竟我們都知道在大清鼎盛時期,對於這種發配邊疆為奴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有漏網之魚,所以說,呂四娘能逃出來,並混進皇宮刺殺雍正。這可信度不是很高。

除去呂四娘刺殺的說法,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這一書裡,描寫的雍正去世是自己自殺的:但是雍正身邊有一個宮女叫喬引娣,這個喬引娣原本是老十四回京面聖時,帶回來的,但是雍正覺得喬引娣像極了他之前作為皇子時外出辦事時遇到的一個姑娘,於是千方百計的想將喬引娣從老十四身邊弄過來,只可惜喬引娣心中已對老十四心生情愫,雖然最終還是身在雍正身邊,但她並未對雍正表現出一點的喜歡。在整本書的最後,喬引娣是用一把剪刀了卻了自己的生命,雍正在看到後,拔出了喬引娣身上的剪刀,刺向了自己的心頭,並且用自己的鮮血,在地上寫出了“不要為難引娣,欽”,那個“此”卻沒有寫出來,血就凝固,雍正也就死了。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一書也可以看出,雍正也是非正常死亡。


但是在《清世宗實錄》裡,對於雍正的死是這樣的描述的:雍正帝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但此期間仍正常辦公,至二十三日在圓明園猝然去世。由此可以看出,在《清世宗實錄》裡,記載的是因為生病,然後猝然去世了。並且在《上諭內閣》等官方記載裡,也描述的是雍正因為得了一場大病,但始終沒有停止辦公,積勞成疾後,突然在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猝然去世。

酒翁之言:我們都知道,雍正比較信任道士,也服用了大量的丹藥,所以,對於雍正的死亡,概括起來:雍正之死是因為他多年勤政之累,導致積勞成疾,身體透支,再加上他長期服用丹藥,造成體力累積大量的毒素,以至於在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猝然去世。我相信這是最靠近官方的說法,也是最成立的說法,而其他無論是呂四娘刺殺,還是喬引娣,那都是民間的傳聞,飯後的談資。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假的。

雍正是病亡的。

這種說法來源於呂四娘報仇的傳奇小說。

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因為文字獄被殺,所以民間附會她的孫女會飛簷走壁各種絕技,所以在頤和園刺殺了雍正。

雍正因為反貪力度很大,這人個性也比較嚴肅,又搞了文字獄,所以很多文人不喜歡他,就有這樣的傳說。

雍正只在位13年,死的比較突然,正好給百姓附會。

其實古代到皇宮中去刺殺皇帝是無比困難的事情。明朝出了一次有個傻子在宮門口刺殺皇帝太子的事情,還沒動手,那個傻子和兒子都被剮了。雍正這麼大事,沒可能掩蓋下來沒人追查。

雍正十分勤政,每日非常操勞,批閱的奏摺算起時間都要十幾個小時。不像演義小說裡說的那麼荒淫。但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歷史上刻薄寡恩的名聲不好。還被加上了荒淫無道之類的名聲。


實夢閣


所謂雍正無頭下葬的故事,當然是假的,不過這卻是清朝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幾個謠言之一。

在這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一個造謠的技巧——如果故事完全憑空虛構,可信度自然不高;但如果故事前半部分是真的,後半部分是假的,就很容易混淆視聽,讓人信以為真。

那麼,雍正下葬沒有頭的故事是怎麼出現的?

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有一部叫做《呂四娘刺雍正》,講的就是這個呂四娘單槍匹馬闖進皇宮,刺殺了雍正,並割下他的頭顱報仇的故事。

這位呂四娘到底存不存在,我們還不好說,但故事中呂四孃的祖父呂留良,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呂留良與雍正的交集,發生在雍正十年(1732年),此時離呂留良去世,已經半個世紀了。但呂留良生前留下的學說,成為了禍及子孫的根源。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儒,畢生宣揚反清復明的思想。在他生前,清廷官方並沒有非常注意到這個人,所以得了善終。但到雍正這一朝,湖南有個叫曾靜的鄉村教師,自認繼承了呂留良的思想,還嘗試去策反川陝總督嶽鍾琪造反,結果造反沒成功,曾靜卻下了獄。

雍正皇帝對曾靜的處理非常寬大,把他無罪赦免,而作為曾靜思想源頭的呂留良卻遭了秧,不僅被掘墓戮屍,子孫和門生都被處斬或流放為奴。

按照《大清律例》,犯大逆罪之人,家中女子是不需要處死的,而是罰給官家當奴僕,所以“呂四娘”這一角色,就有了“事實”的基礎,說出來半真半假,人們也難以分辨。

加之雍正的死,確實比較突然,這樣又給呂四孃的故事增加了許多可信度了。


搞哥讀史


支持者的說法,無非是根據張廷玉後人的資料:故事是這樣的


1966年,距離雍正死將近200年,當時的紅衛兵在雍正年間任大學士的張廷玉的後代張高琴家搜出了大量清朝的古籍、字畫、手抄記事錄等,在張再三企求下,紅衛兵心軟也就沒有破壞。後在1986年左右,張在輾轉出加拿大國定居時,將這批文物轉出大陸,賣給了時任香港中華書局編輯的陳麗嫦女士,陳花了將近10年,查閱其中各種康熙、雍正、乾隆資料,又比擬當時大學士張廷玉的記載在1996年8月香港《大公報》發表了為《雍正皇帝金頭之迷》的文章,揭開了世人爭論不休的雍正死亡之迷。

然後記載是這樣的:

“二十三日凌晨時分,鄙人接到總理事務大臣田文鏡報:“皇上駕崩,請大人立即進宮!”鄙人立即騎馬直奔圓明園,下馬後直入後宮,只見御榻人數不多,皇后鈕枯祿氏已至,滿面淚容,哭聲不斷,大學士鄂爾泰揭開御帳,不瞧尤可,略略一瞧,不禁哎呦一聲,自口而出,正在驚訝未定之際,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慎親王允禧,誠親王允秘亦到來,近矚御容都嚇了一大跳,莊親王允祿說道:“快快把御帳放下,好圖後事!”皇后鈕枯祿氏看後嗚咽大哭,並傷心地說:“好端端的皇上怎麼沒有頭呢?是誰殺了皇上?”總理事務大臣田文鏡立即與大學士鄂爾泰商量,將宮內的宮女和太監抓起來審訊,察究何種原因。大學士鄂爾泰說:“宮內的太監和宮女,未必有此大膽,可能是劍客所為。現在最要緊的是續立嗣君。”莊親王允祿接口說道:“這話很是,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留有錦匣,內藏秘諭,應即祗遵。”莊親王允祿即令督總太監李柏安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啟宣讀,雍正在遺詔中寫道“立皇四子弘曆(乾隆)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此時皇子弘曆等入宮奔喪,隨即奉了遺詔,新君弘曆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鄙人輔政(張廷玉)四大臣商議明年改號元,乾隆年,弘曆繼位後稱高宗皇帝。”

我也是醉了。要說得罪人的事情,康雍乾三朝都沒少做,屢興文字獄。為什麼就只有雍正被暗殺?那時候也不是朝廷剛剛建立,可能守衛工作不那麼森嚴。都是有完備的制度的,而且皇宮那麼大,進去不迷路的也沒幾個。

這些都是猜測而已。只有真正證實了,打開棺木,確實是雍正皇帝的墓而且沒有頭骨,才能說猜測有可能是真實的。不過目前都無法驗證。


石頭說實話


野史不可信。但民間傳的沸沸揚揚,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如果有一天,官方組織挖掘雍正墓,就會知道了。

傳說,和清朝文字獄之首呂留良案有關。簡單描述一下:

康熙到雍正年間,呂留良及其族人、弟子有反清復明思想,可朝廷就是抓不到把柄。後其弟子曾靜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反叛,被告發下獄,牽連呂留良後代,子孫及門人被斬首,呂留良也被剖棺戮屍,只有其孫女呂四娘生還。其孫女拜高僧為師,練習武藝。北上京城,以選妃之名,混進宮中,侍寢的時候,趁其不備,用血滴子殺死了雍正。拿著雍正的頭南下去祭拜家人。(血滴子: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粘杆處所獨有的一種暗器,像鳥籠,專門遠距離取敵人首級。)

如果是真的,那也是諷刺,雍正皇帝創建了血滴子,又被人拿著血滴子殺了。

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每次都是抄家滅族,多少無辜的人含恨九泉。民間故事流傳廣泛自有它的道理,包含了深深地對滿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的憎恨。


木語雜談


雍正帝“死後無頭”一說,源自“呂三娘報仇”的故事。這個問題,會牽扯出滿清時期的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案——“呂留良案”。

清朝一大案:呂留良案

呂留良,他是誰?

△一代大儒 呂留良(畫像)

他是明末清初的傑出大儒、思想家、詩人,在當時文壇及思想界,是個大牛人,堪稱一代大儒。清朝康熙年間,大儒呂留良,拒絕滿清王朝的鴻博之徵,不願出仕替清庭效力,也不想做清朝之官,於是隱居起來,晚年看透世道,削髮為僧。

但呂留良死後,在雍正十年的時候,已死去多年的呂留良墳墓及後世子孫,卻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慘無忍睹的浩劫!

呂留良的墳墓,被清朝統治者劈棺戮屍,暴屍荒野,墳墓也被夷為平地。呂留良的子孫及門人們等一干眾人,遭遇了瘋狂大屠 殺,或戮屍示眾,或殺頭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令人發止!

為什麼呂家遭滅門?

滿清歷史上的“文字獄”尤為酷烈,也是觸動滿清統治者神經的一個硬傷。



在當時漢民族及文人階層,多有諷刺滿清以及對滿清不滿的諸多言論,而這種不滿傾向,在廣大被壓迫的漢民族民間市井,則表現的更加明顯。

“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胡)拋一邊”……這些在當時有映射滿清人的愚昧野蠻之嫌的言論,傳播甚廣。

滿清統治者神經脆弱,遂將這些定性為反詩,哪怕有一點點“隱晦”到滿清,就會遭到大肆打壓,控制言論,禁錮思想,對大眾肉體和思想上雙重奴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於一代大儒呂留良生前著有諸多作品,不少詩詞及著作流傳甚廣,作品中 有映射到當時滿清統治者為“蠻夷”的思想言論,不乏有蔑視滿人為胡虜戎狄,野蠻落後,不識華夏文化等等,所以清朝統治者對一代文人呂留良,發狠動粗了。

當時社會上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大人物、意見領袖KOL,用現代話說,就是擁有廣大的“粉絲”(崇拜者和風隨者),他們的言論,極大觸動了滿清統治內心的那根神經,所以“謀反”、“反清”、大逆不道等罪名,就扣在了他們頭上。

呂三娘報仇,割下雍正頭顱

呂留良案,呂家慘遭滅門,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非常慘烈,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呂家被滅門後,接下來的故事情節 就是後人編的故事了。



說呂家被滅門時,有一個漏網之魚。呂留良的幼小女兒(一說孫女)呂三娘,因不在呂府而躲過一劫。呂三娘發誓替呂家報仇,從小拜師學藝,練就一身絕學武藝,後來扮作宮人混進皇宮,出其不意的殺死了罪魁禍首雍正帝(當年是雍正帝下令滅呂家滿門),並悄然割下雍正頭顱,報了滅門大仇。

所以才有了後人傳言的雍正帝死後無頭,滿清只好做了一顆金制人頭,給雍正帝下葬。

由於這個故事,前半部分真,後半部分假,所以半真半假的故事,很容易信以為真。因此,也是雍正死亡之謎,流行甚廣的一個版本。

但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呂三娘報仇,退一萬步講即便有,一個民間女子,也不可能混進守衛深嚴、盤查森嚴、高手環伺的皇宮,也近了皇帝的身,更談不上殺了一國最高統治者了。

為什麼會有“呂三娘報仇”故事?



呂三娘報仇,是漢民族民間及漢文人階層,為表達對滿清“文宇獄”的仇恨,對滿清統治者的不滿,而編造出來的一個“口誅筆伐”故事。後半部分雖然是戲說,但也反映了當時人民大眾對滿清“禁錮思想”的唾棄和反對。

其實,雍正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其中一個主因),是死於長期嗑藥。雍正帝也有長生不老的想法,晚年也迷信上了方術,以致誤吞食大量丹藥,鉛、貢等重金屬在體內超標,最後慢性中毒而死,也算(慢性)自殺了。

綜上,雍正帝下葬“金制人頭”一說,是子虛烏有的事兒。權當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對於這類說法,各位可以當成笑話聽聽就可以了!尤其是當代年輕人,面對網絡上紛繁的信息,一定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盲目地把傳說,小說,評書演義,甚至謠言當真!

可以肯定地說,雍正,作為清王朝第四任皇帝,堂堂君主,是完整地下葬於清西陵的泰陵中!而且經國家文物局多次組織專家調查,可以肯定泰陵沒有被盜掘!

雍正屬於正常的因病駕崩,而非民間所傳“被呂四娘所殺”!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就說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吧,皇宮禁地的紫禁城(即現在的故宮)裡,住著皇帝及其妃嬪,守衛肯定很嚴啊,歷朝歷代的皇宮都有禁衛軍把守,清朝也不例外!請問,刺客怎麼進去?走大門肯定不行!

飛簷走壁?呵呵,那不過是武俠小說裡的橋段罷了!武功,更多的是健身功能,再就是用來打架搏擊什麼的,像鳥那樣飛縱只是幻想!而且就算呂四娘能飛入宮牆內,她如何進入皇帝寢宮?紫禁城房間成千上萬,光宮殿就數十座,她是一個民間女子,怎麼可能找到皇帝住處?嚴密的防守也不容許她挨個房間找!

那麼這麼幼稚的傳說是怎麼出現的呢?肯定是被雍正所除掉的八爺黨以及眾多貪官汙吏的親朋故舊瞎編出來,再四處散播的。再加上民國以來,評書這一文藝形式的興旺繁榮,為了吸引聽眾,有關的傳說更進一步被放大!

精彩的橋段,未必是真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